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北民族大學:紮根黃土地 開辟新天地

馬富春 發布時間:2020-10-12 10:0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提起“桑蓋”這個(ge) 名字,很多人都以為(wei) 是個(ge) 藏族小夥(huo) 子,而在西北民族大學,大夥(huo) 兒(er) 都知道,“桑蓋”是一位來自江南水鄉(xiang) 的古稀老人——紮根黃土地半個(ge) 世紀、為(wei) 藏語言文字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華侃教授。

  由於(yu) 在動物疫苗和血清開發科研領域成果豐(feng) 碩,國內(nei) 外企業(ye) 紛紛向西北民大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教授馬忠仁發來邀約,他卻每次都給對方這樣的答複:“我是西北牧區走出來的一名教師,這裏才是我奮鬥的天地。”

  70年前,在解放大西北的勝利號角中,共和國民族院校的“長子”——西北民族學院在蘭(lan) 州誕生。如今,這座黃河邊上的學校已發展成為(wei) 擁有56個(ge) 民族師生的綜合性大學,一位位像華侃、馬忠仁這樣紮根民族教育一線的學者,在這裏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7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與(yu) 國家民族同心同力、與(yu) 高等教育事業(ye) 同向同行、與(yu) 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同頻共振;70年來,一代代民大人自強不息,開拓進取,與(yu) 民族同命運,與(yu) 祖國共前進,創造了驕人的業(ye) 績。”西北民族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鄧光玉說。

  來自江南水鄉(xiang) 的藏語言學“大咖”

  華侃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ge) 普通的醫生家庭,1952年,18歲的華侃考入北京大學東(dong) 方語言文學係,後來,他響應國家培養(yang) 少數民族語言人才的號召,被調入中央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繼續學習(xi) 。

  1955年,作為(wei) 實習(xi) 生,華侃隨首都青年大學生組成的藏語實習(xi) 隊來到西北民院。兩(liang) 個(ge) 月後,為(wei) 更好地研習(xi) 藏語,他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農(nong) 牧區實習(xi) 。其間,華侃深入牧區村莊學習(xi) 語言,並與(yu) 老鄉(xiang) 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大學畢業(ye) 後,23歲的華侃被分配到西北民院擔任藏語教師。當時,藏語本科教學剛剛起步,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缺少教材,華侃默默立下誌願:一定要為(wei) 藏語言學編寫(xie) 專(zhuan) 業(ye) 、係統的教科書(shu) 。

  數十年如一日,華侃在藏語言學領域潛心耕耘。上世紀90年代初,他編寫(xie) 的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wei) 基礎、結合他多年教學研究經驗的藏文著作《語言學概論》出版。從(cong) 此,藏語言學專(zhuan) 業(ye) 有了教科書(shu) 。

  如今,87歲高齡的華侃仍為(wei) 民族教育事業(ye) 默默奉獻。除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外,他堅持給研究生上課,辛勤工作在教學與(yu) 研究第一線。“如果身體(ti) 允許,我將繼續從(cong) 事我未完成的教學和研究事業(ye) 。”他說。

  讓流失的藏學瑰寶回歸祖國

  從(cong) 1985年至今,西北民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院教授才讓已在講台上耕耘35年。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走上研究敦煌藏文文獻的學術之路。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了6萬(wan) 餘(yu) 卷文獻,其中有大量藏文文獻,遺憾的是,很多流失海外。為(wei) 了讓流失的藏學瑰寶早日回歸,西北民大聯合上海古籍出版社,並與(yu) 國外有關(guan) 方麵合作,從(cong) 2004年起對流失的敦煌藏文文獻進行整理出版工作,才讓帶領課題組參與(yu) 其中。

  認真研讀文獻,凡無準確定名的,根據文獻所提供的信息,查對相關(guan) 現成文獻進行確認;有文獻破損嚴(yan) 重,字跡不清,就反複閱讀比對,直到搞清其內(nei) 容……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編目定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才讓團隊完成的《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藏文文獻》共出版24冊(ce) ,《英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敦煌藏文文獻》共出版10冊(ce) ,得到國內(nei) 外學者的高度評價(jia) ,被認為(wei) 是我國敦煌文獻整理出版中的又一裏程碑式著作,對我國佛學、敦煌學及藏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yi) 。

  “如何變廢為(wei) 寶是我們(men) 一直研究的課題”

  “我的家鄉(xiang) 水草豐(feng) 美,是遠離汙染的一方淨土。”提起家鄉(xiang) 甘南,西北民大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教授馬忠仁的熱愛之情溢於(yu) 言表。1980年,馬忠仁從(cong) 西北民院獸(shou) 醫係畢業(ye) ,回到家鄉(xiang) 從(cong) 事獸(shou) 醫技術推廣、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一幹就是11年。

  與(yu) 牧民相處中,馬忠仁發現,單靠做基礎的畜牧防治防疫無法徹底拔窮根。1995年,他又回到母校從(cong) 事教學科研工作,期望用現代科技更好地服務家鄉(xiang) 。

  有了高校的科研平台,馬忠仁和研究團隊充分利用無工業(ye) 汙染的天然草場放牧家畜血液資源,開發動物細胞培養(yang) 用係列牛血清,與(yu) 外國公司合作創建生物公司,開發並規模生產(chan) 牛、馬、羊等高品質係列產(chan) 品40多個(ge) ,成為(wei) 全國血清製品龍頭企業(ye) 。動物血清係列產(chan) 品在國內(nei) 人用病毒類疫苗生產(chan) 中占4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研究和生產(chan) 中獲得大量的訂單。

  一次,在學校扶貧工作會(hui) 議上,學校領導要求發揮高校科技和智力優(you) 勢,助力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甘肅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的脫貧攻堅事業(ye) 。很快,將教學成果、科研平台、產(chan) 業(ye) 升級和農(nong) 戶脫貧有機聯係的想法在馬忠仁的大腦中逐漸清晰。

  “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大量動物髒器被丟(diu) 棄,這必然影響牧區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變廢為(wei) 寶是我們(men) 一直研究的課題。”馬忠仁主動請纓,率團隊承擔臨(lin) 夏市枹罕鎮羅家堡村屠宰場動物廢棄物處理及有機肥生產(chan) 等幫扶工作任務。

  經過無數次深入農(nong) 牧區的調研和實驗室研究,團隊利用牛羊胰髒資源生產(chan) 出適合產(chan) 業(ye) 化的細胞培養(yang) 用胰蛋白酶產(chan) 品,確立了相關(guan) 工藝和技術,並建立生產(chan) 線。同時,還利用可降解菌,將生物醫藥產(chan) 品廢棄物轉化為(wei) 有機肥,不僅(jin) 保護了生態環境,還產(chan) 生了經濟效益。

  “那192個(ge) 編碼比金子還貴重”

  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開完藏文編碼新聞發布會(hui) ,西北民大教授於(yu) 洪誌飛往拉薩參加藏文編碼慶功會(hui) 。這一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以中國為(wei) 主的藏文編碼提案,這意味著藏文從(cong) 此可以在世界互聯網上進行信息交換。

  “那192個(ge) 編碼比金子還貴重!”為(wei) 了這一刻,於(yu) 洪誌和藏文專(zhuan) 家、計算機專(zhuan) 家共同奮鬥了10年。

  於(yu) 洪誌團隊成功研製出的《藏漢雙語信息處理係統》,全麵確立了藏文計算機技術在西藏自治區的地位,也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國藏文信息技術全方位、多層次處理相關(guan) 學科的能力。1999年,該係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讓各民族共享科學技術進步成果,是於(yu) 洪誌的畢生追求。之後,她帶領團隊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ge) 藏文視窗係統、第一個(ge) 藏文字處理軟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ge) 藏文網站……

  近年來,於(yu) 洪誌團隊還結合雲(yun) 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將民族語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多模態技術及信息技術、圖像計算、文檔圖像分析與(yu) 識別等集成創新,解決(jue) 民族語信息技術中的關(guan) 鍵問題,開發各類民族語言文字軟件。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