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通有個家”
“這群遠離父母的藏族孩子剛到南通時,有的像脫韁的野馬般無所顧忌地放縱自己,有的想家躲在宿舍裏抱頭痛哭,有的學習(xi) 進度跟不上連作業(ye) 也不想做了……我知道,孩子們(men) 離開了家鄉(xiang) ,他們(men) 想家。”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初二(3)班班主任陸娟談起孩子們(men) 初到南通的情景。
為(wei) 了這群雪域雛鷹在異鄉(xiang) 也能展翅翱翔,2018年底,南通市委宣傳(chuan) 部、文明辦、教育局、民宗局等部門聯合舉(ju) 辦“我在南通有個(ge) 家”漢藏親(qin) 情牽手活動。一年多來,南通市的愛心誌願者變身孩子們(men) 的南通“家長”,在異鄉(xiang) 給孩子們(men) 帶去了溫暖和歸屬感。
“我的南通爸爸媽媽來了!”這是每逢節假日,校園裏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反映出,這群異地求學的孩子們(men) 每到節假日回南通的家已成習(xi) 慣。
一年多來,很多南通市的愛心誌願者節假日都會(hui) 準時接藏族兒(er) 女回“家”,為(wei) 孩子們(men) 精心準備菜肴,與(yu) 他們(men) 聊聊校園生活。
初二(3)班的益西旦增與(yu) 南通市公安局劉俊呈結對。無論劉俊呈工作多忙,每周都會(hui) 了解一下益西旦增的學習(xi) 和生活狀況。為(wei) 了讓遠在異鄉(xiang) 的藏族孩子體(ti) 會(hui) 到家的溫暖和親(qin) 情,不少“家長”還不定期來宿舍看看孩子們(men) 的居住生活情況,並趁著節假日把床單被子拿回家洗洗。孩子們(men) 感激地說:“身在南通,就像身在高原一樣溫暖。謝謝你們(men) ,南通的爸爸媽媽。”
南通的“爸媽”對結對的藏族孩子視如己出,孩子們(men) 無論在學習(xi) 、生活和思想等方麵都會(hui) 得到無微不至的關(guan) 心和照顧。記得有一年暑假,有位藏族學生一連好幾天都是悶悶不樂(le) ,心事重重。
原來,這位學生想利用暑假留校係統複習(xi) ,又怕自己一個(ge) 人給學校添麻煩。南通“家長”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二話不說,就帶她回家,給她安排獨立的房間和書(shu) 房。吃飯時,南通的家人總是熱情給她夾菜,換下來的衣服,南通“家長”總會(hui) 搶著洗,晚上,一家人外出溜達看夜景,其樂(le) 融融。
南通“家長”不隻讓藏族兒(er) 女體(ti) 會(hui) 到家的溫馨和甜蜜,更給遠道而來的西藏家長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他們(men) 來南通時,南通的“家長”總會(hui) 像走親(qin) 戚般邀請從(cong) 西藏來的家長到家裏做客,推心置腹討論孩子的未來。一來二去,不少兩(liang) 地家長如今成為(wei) 關(guan) 係親(qin) 近的朋友,平時經常互通電話,互道“紮西德勒!”
周末,孩子們(men) 高興(xing) 地跟南通“爸媽”回家,一頓餃子餐,餡兒(er) 裏包著父母愛子的深情;一桌生日宴,燭光裏閃著兒(er) 女感恩的淚花;假日,和南通“爸媽”一起遊濠河、登狼山、看蘇通大橋、參加社區活動……孩子們(men) 稚嫩的歌聲和南通“家長”爽朗的笑聲匯成他們(men) 彼此間最美的樂(le) 音。
陸娟說,是愛心人士的傾(qing) 情幫助與(yu) 無私奉獻,我們(men) 師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與(yu) 學習(xi) 。
正是因為(wei) 南通“家長”們(men) 非凡的大愛才讓一群高原雛鷹日趨成長羽翼漸豐(feng) 。有理由相信,有南通市各界愛心人士作為(wei) 堅強後盾,我們(men) 的雛鷹定能在祖國的藍天展翅翱翔,也一定會(hui) 為(wei) 民族的團結進步與(yu) 共同繁榮而展翅高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內地西藏班(校)考生陸續返藏備戰中考
據了解,除了上海市共康中學外,此趟列車還載有常州西藏民族中學148名學生及遼寧省遼陽市第一中學西藏班126名學生。[詳細] -
內地西藏班畢業生為戰“疫”籌集捐款的故事
一條條暖心的問候和囑咐,將內地西藏班畢業生的牽掛通過微信傳遞到了原荊州市沙市第六中學老師及當地畢業生的心坎上。 [詳細] -
內地西藏班畢業生:“湖北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孫老師,休息了嗎?家裏一切都安好不?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工作的同學醫療物資夠用嗎?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