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加快人工智能研究生培養 鼓勵企業參與製定培養方案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guan) 於(yu) “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yang) 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擴大人工智能相關(guan) 學科研究生培養(yang) 規模,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guan) 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招生計劃”支持範圍。
背景:理論、算法等方麵與(yu) 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yu) 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通過其他創新機製,將人工智能相關(guan) 學科建設列為(wei) 重要建設任務,培養(yang) 了一定數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關(guan)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創新團隊和跨學科創新平台不足,學科建設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礎理論、原創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麵突破較少,複合型人才培養(yang) 導向性不強,高校和企業(ye) 的產(chan) 學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製等方麵。
此次三部委聯合印發《意見》,就是針對這些現狀與(yu) 問題,著力在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的理念思路、推動策略和具體(ti) 舉(ju) 措上進一步創新突破。
學科建設注重“融合”
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和特色方向
《意見》強調,跨界融合、精準培養(yang) 。深化人工智能與(yu) 基礎科學、信息科學、醫學、哲學社會(hui) 科學等相關(guan) 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斷豐(feng) 富完善人工智能主幹知識體(ti) 係和跨學科核心知識體(ti) 係,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和特色方向。把握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ang) 規律,學用結合,強化實踐。
此外,要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機器學習(xi) 、計算機視覺與(yu) 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知識處理與(yu) 挖掘、智能芯片與(yu) 係統、數據分析與(yu) 大數據係統、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相關(guan) 方向建設。鼓勵高校統籌各類資金,支持人工智能相關(guan) 學科建設,逐漸形成學科優(you) 勢特色,推動人工智能向更多學科滲透融合。
在學科設置機製上,要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為(wei) 導向的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動態調整機製。有條件的高校可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才培養(yang) 需要,以自主試點、先行先試方式,自主設置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人才培養(yang) 注重“複合”
鼓勵企業(ye) 參與(yu) 製定研究生培養(yang) 方案
如何創新高層次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yang) 機製和模式?《意見》強調,要以多學科交叉解決(jue) 重大問題的專(zhuan) 項任務作為(wei) 研究生課題主要來源和培養(yang) 載體(ti) ,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支持高校在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中,自主確定研究生培養(yang) 規模,製定個(ge) 性化的培養(yang) 方案,完善人才培養(yang) 成本分攤機製。
此外,強化博士生交叉複合培養(yang) 。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算法、關(guan) 鍵技術和核心應用,強化問題導向的多學科交叉博士生培養(yang) ,提高博士生將不同學科理論與(yu) 方法、科學前沿與(yu) 企業(ye) 實踐進行整合再創新的能力。支持高校與(yu) 人工智能領域骨幹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設立人才聯合培養(yang) 項目,建立任務驅動的跨行業(ye) 跨學科導師團隊,促進科研協同創新發展和博士生聯合培養(yang) 。完善工程博士培養(yang) 標準,加大工程實踐在培養(yang) 方案中的比重,聯合企業(ye) 開展人才職業(ye) 能力認證培訓。鼓勵企業(ye) 向博士生開放課程、數據、案例、工具和實訓平台。
在校企合作方麵,《意見》提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產(chan) 業(ye) 聯盟和骨幹企業(ye) 、新型研發機構等合作建設麵向重大研究方向或重點行業(ye) 應用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應用場景平台、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和實訓基地,共建示範性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鼓勵企業(ye) 參與(yu) 製定研究生培養(yang) 方案,組織開展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ye) 和技能競賽,引導學生以企業(ye) 實際問題開展創新創業(ye) 實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華中科技大學:科研攻關助力抗疫一線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華中科技大學充分發揮工科和醫科相結合的優勢,以科技攻關指導疫情防控和臨床實踐,為一線抗疫提供科技支撐。 [詳細] -
武大數棵早櫻迎春怒放 美好終會如約而至
近日,武漢大學的早櫻悄然開放。3月3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早櫻紅色的花瓣伴隨著微風輕顫,在春雨中,顯得愈加色澤紅豔,明媚動人。[詳細] -
光明時評:畢業生“雲答辯”來了,考研“雲複試”還會遠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清華大學、中南大學、西北工業大阿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調整畢業考核方式,開啟畢業論文的線上答辯模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