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打開“體教融合”的先行樣本

梁璿 發布時間:2020-10-27 10: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學生在進行足球訓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攝

  “在推進體(ti) 教融合工作中,體(ti) 育部門要做更積極的一方,主動破除壁壘,積極參與(yu) 到教育政策的改革製定中。”近日,國家體(ti) 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wei) 在於(yu) 成都市舉(ju) 行的全國青少年體(ti) 育管理幹部培訓班上表示,唯有將體(ti) 育和教育有機融合,才能讓教育的成果更加紮實,讓體(ti) 育的作用更加彰顯,“體(ti) 育將成就更好更全麵的教育”。

  本次培訓班是在貫徹落實國家體(ti) 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體(ti) 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背景下舉(ju) 行的,來自全國30餘(yu) 個(ge) 省(區、市)青少年體(ti) 育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和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體(ti) 教融合的可能性。

  “機不可失。”在廣州體(ti) 育學院青少年體(ti) 育研究中心教授裴立新看來,包括《意見》在內(nei) 的多個(ge) 相關(guan) 政策實施,“十四五”青少年體(ti) 育發展環境好於(yu) 以往,“尤其是長期影響青少年體(ti) 育發展的‘應試教育’和體(ti) 製性因素兩(liang) 大因素化解,青少年體(ti) 育發展路子越來越寬。”當前亟須推進對相關(guan) 政策細化落實,而以四川省為(wei) 例,早已有多地走在“體(ti) 教融合”前列,為(wei) 《意見》落地提供了現實樣本。

  融合不僅(jin) 是體(ti) 教資源的簡單相加

  《意見》出台釋放出清晰信號:“體(ti) 教融合是一項非常重要、意義(yi) 深遠且充滿了複雜性、敏感性和艱巨性的改革。”王立偉(wei) 表示,要想抓好體(ti) 教融合的落實,“首先必須轉變思路”。

  王立偉(wei) 坦言,對體(ti) 育人而言,有些長期延續的認識似乎正漸漸“不合時宜”——習(xi) 慣於(yu) 封閉式培養(yang) 人才,更多關(guan) 注最好人才的競技成績;常常對教育係統培養(yang) 體(ti) 育人才不夠信任,認為(wei) 對方不夠專(zhuan) 業(ye) 、不懂體(ti) 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更多是教育部門的責任,與(yu) 體(ti) 育部門關(guan) 係不大,等等。

  體(ti) 教雙方都必須認清的問題是,“融合不是為(wei) 解決(jue) 某個(ge) 問題采取的臨(lin) 時舉(ju) 措,也不是體(ti) 育、教育資源的簡單相加,這種融合的深刻性體(ti) 現在體(ti) 育和教育在價(jia) 值、功能和目的上融合,並共同作用於(yu) 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裴立新表示,理念融合是深化教體(ti) 融合行動的先導,要破除部門思維,沒有“你的”“我的”之分。

  打破教育體(ti) 育體(ti) 製機製壁壘成為(wei) 融合關(guan) 鍵。據四川省綿陽市教育和體(ti) 育局副局長張登才介紹,綿陽市從(cong) 2010年率先在全省啟動“體(ti) 教結合”,合並教育局、體(ti) 育局為(wei) “教育和體(ti) 育局”運轉。為(wei) 了讓教育和體(ti) 育的資源能真正“轉”起來,少不了實行教育體(ti) 育經費計劃一條線,將體(ti) 育教學和竟賽成績納入學校教育質量評價(jia) 管理、納入體(ti) 育工作考核內(nei) 容等舉(ju) 措。張登才舉(ju) 例表示,小學和高中實行體(ti) 育學業(ye) 考核,輸送至省優(you) 秀運動隊的高中學生按照每輸送1人乘3的標準納入本一上線人數計算,“大大提升了學校的積極性”。

  2012年,在綿陽市教體(ti) 局指導下,綿陽奧林匹克學校進駐四川省綿陽外國語學校,把射擊這樣的傳(chuan) 統競技項目帶入校園。“以前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培養(yang) 冠軍(jun) ,進入學校後,越來越多學生從(cong) 射擊項目中受益,也不再強求學生非要去專(zhuan) 業(ye) 隊。”1990年從(cong) 專(zhuan) 業(ye) 隊退役後,唐軍(jun) 從(cong) 事射擊教練工作近30年,隨著“辦公室”從(cong) 業(ye) 餘(yu) 體(ti) 校搬進校園,這位基層教練的思想也有了轉變。

  訓練場設在學校,不等於(yu) 放棄“提高”隻要“普及”。為(wei) 讓學生獲得更專(zhuan) 業(ye) 的訓練,學校出資采購造價(jia) 高昂的電子靶,“在學校裏有這樣的設施非常難得。”唐軍(jun) 表示,場地設備、師資生源是學校優(you) 勢,而專(zhuan) 項教學就是體(ti) 育部門獨有的資源,“每年新生一入校,我們(men) 馬上就安排體(ti) 驗課,讓人人有機會(hui) 接觸射擊。”唐軍(jun) 發現,項目迅速鋪開,且隨著學校貫穿小學、初中、高中的“項目一條龍”建設,大量學生都在學習(xi) 和訓練中找到平衡,隻是射擊於(yu) 多數學生而言,“是一種愛好,是一塊通往大學的敲門磚。”真正有意願進入專(zhuan) 業(ye) 隊的,唐軍(jun) 表示,“鳳毛麟角。”

  現實讓唐軍(jun) 轉變著早已固化的“金牌思維”,他常常觀察學生的變化,“一開始打得好激動得不行,打不準馬上就蔫兒(er) 了,慢慢地,他們(men) 基本能做到波瀾不驚,將來進入社會(hui) ,心理承受能力是寶貴財富。”他表示,不乏文化課老師提到,練習(xi) 射擊項目的學生更加專(zhuan) 注,學習(xi) 效率也更高。

  培養(yang) 競技體(ti) 育人才的新土壤

  當金牌項目的基層教練探索“普及”的重要性時,數學老師曾亮卻在“小眾(zhong) 項目”曲棍球上實現了“帶出冠軍(jun) ”的夢想。

  位於(yu) 四川省樂(le) 山市的犍為(wei) 第一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女子曲棍球隊已成為(wei) 學校近十幾年“體(ti) 教結合”的注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該校女子曲棍球隊共培養(yang) 曲棍球運動員151人。“先後輸送進國家隊7人,現在備戰東(dong) 京奧運會(hui) 的有3人。”參與(yu) 創辦學校女曲隊伍的曾亮是一名老教師,年輕時夢想以足球技能走出去,無奈受到身高限製,最終通過高考成了數學老師。當學校希望通過曲棍球打造“品牌”時,“四十好幾”的他重新去學體(ti) 育教育,與(yu) 退役後的原四川省女子曲棍球隊隊長陳霞共同把隊伍拉扯起來。“我那時就夢想,要有弟子進省隊、進國家隊、參加奧運會(hui) ,現在看來基本都實現了。”曾亮期待,明年東(dong) 京奧運會(hui) 隊員們(men) 能為(wei) 中國帶回一枚獎牌。

  建隊之初,沙土場地和用膠水、鋸木屑修補球杆的條件對他們(men) 都算不上艱難。真正的難題在於(yu) 選材和主科老師的支持。由於(yu) 當時曲棍球運動不普及,學校師生和家長都不認可。曾亮記得,2005年建隊需要12個(ge) 人,“完全無法按項目選材角度考慮”。國家隊隊員吳夢榮就在其中,“那時她身體(ti) 素質不好,800米都跑不完,但有靈氣、會(hui) 動腦筋。”曾亮表示,即便到後期選材麵擴大,頭腦靈活和文化成績也是他的重要標準。

  “苗子”更多分布在周圍村鎮,教練們(men) 利用各縣、校舉(ju) 行運動會(hui) 的時間,到現場物色苗子,“可隨時調用學校小車”。2009年,曾亮先後5次到彭楊家中,反複做她父母的工作,最後成功招進球隊,為(wei) 她今後成為(wei) 國家女曲核心隊員寫(xie) 下開頭。

  為(wei) 讓當地更多孩子加入曲棍球運動,縣教體(ti) 局統籌安排曲棍球隊員從(cong) 小學到高中的就學問題及學籍問題,小學生統一安置在縣城內(nei) 兩(liang) 所小學就讀,初中保證升入犍為(wei) 外國語實驗學校,並享受減免一半費用的優(you) 惠政策,初中畢業(ye) 後使用特長生指標招入高中就讀。此外,定期下撥訓練專(zhuan) 項經費,結合農(nong) 村隊員較多的情況,在體(ti) 彩公益金分配中給予較大傾(qing) 斜,極大解決(jue) 了這些隊員的生活問題。據曾亮表示,現在來練曲棍球的孩子“近40%是自己主動找來的”。

  2004年,成都市華陽中學同樣選擇了“冷門”的曲棍球。據校長祝長水介紹,經過多年從(cong) “體(ti) 教結合”到“教體(ti) 結合”,再到如今“體(ti) 教融合”的探索,學校先後向國家隊、國青隊、國少隊、省隊輸送了70名優(you) 秀運動員,其中,國家女曲守門員葉嬌成為(wei) 天府新區第一個(ge) 有資格參加奧運會(hui) 的運動員。

  競技場上的影響力帶動了項目在基層的發展。為(wei) 保證曲棍球項目的後備人才,當地教體(ti) 部門規劃布局了以錦江小學為(wei) 龍頭的6個(ge) 小學曲棍球訓練基地,並堅持開展每年的小學生曲棍球比賽,目前,錦江小學、華陽小學把曲棍球納入校本課程。同時,華陽中學引進專(zhuan) 業(ye) 曲棍球退役隊員到學校任教和訓練,並派他們(men) 每周輪流到區內(nei) 6個(ge) 小學訓練基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對體(ti) 育教師進行引領,並作好了選材記錄。此外,小學體(ti) 育教師進行輸送也有獎勵機製,最關(guan) 鍵是,地方教育體(ti) 育主管部門在曲棍球體(ti) 育特長生小升初、初升高招生政策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

  專(zhuan) 業(ye) 的人幹專(zhuan) 業(ye) 的事兒(er)

  “學校+俱樂(le) 部”的青訓模式讓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體(ti) 育老師齊軍(jun) 竹找回對足球的夢想,他不曾想到,從(cong) 中乙退役後成為(wei) 體(ti) 育老師後,自己的學生會(hui) 為(wei) 他“再圓職業(ye) 夢”。

  2008年,學校足球隊開始籌建,為(wei) 避免班主任“不放人”,幾個(ge) 入選的孩子就放到和齊軍(jun) 竹私人關(guan) 係好的老師班上,但球隊規模變大後“隻能全校動員了。”隨著體(ti) 教融合推進,四川中新宏報足球俱樂(le) 部的一批專(zhuan) 業(ye) 足球教練加入進來。他們(men) 的到來讓球隊成績明顯提升。其中,小隊員張永龍獲2018年全國小學組“球王”稱號,入選全國誰是球王青少年校園足球大賽小學組“最佳陣容”(全國僅(jin) 10人),並作為(wei) 球童參加俄羅斯世界杯的入場式,“現在張永龍已經被恒大俱樂(le) 部看中,有望站上職業(ye) 賽場。”齊軍(jun) 竹透露。

  四川中新宏報足球俱樂(le) 部的總教練張炯曾是中國五人製足球國家隊隊長,團隊裏多是剛退役的年輕教練,“能傳(chuan) 授學生很多實戰經驗,這是我們(men) 單純學理論得不到的。”作為(wei) 學校的體(ti) 育老師,齊軍(jun) 竹認為(wei) “讓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受益的不僅(jin) 是學生,也包括自己,為(wei) 配合專(zhuan) 業(ye) 團隊,他得到很多外出培訓的機會(hui) 以提升業(ye) 務能力,他喜歡這樣的氣氛,“沒有話語權之爭(zheng) ,都是為(wei) 了孩子取得更好成績。”但他強調,“我們(men) 和外聘教練必須要達成共識,孩子文化成績優(you) 先,不達標不能訓練,畢竟在更高的賽場上拚的是智商,即便不走專(zhuan) 業(ye) 路線,有文化成績作保證,路也能走得寬一些。”

  在綿陽,社會(hui) 體(ti) 育俱樂(le) 部進入學校並不新鮮。據綿陽外國語學校副校長丁軍(jun) 介紹,學校在2017年引進綿陽市鯤鵬羽毛球俱樂(le) 部、翼鋒擊劍俱樂(le) 部實驗了投資資金、修建場館的社教模式。體(ti) 教融合項目射擊、乒乓球、羽毛球、擊劍四大項目近3年新生參加體(ti) 驗2.4萬(wan) 人次,參與(yu) 率100%,參加課外輔導訓練1.5萬(wan) 人,專(zhuan) 業(ye) 訓練人數840人。

  不同於(yu) 齊軍(jun) 竹要配合“請進來”的教練,唐宏川的更多工作是陪著學校文化課老師“走出去”。2005年8月,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與(yu) 成都市足球協會(hui) 簽訂協議,共同創辦男子足球班、組建男子足球隊。出於(yu) 對足球的熱愛,音樂(le) 老師唐宏川成為(wei) 棠外男足班班主任,一幹就是10多年。

  “基本每天往返一趟溫江足球基地。”據唐宏川介紹,在棠外,喜歡足球的孩子會(hui) 進行幾次分流,小學階段的足球特長生采取分散到各個(ge) 普通班級的模式;初中階段采取單獨編班,選拔富有班級管理經驗的專(zhuan) 業(ye) 教練和了解體(ti) 育、熱愛足球運動的文化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到了高中階段,對於(yu) 特長水平較高又願意走職業(ye) 化球員之路的特長生,送往溫江足球基地培養(yang) ,文化課方麵,由棠外選派老師前往基地授課,其餘(yu) 特長生則留在棠外分散到各個(ge) 班級就學,走文化加特長並行發展的道路,向高校輸送高水平運動員。

  在這種模式下,棠外男足隊目前有10人入選國家青年隊、15人入選國少隊、23人赴法國梅斯足球俱樂(le) 部培訓,1人在法甲裏昂俱樂(le) 部培訓,1人在法甲聖埃蒂安俱樂(le) 部培訓。學校代表省市參加各級比賽成績斐然,其中,2019年4月學校高中男足隊代表中國赴塞爾維亞(ya) 參加世界中學生足球錦標賽進入16強。

  在我國,優(you) 秀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統途徑是體(ti) 育係統,近年又拓展了社會(hui) 係統,“《意見》創新性地提出將國民教育體(ti) 係納入高水平競技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範圍,使三方麵的資源得到有效融合和發展,共同推進競技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裴立新表示,資源融合是實現目標融合的保障。從(cong) 不少在體(ti) 教融合方麵取得成效的樣本可見,借助社會(hui) 力量發展校園體(ti) 育已呈現出趨勢,然而,如何為(wei) 更多學校“鬆綁”還需要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引。裴立新表示,“發展藍圖有了,現在的關(guan) 鍵是把藍圖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不忘初心 讓夢想與熱愛並肩同行

    今天,北京市召開高校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重要回信精神的座談會。在京藝術院校的學生在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肩負的使命。[詳細]
  • 山東淄博:向青年敞開友好大門

    山東淄博創全省之先,日前發布《關於建設多彩活力的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25條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舉全市之力打造青年友好高地。[詳細]
  • 一名退休教師為村莊奉獻的兩張名片

    今天上午不到8時,河南省封丘縣王村鄉瓦窯村文化廣場內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不斷。現在的瓦窯村有個特點:村民不比吃穿和排場,比的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崇學重教觀念已蔚然成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