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紮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結著他的心血
尼瑪紮西,西藏曆史上第一個(ge) 農(nong) 業(ye) 博士、國家青稞專(zhuan) 項首席科學家、被譽為(wei) “青稞王子”、西藏農(nong) 牧科學院院長……
清瘦的身材,紫外線長年照曬下臉龐略顯黝黑,嘴角留著很有個(ge) 性的小胡子。性格隨和,謙虛、低調。短短56年的人生中,他先後主持和組織實施了40多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大農(nong) 牧業(ye) 科技攻關(guan) 項目,親(qin) 自選育青稞新品良種16個(ge) ,首次實現西藏近30年來青稞品種更新換代和青稞總產(chan) 達80萬(wan) 噸的曆史紀錄,推動青稞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從(cong) 戰略的高度謀劃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新格局。
有人說,今天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麵,都有他的科技貢獻;農(nong) 牧民每一張豐(feng) 收的笑臉,也映現著他的汗水和付出。
逐夢青稞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
尼瑪紮西出生在山南市紮囊縣傑林鄉(xiang) 的一個(ge) 農(nong) 民家庭,他的人生軌跡有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始終圍繞著青稞的良種研究和推廣展開。
作為(wei) 西藏人民的主糧,青稞如今占本地糧食作物的70%左右。由於(yu) 自然條件惡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落後,直到20世紀90年代,青稞畝(mu) 產(chan) 也隻有250公斤左右。
他從(cong) 小吃糌粑長大,兒(er) 時的記憶裏,父母辛辛苦苦種一年的青稞卻總也不夠吃。於(yu) 是,如何提高青稞產(chan) 量、解決(jue) 溫飽,成了他一生最執著的追求。
1982年,尼瑪紮西考入西北農(nong) 大農(nong) 學係;1985年大學畢業(ye) 後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nong) 科院研究生院進修;1992年,他以優(you) 異成績獲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學進修深造一年的機會(hui) ;1995年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99年,他成為(wei) 西藏曆史上第一個(ge) 農(nong) 業(ye) 博士。
曾經,國內(nei) 外科研機構高薪聘請尼瑪紮西任職,但他毅然選擇了回藏工作。在高原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是困難的,他卻從(cong) 不後悔。“我的人生早已注定,父老鄉(xiang) 親(qin) 期待的眼神,就是我奮鬥的方向。”
青稞本品種種植,在西藏已有上千年曆史,地力貧瘠、品種退化,是產(chan) 量不高的主要症結。但要選育優(you) 良的新品種,好比大海撈針,不少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即使畢其一生也不得其一。尼瑪紮西沒有退縮。他開始了對上千份青稞品種進行係統鑒定,天天撲在青稞地裏。“往往是今年看上去有點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在長達19年的潛心鑽研摸索後,功夫不負有心人,2002年,他幸運地在白朗縣發現了理想中的青稞苗,“籽粒、顏色、株高、秸稈韌性都非常好”。以此為(wei) 基礎,他反複進行各種試驗,終於(yu) 在2013年“藏青2000”新品種通過審定。當年,這一新品種推廣種植逾10萬(wan) 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達350公斤,創造了青稞畝(mu) 產(chan) 的曆史新高。
他還帶領創新團隊先後選育出了20多個(ge) 春青稞優(you) 質新品種(係),其中鑒定出的“藏青148”和“藏青690”青稞新品種曾一度成為(wei) 西藏適宜地區的主栽品種。到目前,西藏高產(chan) 優(you) 質的新品種推廣達百萬(wan) 多畝(mu) ,占全自治區青稞種植麵積的50%以上,惠及雪域高原上百萬(wan) 農(nong) 民。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要把農(nong) 民當親(qin) 人
位於(yu) 拉薩市金珠西路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二樓的院長辦公室,經常可見專(zhuan) 家學者、科技人員的身影,甚至鄉(xiang) 村幹部、農(nong) 民都是這裏的常客。即使與(yu) 農(nong) 民交談,尼瑪紮西也總是用一個(ge) 筆記本,認真記錄他們(men) 對新品種示範推廣中的經驗、體(ti) 會(hui) 和科技需求。
為(wei) 選育出更加優(you) 良的新品種,尼瑪紮西每年都要在試驗田裏和農(nong) 民一起待上五六個(ge) 月,每天觀察作物的顏色、性狀等,從(cong) 耕地、播種到收割、打場、考種,對成千上萬(wan) 的育種材料進行對比觀察鑒定,積累素材。在緊張的勞動之餘(yu) ,他還帶隊走鄉(xiang) 串戶,同時收集了1500多份農(nong) 家青稞品種,摸清了西藏青稞品種的家底。
2013年是“藏青2000”大麵積示範推廣的第一年,也是最關(guan) 鍵的一年。臨(lin) 近播種,他在北京開會(hui) ,會(hui) 議一結束就急匆匆飛回拉薩,第二天天還沒亮,就坐車趕到了白朗縣。他不顧高反,在田間給農(nong) 民講解怎麽(me) 種、每畝(mu) 地播多少斤種、播種深度是多少,要施多少肥,從(cong) 這塊田講到另一塊田,很多農(nong) 民都圍上來詢問技術細節,他不厭其煩地一個(ge) 個(ge) 回答。
中午餓了吃方便麵,直到天黑,農(nong) 民都離去了他才回到住處,晚上加班把當天指導農(nong) 民的情況寫(xie) 到本子上。就這樣,一次在鄉(xiang) 上待了半個(ge) 月直到春播結束。
他的大學同班同學、同事種禹代林記得,僅(jin) 2013年他到白朗下鄉(xiang) 就不下10次,指導推廣“藏青2000”新品種。種禹代林曾經問他,這麽(me) 辛苦,這麽(me) 勞累,到底圖個(ge) 啥?他說,看到豐(feng) 收的景象,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le) 。
他常說,要做好三農(nong) 工作,首先要熱愛農(nong) 民和這片土地,你要把農(nong) 民當成自己的親(qin) 人,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家的土地。要把複雜的技術,在操作上簡易化,理解上簡單化,讓農(nong) 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hui) ,一用就靈,讓技術更好適應農(nong) 民。做好農(nong) 民工作,要用樸素的語言,農(nong) 民的語言,形象的語言。不僅(jin) 如此,還要有奉獻精神、犧牲精神,要蹲得下身、沉得下心。
科技人才,是支撐西藏農(nong)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
“身體(ti) 還有沒有不適?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什麽(me) 困難?”對於(yu) 來自武漢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援藏博士團成員劉秀群,尼瑪紮西總是交待又交待,“高學曆人才是我們(men) 的寶貝,一個(ge) 人在西藏工作十分不易,一定要照顧好他的生活。”
剛到西藏,劉秀群主要負責績效改革,建立激勵機製。尼瑪紮西告訴他,這項工作的關(guan) 鍵就是如何更有利於(yu) 培養(yang) 人才,讓人才活起來,我們(men) 沒有好的條件待遇,我們(men) 隻有感情留人。
在尼瑪紮西的主導下,西部唯一建立在農(nong) 科院的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青稞犛牛種質資源與(yu) 遺傳(chuan) 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西藏,另外還建立了“青稞栽培育種”“青稞全產(chan) 業(ye) 鏈”兩(liang) 個(ge) 創新團隊和一個(ge) 院士工作站,然而這些都需要人才的支撐。
劉秀群說,有一次自治區組織部召開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會(hui) 議,其他領導專(zhuan) 家隻是表態發言,而尼瑪紮西院長親(qin) 自寫(xie) 了整整4頁農(nong) 科院人才引進方麵的意見建議。深受感動的劉秀群,在援藏一年工作結束後,主動提出再次援藏一年。
除了從(cong) 外引進人才,尼瑪紮西還十分重視對基層農(nong) 民技術骨幹的培養(yang) 。他說,我們(men) 要培養(yang) 一大批的當地農(nong) 民科技特派員和青稞種植能手,這些當地農(nong) 業(ye) 技術骨幹本身是農(nong) 民,以一戶帶動十戶,十戶帶百戶,這樣農(nong) 業(ye) 技術非常容易推廣開來的。
求賢若渴是尼瑪紮西對待人才的態度。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所副研究員、博士達瓦頓珠,提到尼瑪紮西院士至今仍感動不已。他永遠忘不了在大學到讀博士期間,尼瑪紮西從(cong) 並不豐(feng) 厚的工資中拿出部分支持他的學業(ye) 。甚至有一次,尼瑪紮西生病住院期間,接到達瓦頓珠學校交費通知,他立即囑咐妻子拉瓊去銀行轉賬。
受他的影響,達瓦頓珠從(cong) 中國農(nong) 科院完成博士學業(ye) 後,回到西藏報考了自治區農(nong) 科院,並工作至今。
豐(feng) 收,是對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褒獎
以尼瑪紮西的專(zhuan) 業(ye) 學識和對西藏農(nong) 業(ye) 的貢獻,參評院士是眾(zhong) 望所歸。年初,當科管處德吉曲珍接到自治區科技廳要求申報院士的通知後,因尼瑪紮西一直忙於(yu) 公務,就和同事幫他組織申報材料,但他卻忙得沒時間過目。
申報截止日的前一天,在德吉曲珍再三催促下,他粗略看了一遍,對她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去做,個(ge) 人榮譽的事就先擱一擱吧,今後有的是機會(hui) 。豐(feng) 收,才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對個(ge) 人的事,他抽不出時間。但在辦公室,他經常做一個(ge) 工作方案到淩晨兩(liang) 三點。家人等待他的飯菜熱了又涼,涼了又熱。他血糖高、身體(ti) 不太好,同事們(men) 經常勸他在工作上抓大放小,他說,在我的概念裏就沒有大小,隻要有時間,就要把工作做得最好。
“以前主要是增產(chan) ,現在老百姓要增收,就得延長產(chan) 業(ye) 鏈。”根據國內(nei) 外對青稞研究的發展趨勢,尼瑪紮西和同事首次對西藏青稞的營養(yang) 品質進行了較係統的研究,先後對13份育成品種進行了葡萄糖含量和蛋白質等的測定,證明西藏青稞籽粒中含有較高的葡萄糖,他的目光開始瞄準青稞係列產(chan) 品開發,以加快農(nong) 民增收步伐。
他鼓勵和支持企業(ye) 涉足青稞加工領域。在他的幫助指導下,目前西藏已有50多家規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業(ye) ,通過“科技+企業(ye) +農(nong) 戶”的模式開展精準扶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說:“青稞加工正從(cong) 傳(chuan) 統食品加工為(wei) 主向現代多樣化食飲品加工方向迅速發展,逐步成為(wei) 一大特色產(chan) 業(ye) ,青稞產(chan) 業(ye) 鏈的延長將大大造福高原農(nong) 民。”
圍繞農(nong) 民,圍繞增產(chan) 增收,尼瑪紮西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然而,今年9月5日,即將豐(feng) 收的季節,他在又一次科學探索青稞的征途中,不幸因車禍永遠告別了畢生追求和熱愛的事業(ye) 。
斯人已逝,但他為(wei) 高原大地的豐(feng) 收,潛心科研、無私奉獻的精神,將長久留在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心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林芝朗縣拉多鄉:文明實踐有巾幗
十月的午後,陽光依然毒辣,朗縣拉多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巾幗誌願服務隊的隊員們正在忙碌著。[詳細] -
教育援藏:為雪域高原留下“一路青稞”
有一位援藏教師寫過這樣一首詩:“既然來過,就不隻是路過,而是要留下一路青稞。”[詳細] -
愛糧節糧從學生做起
近日,中儲糧集團第三屆公眾開放日“科技賦能、愛糧節糧”活動在西藏正式啟動。活動旨在通過邀請社會各界公眾走進中儲糧基層企業,實地感受和親身體驗大國糧倉長啥樣、存儲啥?[詳細] -
拉薩市第六屆青創大賽柳梧新區賽區比賽舉行
10月19日,以“夢創拉薩 青創柳梧”為主題的2020年第六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柳梧新區賽區比賽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