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以考核推動家訪高質量落實

宋宏飛 發布時間:2020-10-20 14:14: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家訪是一種製度,更是一種教育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能增進家校之間的聯係,形成育人合力,也有可能改變一個(ge) 個(ge) 學生的命運。

  據媒體(ti) 報道,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方案提出,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明確領導幹部和教師參與(yu) 學生工作的具體(ti) 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製度,將家校聯係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曾經的家訪逐步被家長微信群等取代。盡管科技的發展與(yu) 應用使家校溝通更方便快捷,但線上的“鍵對鍵”畢竟不同於(yu) 線下的“麵對麵”。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家訪傳(chuan) 統不能舍棄,需要重新看待家訪的價(jia) 值,重新審視這一優(you) 良教育傳(chuan) 統。而國家層麵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落實好中小學教師家訪製度,並將之納入教師考核,無疑是及時而必要的有力舉(ju) 措,有助於(yu) 進一步更好落實依法治教,提高立德樹人水平。

  實際上,國家層麵對家訪製度曆來重視,數次提出具體(ti) 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00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指出,“學校要通過家長委員會(hui) 、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家訪等形式同學生家長建立經常性聯係,及時交流情況,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意見、建議。學校要對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學生家訪提出具體(ti) 要求。”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義(yi) 務教育學校校長專(zhuan) 業(ye) 標準》中也明確,“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機製,建立教師家訪製度,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hui) 、家長開放日等形式,指導和幫助家長了解學校工作情況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掌握科學育人方法。”

  一些地方也在積極進行探索,結合當地實際、校情學情不斷完善家訪製度。例如,廈門市教育局於(yu) 2007年製定實施了《廈門市中小學教師家訪工作規範》;成都市教育局於(yu) 2007年發出通知,要求各中小學教師每年要對本班不少於(yu) 1/3的學生進行家訪(入戶式家訪),3年內(nei) 走完整個(ge) 班上所有學生的家庭,2008年還編製了《教師家訪手冊(ce) 》。從(cong) 2016年5月起,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在全省各中小學校組織開展以“訪家庭、正教風、立師德”為(wei) 主題的“萬(wan) 師訪萬(wan) 家”活動,以家訪正教風、興(xing) 家風、淳民風。據統計,2017年就有23.7萬(wan) 名教師共家訪428.6萬(wan) 戶家庭。

  家訪是一種製度,更是一種教育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能增進家校之間的聯係,形成育人合力,也有可能改變一個(ge) 個(ge) 學生的命運。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張桂梅,從(cong) 為(wei) 滇西貧困地區女孩辦一所全免費高中的夢想成真的那天起,忍著病痛,拄著拐杖,走過了近11萬(wan) 公裏漫漫家訪路,度過了4000多個(ge) 陪伴學生同吃、同住的日夜,2000多個(ge) 貧困山區女孩從(cong) 這裏啟航,走進大學校園。更多老師需要向張桂梅老師學習(xi) ,更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也要搭建好家訪製度平台,完善激勵措施,使每位教師不怕麻煩,願意家訪、高質量家訪。

  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家訪製度科學評價(jia) 、紮實落實、全麵開花的問題,背後涉及工作機製、組織機製和激勵機製的建立與(yu) 完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認識到家訪的不可替代性,重視家訪在互聯時代的重要作用,激發教育中“人”的要素,將之作為(wei) 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打造積極教育輿論環境的重要抓手。在具體(ti) 的家訪過程中,教師要有章可依,有規可循,既要全麵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情況,也要做好教育法律法規和相關(guan) 政策的宣傳(chuan) 工作;既向家長全麵客觀地反映學生在校的表現,也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那些中西部地區的留守兒(er) 童,更需要學校多關(guan) 心,教師多家訪,多了解真實情況,予以有效的教育幫助。當家訪越來越彰顯出濃濃的人文關(guan) 懷,成為(wei) 校長帶動、教師認同、家長期盼、學生歡迎的製度,家校之間將形成合力,更多的孩子也將有望健康成長,早日成才。(作者:宋宏飛,係渤海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