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中國電競需要什麽人才?“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開啟製定

梁璿 發布時間:2020-01-19 11: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電子競技員”在2019年4月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正式向社會(hui) 發布的13個(ge) 新職業(ye) 中亮相,引起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關(guan) 於(yu) 這一新職業(ye) 的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開發啟動會(hui) 於(yu) 1月17日在京舉(ju) 行,國家職業(ye) 標準製定專(zhuan) 家、電子競技行業(ye) 專(zhuan) 家和相關(guan) 企業(ye) 、俱樂(le) 部負責人,共同研討製定國家新職業(ye) 電子競技員的職業(ye) 技能標準。

  人社部明確,“電子競技員”是指從(cong) 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陪練、體(ti) 驗及活動表演的人員,其主要工作包括參加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進行專(zhuan) 業(ye) 化的電子競技項目陪練及代打活動;收集和研究電競戰隊動態、電競遊戲內(nei) 容,提供專(zhuan) 業(ye) 的電競數據分析;參與(yu) 電競遊戲的設計和策劃,體(ti) 驗電競遊戲並提出建議;參與(yu) 電競活動的表演。

  “電子競技是近年來國內(nei) 外蓬勃發展起來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它不僅(jin) 成為(wei) 新一代青年人的文化現象,也成為(wei) 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中國文化管理協會(hui) 副主席常丕軍(jun) 在致辭中指出。

  根據2019年出版的《電競產(chan) 業(ye) 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電競營收達1.64億(yi) 美元,在全球市場占比18%,中國的電競用戶突破3.5億(yi) ,觀眾(zhong) 人數達1.25億(yi) ,占全球總量的33%。未來幾年,中國電競產(chan) 業(ye) 將保持高於(yu) 20%的高複合增長率,發展速度領跑全球。

  而作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電競發展也麵臨(lin) 現實挑戰。《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的電競從(cong) 業(ye) 人數僅(jin) 5萬(wan) 人,人才缺口高達50萬(wan) 。同時,全國多所高校已開設電子競技專(zhuan) 業(ye) ,但其培養(yang) 方向大多是俱樂(le) 部運營管理、賽事解說、運營等,對電競選手的教育支持一直處於(yu) 基本空白的狀態,從(cong) 業(ye) 者的準入門檻也非常模糊。“玩物喪(sang) 誌”“網癮”等標簽,也令電競在全社會(hui) 範圍內(nei) 缺乏認同感。

  會(hui) 議上,人社部職業(ye) 技能鑒定中心標準處副處長張靈芝針對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編製技術規程及技能標準結構和內(nei) 容進行了詳細講解,對電子競技員國家新職業(ye) 的開發提出了整體(ti) 要求。

  據了解,電子競技員國家職業(ye) 標準將包括職業(ye) 概況、基本要求等內(nei) 容,並對該職業(ye) 的活動範圍、知識水平等做出明確規定。標準出台後,從(cong) 業(ye) 者將被要求持證上崗,相關(guan) 單位還將研究製定統一、規範的職業(ye) 培訓教材,並製定職業(ye) 考核題庫,設立專(zhuan) 門的考試網點。未來,電子競技員的培養(yang) 還將與(yu) 學曆教育、職業(ye) 教育對接,結束電子競技員隻能吃“青春飯”、普遍學曆低下、既無準入門檻也無退出機製的混亂(luan) 局麵。

  受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職業(ye) 技能鑒定中心的委托,中國文化管理協會(hui) 正式成為(wei) 國家新職業(ye) 電子競技員職業(ye) 技能標準的開發單位,中國文化管理協會(hui) 電子競技管理委員會(hui) 會(hui) 長王國基表示,“電子競技員國家新職業(ye) 的發布,標誌著中國電競產(chan) 業(ye) 已走上職業(ye) 化的正軌,被納入國家級社會(hui) 職業(ye) 體(ti) 係規劃當中。我們(men) 將廣泛征詢電競行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部門專(zhuan) 家和從(cong) 業(ye) 者的意見,認真研究職業(ye) 需要、分析職業(ye) 特征,對電子競技員這一職業(ye) 予以科學分析和規劃,製定出切實可行的職業(ye) 技能標準,以推動這一職業(ye) 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