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有力舉措

劉次林 發布時間:2020-01-19 10:55: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hui) 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hui) 精神,對未來一個(ge) 時期我國教材建設進行了全麵部署。《規劃》要求,提高大中小學各學段教材綜合質量,使教材成為(wei)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ti) 。大中小學德育一體(ti) 化是提升教材質量的一個(ge) 重要維度。為(wei) 此,《規劃》要求加強教材內(nei) 容的思想性,促進知識教學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融合,將知識傳(chuan) 授、能力培養(yang) 與(yu) 思想理論、理想信念教育有機融合,使思想性、科學性與(yu) 時代性有機統一,在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和不同類型學校實現德育一體(ti) 化,提高教材的育人功能。《規劃》通過以下舉(ju) 措推動德育一體(ti) 化的落實。

  明確宗旨。所謂大中小學德育一體(ti) 化,是指將立德樹人的德育要求落實在大中小學課程、教材和教學中,形成各學段縱向銜接,各學科(專(zhuan) 業(ye) )橫向配合,教育內(nei) 容逐層遞進、螺旋上升的一致性連貫體(ti) 係。在世界格局大變革、媒體(ti) 手段日新月異、價(jia) 值觀念多元複雜、意識形態鬥爭(zheng) 激烈的形勢下,《規劃》強調黨(dang) 對教材工作的領導權,把教材建設作為(wei) 國家事權,為(wei) 這個(ge) 體(ti) 係的構建確定了立德樹人的宗旨,使教材建設立足於(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體(ti) 現黨(dang) 的教育方針,助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抓牢主線。《規劃》強調教材的德育一體(ti) 化問題,一是基於(yu) 現實的需要,二是回應新時代的要求。《規劃》要求大中小學加強研究,在不同學段、學科全麵融入,使之體(ti) 現縱向銜接、橫向配合、協同聯動、逐層遞進的一體(ti) 化設計。同時,要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傳(chuan) 統、總體(ti) 國家安全觀等重大主題教育內(nei) 容一體(ti) 化地融入教材,突出正確價(jia) 值觀,強化核心素養(yang) 的培育。

  製定分類管理策略。《規劃》形成了統分結合的策略,對於(yu) 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予以統一建設,重點建設道德與(yu) 法治、語文、曆史三科教材,突出其思想性、科學性和時代性。《規劃》突出強調了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材的一體(ti) 化建設要求,對其他教材如何落實德育一體(ti) 化也進行了全麵的安排。

  形成落實機製。為(wei) 確保教材有效落實德育一體(ti) 化,《規劃》形成了國家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管理體(ti) 製,實行編審分離的製度。對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由國家統一遴選優(you) 秀專(zhuan) 家編寫(xie) ,多級審核。通過設立項目、建設基地、積累資源等,加強教材編寫(xie) 的研究。教材一體(ti) 化育人力量的發揮,有賴於(yu) 使用教材的高水平教師,《規劃》對教師育德意識、育德能力的培訓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規劃》對大中小學教材德育一體(ti) 化建設提出了具體(ti) 任務。落實這一要求,必須堅持思想性、科學性、規律性原則,以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為(wei) 宗旨,將知識傳(chuan) 授、能力培養(yang) 與(yu) 思想理論、理想信念教育有機融合,並落實在各學段、各學科領域教材中。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學生成長的差異性和關(guan) 鍵期,結合學科特點,加強德育目標在各學段、各學科領域教材中的轉化研究,確保教材育人目標、內(nei) 容結構、呈現方式等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真正實現學段縱向銜接、學科領域橫向配合。

  總之,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的宗旨,教材建設是基礎,教材之中德育一體(ti) 化設計是關(guan) 鍵,使用教材的廣大教師是決(jue) 定性力量。依據大中小學德育一體(ti) 化係統設計要求,課程、教材、教師、教學等各環節紮實、科學有效實施,必定能夠有力地促進各學段各學科領域實現育人目標。

  (作者:劉次林,係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