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將疫情防控戰打造成思政大課堂

薛二勇 發布時間:2020-03-13 11:41: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據媒體(ti) 報道,近日由教育部社會(hui) 科學司、人民網聯合舉(ju) 辦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堂開課,與(yu) 高校學子分享疫情大考的啟示、年輕一代的責任和擔當等,引發強烈反響。據統計,截至目前,5027.8萬(wan) 人次觀看了在線直播,人民網等平台總訪問量達1.25億(yi) 次。

  時代在發展,思政課也要不斷改革創新,與(yu) 時俱進、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在新時代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切實做好立德樹人工作,思政課建設是關(guan) 鍵。在疫情防控戰中,如何把黨(dang) 和政府抗擊疫情的決(jue) 心和力度,全國一盤棋、精準施策、分區管理的政策安排,社會(hui) 主義(yi) 的巨大製度優(you) 勢,人民對黨(dang) 和政府的衷心擁護等,轉化為(wei) 思政課的素材或內(nei) 容,是重大的政策、理論和實踐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從(cong) 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課是教育引導學生做人的課程,要從(cong) 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出發,將疫情防控戰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大課堂,從(cong) 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資源和課程模式等多個(ge) 方麵,明確新時代思政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內(nei) 容和學習(xi) 資源等。

  一是增強疫情防控戰思政大課堂的思想性。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想性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特性之一,尤其在思政課中,更應增強其思想性。青少年的價(jia) 值取向決(jue) 定了未來整個(ge) 社會(hui) 的價(jia) 值取向,而青少年又處在價(jia) 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guan) 鍵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jia) 值觀引導十分重要。而疫情防控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體(ti) 現思政課本身所固有的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方向、道德精神,這樣有助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yi) 世界觀。

  二是增強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理論性。思政課的內(nei) 容涵蓋馬克思主義(yi) 哲學、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等,囊括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理論創新成果,涉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一係列重大現實問題,疫情防控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理論性,將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涉及的理論基礎、多學科領域等講深、講透、講活。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理論需要和接受程度,將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理論深入淺出,與(yu) 學生生活經驗及各類課程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思政課的理論性,從(cong) 根本上把握馬克思主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等理論內(nei) 核。

  三是增強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親(qin) 和力。思政課要以教師為(wei) 主導,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曆史視野、現實視野、政策視野,通過深入淺出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把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知識講明白、講清楚、講透徹。教師要把握學生的接受特點,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善於(yu) 把疫情防控戰“有意義(yi) ”的事情講得“有意思”,把道理說得有理有據、生動易懂、娓娓動聽,既做到入理入情,在“講什麽(me) ”上一定要有態度;也要做到入腦入心,在“怎麽(me) 講”上努力做到有新意。

  四是增強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針對性。疫情防控戰思政課不能照本宣科、千人一麵,如此會(hui) 使學生對思政課產(chan) 生負麵心理,相反應從(cong) 教學對象和教學內(nei) 容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增強針對性。在教學對象上,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善於(yu) 捕捉學生成長的興(xing) 奮點,利用各種形式將思想情感融於(yu) 認知活動中,這樣疫情防控戰思政課才能上得“活”。當學生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德育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在教學內(nei) 容上,疫情防控戰思政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hui) 現實抽象傳(chuan) 遞,要堅持理論實際相聯係、課堂內(nei) 外能貫通、教學相長有互動,在知識體(ti) 係的差異性和理論層次的豐(feng) 富性上下功夫,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期待。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充分發揮疫情防控戰思政課的作用,必須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改革中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nei) 涵式發展,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qin) 和力、針對性作為(wei) 改革方向。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導)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