青海:自然保護地內多樣性不斷豐富
“近年來,青海有效保護了全省64%的濕地生態係統,42.6%的天然草原生態係統,30.7%的森林生態係統,95%的野生動物種類和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96%的野生植物,68.9%的自然遺跡和69.8%的自然景觀,自然保護地內(nei) 生態係統和物種得到係統保護,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19日,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副局長馮(feng) 永盛對外表示。
當日,青海林草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新聞發布會(hui) 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召開。
據介紹,截至目前,青海省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總麵積達到26.75萬(wan) 平方公裏,占該省國土麵積的38.42%,國家公園占該省自然保護地總麵積的77.17%,形成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自然保護區為(wei) 基礎、自然公園為(wei) 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ti) 係。
近年來,青海省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藏羚由不足3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普氏原羚從(cong) 300多隻恢複到近3000隻,雪豹增加到1200多隻,青海湖鳥類由164種增加到232種,青海湖成為(wei) 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森林、草原、濕地生態係統質量的穩步提升,有效改善了物種棲息地生態環境。
青海建立以野生動物園、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種質資源庫、國有林場等為(wei) 依托的野生動植物遷地保護體(ti) 係。近十年來,先後救護傷(shang) 病、受困和執法罰沒鳥類等野生動物50種1000餘(yu) 隻。
同時,青海省建立國家級林木種質資源庫5處,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13處,收集保存了青海雲(yun) 杉、祁連圓柏、小葉楊、紫丁香等一批優(you) 良鄉(xiang) 土樹種,保存各類林木種質資源1235份。設立國家及省級林木良種基地18處,省級繁育中心5處,保存各類林木種質資源300份,重要生物遺傳(chuan) 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得到加強,實現了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有效互補。
“近年來,我們(men) 不斷完善‘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體(ti) 係,持續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重要生態係統調查監測和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監測,逐步摸清林草資源本底狀況。”馮(feng) 永盛介紹說,同時,建立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生境)調查監測製度,持續開展雪豹、華福花等珍稀動植物資源調查及其棲息地監測評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新增7個節水型社會達標縣 黃河青海流域已有22個縣達標
青海省水利廳16日對外發布消息,黃河源頭瑪多縣等青海省7個縣(區、市)被新確定為節水型社會達標縣。至此,黃河青海流域已有22個縣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 [詳細] -
青海湟中西子湖畔會“合夥人” 政商攜手謀發展
“在杭州,我們學到城市更新中產業導入的先進經驗,‘城市發展合夥人’模式,既拓展了企業在西部地區的產業布局,也激活落後地區發展動能、改善民眾生活,實現企業與地方政府互促共贏。”[詳細] -
青海“引大濟湟”工程主體全麵建成
青海省“引大濟湟”北幹渠二期工程鬆多水庫17日下閘蓄水,標誌著構想於60多年前、後經27年建設的青海“一號水利”工程“引大濟湟”工程主體全麵建成。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