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關注長江源生態10餘年:垃圾減少動物增長
“從(cong) 2012年開始我們(men) 對長江源僅(jin) 存的1172隻斑頭雁進行保護調查和宣傳(chuan) ,通過不斷努力影響到當地政府、遊客和誌願者參與(yu) 合作,2022年底斑頭雁數量增加到5000多隻,是10年前的5倍。”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負責人楊欣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資料圖為(wei) 3月23日,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驛的誌願者在青藏公路青海段沿線撿拾垃圾。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以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流域為(wei) 主體(ti) 框架,作為(wei) 三江源的“水源核心區”和“中華水塔”的發源地源頭,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分布區以及生物物種形成、演化的區域之一,具有水源涵養(yang) 與(yu) 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保障等生態功能。
資料圖為(wei) 3月24日,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驛的誌願者將垃圾分類並進行數據統計。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楊欣表示,對分散在方圓數百公裏草原上的垃圾進行收運、處置是一大難題。“這些垃圾不僅(jin) 破壞草原景觀,還汙染青藏高原及長江水源地,更直接對棲息在青藏公路兩(liang) 旁的野生動物造成直接危害。”
2012年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在沱沱河畔建成,通過高原牧區垃圾換食品、斑頭雁保護、“帶走一袋垃圾,嗬護長江水源”、“清潔青藏線,嗬護長江源”、“煙瘴掛生物多樣性調查”、“青藏綠色驛站”等項目,有效推動長江水源地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資料圖為(wei) 3月24日,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驛的誌願者將垃圾分類後進行打包。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2017年,由青海省格爾木市政府出資建設,委托綠色江河管理的青藏綠色驛站,在青藏公路青海段沿線落成6個(ge) 驛站,是以垃圾回收為(wei) 主要功能,通過提供免費廁所、免費熱水、免費網絡等公益性服務,吸引貨運司機、自駕車者和遊客短暫停車休憩,並把垃圾投放到驛站的垃圾分類回收箱,換取各種特色宣傳(chuan) 紀念品。”楊欣說。
資料圖為(wei) 3月23日,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驛工作人員文楨進行垃圾整理。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而後青藏綠色驛站借助青藏公路空返車輛的廉價(jia) 運輸,把可回收垃圾運至格爾木市集中處置,再把可降解垃圾運至周邊垃圾填埋場處置,使垃圾“分散收集、長途運輸、集中處置”。
“我們(men) 共有格爾木驛、昆侖(lun) 泉驛、昆侖(lun) 山驛、三江源驛、風火山驛、長江源驛6個(ge) 驛站,你們(men) 在這裏進行海拔適應和培訓後,會(hui) 分配至以上站點。”在青藏綠色驛站格爾木驛,工作人員文楨正在給新招募的三位誌願者培訓。
資料圖為(wei) 3月23日,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驛新招募的兩(liang) 名誌願者在驛站內(nei) 散步交流。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據青藏驛站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共有來自中國各地的517名誌願者與(yu) 其中。誌願者撿拾垃圾數量從(cong) 2019年的11萬(wan) 多件,下降至2021年的9萬(wan) 餘(yu) 件,青藏公路青海段沿線垃圾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三江源:“生態衛士”雪地長途跋涉巡護生態
日前,在中國多地春暖花開之際,位於青海三江源區域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生態管護人員,在雪地長途跋涉巡護生態。目前,超萬名生態管護人員被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詳細] -
三江源牧民攝影師用影像讓世界了解家鄉
“攝影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它讓我看到了更多家鄉的美,也帶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達傑從未想過,曾經緊握牧鞭的雙手,如今轉而捧起單反相機,從牧民“變身”成為一名專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 [詳細] -
高站位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在青海啟動實施,不僅開啟了中國國家公園的先河,也標誌著青海正式步入國家公園“時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