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田間地頭也是成長課堂

張紅 發布時間:2020-09-23 14:0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近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係統“製止餐飲浪費培養(yang) 節約習(xi) 慣”行動方案》,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hui) 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ti) 驗活動並形成製度,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ge) 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勞動,農(nong) 村中小學校要因地製宜開展種植養(yang) 殖體(ti) 驗,支持大學在食堂建立育人實踐基地。

  教育部號召學校因地製宜,引導學生多體(ti) 驗勞動的艱辛與(yu) 樂(le) 趣,無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看都非常有意義(yi) 。這是因為(wei) ,走出傳(chuan) 統的課堂,在參與(yu) 社會(hui) 實踐和體(ti) 驗農(nong) 業(ye) 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們(men) 不僅(jin) 能切身感受勞動本身的價(jia) 值,認識到食物的來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還能學到終身受益的農(nong) 業(ye) 知識,如了解與(yu) 農(nong) 業(ye) 有關(guan) 的節氣、種植、養(yang) 殖等相關(guan) 內(nei) 容,從(cong) 而拓寬知識視野,並逐漸沉澱下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等優(you) 秀品質。

  長期以來,在許多地方,中小學生尤其是城市中小學生,由於(yu) 教育者缺乏科學的教育意識和有利的客觀條件,未能養(yang) 成勞動習(xi) 慣,對農(nong) 時、農(nong) 作等接觸不多,對農(nong) 耕文化也知之甚少。而創造條件,讓學生多體(ti) 驗農(nong) 業(ye) 勞動,很大程度上能彌補這一缺憾,使其不斷了解種植或養(yang) 殖的常識,理解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對於(yu) 他們(men) 更好地為(wei) 人處世也非常有幫助。而且,不論是春天在田間種田、除草,還是秋天采摘水果、收割莊稼,都鍛煉了身體(ti) ,學到了不少知識。例如,采摘蘋果時要非常小心,不能磕磕碰碰,否則果子很容易腐爛;收割的玉米不能立即送到加工廠磨碎;而要長時間晾曬,等變幹之後才能進一步加工處理;等等。

  從(cong) 現實來看,做好中小學生的田間地頭體(ti) 驗,或使農(nong) 業(ye) 勞動富有教育價(jia) 值,有必要係統化、區別化、特色化實施。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像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那樣,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勞動體(ti) 驗納入學校整體(ti) 課程體(ti) 係。據報道,水稻種植被該校納入課程,水稻田位於(yu) 教學樓四周,師生分批次在四個(ge) 校區種植水稻,老師們(men) 與(yu) 100多名班級學生代表(每班一名)在春天參與(yu) 種植,在秋天一起收獲。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最多的就是“收獲是喜悅的,收割是辛苦的”。其他學校可以依此為(wei) 參考,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校情學情,創造性地開設糧食類、水果類、蔬菜類、養(yang) 殖類等課程,抑或與(yu) 某些農(nong) 林組織合作,定期開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體(ti) 驗課程。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yu) 學校組織的農(nong) 業(ye) 勞動體(ti) 驗課,家庭要給予大力支持,不僅(jin) 要積極配合學校工作,也要自身多參與(yu) ,抑或在家裏讓孩子多做家務勞動,共同致力於(yu) 使其擁有深刻的勞動意識和更好的勞動能力。身在農(nong) 村的家庭也應創造機會(hui) ,讓孩子參加春種秋收等活動。一些家長應改變“孩子隻要學習(xi) 好,一切都好”的觀念,家校合力將田間地頭作為(wei) 重要的成長課堂,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有用人才。

  (作者:張紅,係山東(dong) 省滕州市東(dong) 郭鎮中心小學教師)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