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自然教育的行動者:把自然講給你聽

發布時間:2020-06-04 08:4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今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美麗(li) 中國,我是行動者”。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每個(ge) 人身體(ti) 力行,而學習(xi) 與(yu) 認知是行動的第一步。近年來,自然教育方興(xing) 未艾,一些組織和個(ge) 人致力於(yu) 幫助人們(men) 走進自然、了解自然。栩栩如生的手繪自然筆記、在田野裏上的自然課、探索鄉(xiang) 土動植物的自然之旅……豐(feng) 富的自然教育活動,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幾位致力於(yu) 自然教育的人物的故事,展現他們(men) 身上體(ti) 現著的行動者的力量。

  張鬆奎:孩子們(men) 的“蝴蝶老師”

  記者 姚雪青

  “大自然的語言很奇妙,天上的白雲(yun) 、地上的螞蟻、扇動翅膀的蝴蝶,都是大自然的語言……”一個(ge) 周六的上午,江蘇南京市浦口區老山國家森林公園裏,蝴蝶自然學校的老師張鬆奎正在給11個(ge) 家庭的30餘(yu) 名學生及家長上一堂蝴蝶與(yu) 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課”。

  一隻米黃色的東(dong) 亞(ya) 豆粉蝶停在花上,孩子們(men) 忍住激動的心情,慢慢靠近觀察。張鬆奎在一邊向孩子們(men) 講解蝴蝶的色彩、行為(wei) 、習(xi) 性。

  被孩子們(men) 稱為(wei) “蝴蝶老師”的張鬆奎,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外蝴蝶標本,並多次應邀出國展覽講學。1989年,他接受南京市青少年宮邀請,創辦了一個(ge) 科教蝴蝶博物館。

  中華虎鳳蝶是南京的生態名片。2016年,在南京生態環境部門的支持下,退休後的張鬆奎牽頭在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腳創建了南京中華虎鳳蝶自然博物館,辦起了一所“蝴蝶自然學校”。

  “蝴蝶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征,它們(men) 對棲境要求高,對身邊發生的細微變化十分敏感。”在實地參觀環節,張鬆奎告訴孩子們(men) ,隻有保護好蝴蝶的棲息地,才能看到更多蝴蝶。他周末、節假日給孩子們(men) 講課,每年教學活動百餘(yu) 次。

  2018年10月,由生態環境部宣傳(chuan) 教育中心等聯合舉(ju) 辦的環境教育實踐大賽暨頒獎典禮在北京舉(ju) 行。南京市高淳區椏溪中心小學選送的“中華虎鳳蝶生存狀況調查與(yu) 自然保護”案例榮獲全國特等獎。這也是張鬆奎的“高光時刻”。

  “我加入學校的觀察蝴蝶興(xing) 趣小組,拍到過許多蝴蝶,可始終沒有看到‘小虎’。那次調研中終於(yu) 在老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株杜衡旁,看到了帶著可愛虎紋的‘小虎’,我欣喜若狂!”椏溪中心小學的張新程同學回憶,開心過後不禁想:為(wei) 什麽(me) 中華虎鳳蝶這麽(me) 少?它們(men) 在地球上還能堅持多久?

  為(wei) 了更好地開展研究,師生們(men) 前往老山的蝴蝶自然學校,張鬆奎教他們(men) 認識了“小虎”成蟲的特征,學會(hui) 區分雌雄“小虎”,了解“小虎”全蟲態的過程。“張爺爺告訴我們(men) ,中華虎鳳蝶是中國獨有的野生蝶。它們(men) 不輕易搬家,如果找不到食物和產(chan) 床——杜衡,就會(hui) ‘抱卵’而死。”張新程說,要用行動嗬護自然之美。

  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張鬆奎自豪伴著欣慰:每一個(ge) 孩子都是他用心澆灌的“綠色種子”。

  餘(yu) 海瓊:一起采集青草的味道

  記者 田 泓

  清晨5點的社區什麽(me) 樣?小區後花園裏藏著什麽(me) 秘密?這是許多上海小囡從(cong) 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從(cong) 廣西鄉(xiang) 村走出的80後女孩餘(yu) 海瓊,卻立誌要讓大都市的孩子們(men) 走出高樓,親(qin) 近自然。

  餘(yu) 海瓊在天津師範大學生物科學係就讀時,參加了自然教育相關(guan) 的公益活動,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成長經曆一下子鮮活起來。畢業(ye) 後,她選擇了從(cong) 事當時還屬於(yu) 新鮮事物的自然教育。

  “一小時自然時光”,是餘(yu) 海瓊最早在上海推出的自然教育主題活動,希望孩子與(yu) 家長每周拿出1小時,共同探索家門口的自然。很多孩子剛參加活動時,嫌髒不願坐在地上,看見小蟲就要踩死,餘(yu) 海瓊帶著大家觀察蠶蛻過程,發現生命的神奇。不久,家長欣喜地告訴她,以前隻喜歡打電子遊戲的孩子,現在口袋裏經常有樹葉、小石子。

  2014年,餘(yu) 海瓊成立小路自然教育中心,從(cong) 事自然教育課程體(ti) 係的開發和培訓。放學後去菜市場買(mai) 菜,感受時令變化;去小區花園數數有多少種植物,哪些是自然生長、哪些是人工種植的;帶上小瓶子,采集青草、雞屎藤、辣椒的味道,建個(ge) 氣味圖書(shu) 館……孩子們(men) 被調動起來,在觀察中學會(hui) 探索,在互動中充實心靈。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成立迄今,培育了1000多名自然教育從(cong) 業(ye) 者,為(wei) 近5萬(wan) 個(ge) 親(qin) 子家庭提供過服務。作為(wei) 社會(hui) 公益組織,團隊的生存是最現實的課題。這幾年,小路自然教育中心的服務內(nei) 容在不斷擴大——為(wei) 學校、鄉(xiang) 鎮培訓師資,為(wei) 主題公園、農(nong) 場設計遊學線路、編寫(xie) 自然教育的教材和繪本。“條條小路通自然,期待更多人參與(yu) 到自然教育的事業(ye) 中來。”餘(yu) 海瓊說。

  何清:讓城裏人聽見自然的聲音

  記者 張丹華

  天氣日漸炎熱,正在一家音頻網絡平台上播出的節目《聽見自然》也更新了內(nei) 容——《二十四節氣之立夏》。這是一檔在陝西省生態環境廳指導下推出的生態環境類原創音頻節目。

  伴隨著主播何清甜美的聲音,聽眾(zhong) 還聽到了秦嶺山澗的潺潺水聲。每期節目都會(hui) 通過這樣的場景帶入,來逐步展開大家能普遍感知的生態環保話題。

  “每個(ge) 節氣都需要吃透它的特點和自然的原貌及變化,但更重要的是找到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點,然後還原到當代城市生活的場景,這樣才能讓聽眾(zhong) 有共鳴。”何清說。

  除了擔任主播,何清還是節目的主要策劃人和撰稿人。她常在想,怎樣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去傳(chuan) 遞生態環保的理念?“要麽(me) 有科學價(jia) 值,要麽(me) 有用,要麽(me) 觀點犀利,要麽(me) 給人美的享受。”何清說,“要讓大家能聽懂,數據才有價(jia) 值。”

  “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節目鋪就底色,以傳(chuan) 統詩詞雅韻展現寄情山水的情愫,於(yu) 美妙樂(le) 音及自然聲響中體(ti) 現自然之美,激發受眾(zhong) 傳(chuan) 播生態保護理念的自主性,這就是整個(ge) 節目的設計初衷。”何清說。

  何清告訴記者,有一位熱心聽友,在一期節目留言裏寫(xie) 了兩(liang) 大段文字表達對荒漠化治理的思索,他還希望通過這個(ge) 渠道表達對小型河道治理的關(guan) 注。

  “這讓我頗為(wei) 感動,有這樣熱心的聽眾(zhong) 給節目正麵反饋,我們(men) 覺得有責任把節目做得更好。”何清說。

  尤魯青:與(yu) 草木建立親(qin) 密聯係

  記者 薑 峰

  青海西寧的一家書(shu) 店裏,一幅手繪的祁連生態係統畫卷徐徐展開。“這是岩羊,我在祁連山陡峭的山崖上遇到過,岩羊是重要的指示物種,它們(men) 後麵往往跟著雪豹……”來自祁連縣、天峻縣等地中小學的小畫家們(men) 正進行“手繪自然”分享會(hui) ,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負責人也被尤魯青邀請來互動。原定1個(ge) 小時的分享會(hui) ,持續了近3個(ge) 小時才結束。

  2004年,英語專(zhuan) 業(ye) 出身的尤魯青應聘為(wei) 青海省林業(ye) 部門國際援助生態項目的翻譯。2013年,她辭職成為(wei) 一名環保誌願者,專(zhuan) 注青少年的自然教育。

  野生動植物保護、防沙治沙……參與(yu) 過四五百場活動後,深感於(yu) 主題和形式“碎片化”的尤魯青,又一次謀求轉變:2016年,在青海團省委支持下,她牽頭和兩(liang) 名小夥(huo) 伴成立了“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hui) ”。“青海是生態大省,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等走在全國前列,我們(men) 不能再‘零敲碎打’,而要結合政府治理思路,進行係統化的環境教育。”她說。

  室內(nei) 授課、室外體(ti) 驗、交流分享……從(cong) 2018年開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學校和生態課程”自然教育活動在祁連山南麓的祁連、天峻、門源、德令哈等地多所示範學校開設,承擔此項目的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hui) ,僅(jin) 去年一年就組織各類活動170餘(yu) 場次,並且編製出極富地方特色的祁連山生態教育讀本。

  “通過自然教育,‘國家公園’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為(wei) 孩子身邊的一草一木,建立起一種親(qin) 密的情感聯係”,尤魯青強調,“孩子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解生態、熱愛生態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才能讓更多人來建設國家公園。”

  目前,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hui) 有7名工作人員,作為(wei) 秘書(shu) 長的尤魯青,是唯一的專(zhuan) 職人員。協會(hui) 作為(wei) 非營利性社會(hui) 組織,補貼相對微薄,她更多的是憑著一份情懷在堅持。“協會(hui) 以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為(wei) 依托,已陸續走進30多所學校,開展400餘(yu) 場次活動,惠及青少年及公眾(zhong) 約5萬(wan) 人次”,在她的努力下,祁連山生態學校和課程、西寧濕地學校等環境教育品牌正在廣袤高原叫響。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