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阿拉善荒漠草原“黑科技”:北鬥衛星找駱駝、百公裏外“蹭”wifi

發布時間:2023-03-02 09:5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3月春回大地,阿拉善高原上陸續迎來小駝羔生產(chan) 季,牧民都在緊張又興(xing) 奮地邊期盼邊做著準備,圖門巴特爾家卻顯得有些與(yu) 眾(zhong) 不同。

  他家的百餘(yu) 峰雙峰駝如今正散布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日嘎查的6萬(wan) 餘(yu) 畝(mu) 荒漠化牧場中,但他自己仍住在距離牧場百餘(yu) 公裏外的巴丹吉林鎮,每天兩(liang) 點一線往返於(yu) 家和工作單位,隻計劃周末“回牧區忙一忙”。“我給駱駝群裝了十幾個(ge) 定位器,手機定時推送位置。即使坐在辦公室,心裏也不慌。”

  “對於(yu) 養(yang) 駱駝來說,找駱駝可以說是最費心的活兒(er) 了。駱駝常年散養(yang) 在茫茫沙漠裏,有時候還會(hui) 跑到別人家的牧場。母駝生產(chan) 時會(hui) 獨自離隊(群)去很遠的地方,產(chan) 羔一周左右才會(hui) 帶著小駱駝回來喝水。找起來真得太難了。”為(wei) 此,圖門巴特爾於(yu) 三四年前為(wei) 駱駝安裝定位器。

  定位器日常佩戴在幾頭領頭駱駝身上,這幾天因為(wei) 產(chan) 羔季,一部分定位器被移到懷孕母駝脖子上。

  “在阿拉善,每峰駱駝的放養(yang) 活動半徑在30—100公裏,牧民有時為(wei) 找一峰駱駝耗時幾個(ge) 月甚至一年以上。如今因為(wei) 智能放牧設備,牧民可以及時發現走失駱駝的走向、準確判斷並找回和管理。”烏(wu) 尼孟和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家畜改良工作站的研究員,今年年底即將退休,是智能遊牧係統的發明者。這幾天,他每天都泡在牧民家,為(wei) 春季牧業(ye) 生產(chan) “答疑解惑”。

  “關(guan) 鍵是老百姓需要,牧區要發展。”烏(wu) 尼孟和告訴記者,阿拉善地廣人稀,廣大農(nong) 牧民盼望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這是他從(cong) 事畜牧業(ye) 40餘(yu) 年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2000年,烏(wu) 尼孟和開始研發適合駱駝遊牧特點的智能放牧係統。核心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把畜群的位置、運動軌跡等信息通過監測設備與(yu) 互聯網連接起來,可以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實現遠程放牧、全自動統計、實時掌握牧場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等。

  實踐證明養(yang) 駝牧戶每年可節約放牧時間最少50%,放牧成本每年節約最少5000元。如果家畜的遊牧規律與(yu) 氣象數據綜合分析,還可以掌握生態係統變化規律。

  如今,在阿拉善,像圖門巴特爾這樣的用戶還有500多戶,他們(men) 使用2000多台北鬥定位設備,管理著2萬(wan) —3萬(wan) 峰駱駝。“一旦駱駝靠近鐵路,app還會(hui) 自動報警。”

  除智能遊牧係統外,烏(wu) 尼孟和還牽頭研發了智能飲水係統、橋接技術等。2022年,以此為(wei) 基礎的《內(nei) 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生態畜牧業(ye) 智能化管理探索》入選2022年全國智慧農(nong) 業(ye) 建設優(you) 秀案例。

  “每一次都是我出設計方案和需求,請科技公司作為(wei) ‘外援’來開發。”烏(wu) 尼孟和告訴記者,像智能放牧係統,由科技公司負責開發係統、日常維護,他負責設計和組裝、實地實驗推廣及售後服務等工作。“我了解牧民需求,他們(men) 了解技術,牧民最後能受益。三贏!”

  阿拉善盟自然條件惡劣,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適宜人類生產(chan) 生活麵積僅(jin) 占總麵積的6%。這裏也是中國駱駝之鄉(xiang) ,牧民分散居住才能給家畜帶來更大麵積的草原放牧采食,滿足家畜生理生活需求、保護生態平衡。如此一來,牧民則更難享受到通電、通信、通路等公共基礎設施服務。

  “對我來說,這個(ge) 錢花得很值!以前沒有網,啥都幹不了。”塔木素蘇木烏(wu) 仁圖雅嘎查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這裏的12戶牧民因為(wei) 烏(wu) 尼孟和,成功“蹭”到了數十公裏以外的wifi信號,吉日格勒家是其中之一。“網很快,視頻聊天都不卡,有了網,我就可以給駱駝安定位器了,以後的日子還能更好。”

  他告訴記者,以前這裏沒有網、沒有手機信號,12戶牧民間隻能用對講機聯係,與(yu) 外界幾乎零交流。2019年,80公裏之外接了4G光纜線,在與(yu) 烏(wu) 尼孟和聊了聊之後,他們(men) 看到了希望。

  因為(wei) 距離太遠,技術方案一直在不停調整。直到2020年,吉日格勒家才真正通上了互聯網,不再“與(yu) 世隔絕”。近一年的變化讓吉日格勒感觸太深了。他告訴記者,有關(guan) 通訊、交通、稅務等方麵的便民措施是他們(men) 特別需要的,也希望未來能得到更多政府的幫助。

  “在與(yu) 移動運營商協調後,我們(men) 引進推廣橋接技術,根據每戶牧民居住點、電力、網絡、需求等實際情況精準設計組裝。”烏(wu) 尼孟和說,目前已有上千戶牧民結束了與(yu) 外界“隔絕”的生活,最遠可實現百公裏外連接wifi信號。“有了網,智能放牧、智能飲水、監控等智能化牧業(ye) 手段就能走進牧民家。”

  據悉,阿拉善荒漠草原生態畜牧業(ye) 智能化經驗已被“複製”到內(nei) 蒙古呼倫(lun) 貝爾、巴彥淖爾和青海、甘肅等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