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2020數字經濟產教融合研討會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2020-11-10 08:44:00來源: 中國網

  11月3日上午,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北京國育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萬(wan) 學教育科技集團、學碩世紀(青島)創新技術服務平台有限公司共同發起了的“學碩創新工作站-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項目發布會(hui) 暨數字經濟產(chan) 教融合研討會(hui) ”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召開。

  會(hui) 議圍繞更好的實現數字經濟產(chan) 教融合發展,探究未來產(chan) 教融合合作模式,聚焦切實構建校企間新型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探索產(chan) 教融合新路徑,匯聚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資源為(wei) 教育創新和新舊動能轉換賦能。教育部學校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創新發展處相關(guan) 負責人,北京國育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萬(wan) 學教育董事長張銳、執行總裁張強,華為(wei) 雲(yun) 校企合作總監王海豔,阿裏雲(yun) 大學就業(ye) 總監胡文博,百度校企合作負責人劉磊及全國70餘(yu) 所高校及數字經濟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的嘉賓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產(chan) 教融合,讓人才培養(yang) 精準匹配企業(ye) 需求,從(cong) 而充分實現企業(ye) 與(yu) 高校互利共贏。

  陳鋒在會(hui) 上表示,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進入到快速、高效發展階段,數字科技的發展不僅(jin) 助推了數字經濟,也在推動包括教育在內(nei) 的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向數字化時代教育轉型,是當前教育麵臨(lin) 的一個(ge) 核心挑戰,也是未來教育最核心的要職所在。“抓住了數字經濟,其實就是抓住了未來,人才培養(yang) 方式正在麵臨(lin) 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變革。”他呼籲,高校首先要加強對數字經濟、數字科技的關(guan) 注,在新時代下應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麵向未來,推動學校形態變革的全方位改革創新,要善於(yu) 從(cong) 小切口開始,從(cong) 而真正走上一條麵向未來的教育變革之路。

  隨後,華為(wei) 、阿裏、百度等數字經濟行業(ye) 企業(ye) 代表,分別從(cong) 產(chan) 業(ye) 端視角分享了產(chan) 教融合的推進現狀、遇到的問題及解決(jue) 方案。

  王海豔介紹,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了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ge) 新動能,但實際的關(guan) 鍵因素和核心要素是人才。她結合華為(wei) 與(yu) 萬(wan) 學教育在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領域做出的探索進一步表示,健康的人才生態是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要素,華為(wei) 持續在人才聯盟建設、人才標準製定、人才價(jia) 值傳(chuan) 播方麵搭建高校和企業(ye) 的橋梁。“希望在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的大背景下,攜手萬(wan) 學教育共同打造好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方案,真正助力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人才的培養(yang) 。”

  胡文博表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新技術持續為(wei) 高校創新賦能是阿裏雲(yun) 的責任。但他坦言“目前相關(guan) 人才稀缺且昂貴。”他分別從(cong) 行業(ye) 、產(chan) 業(ye) 、市場三個(ge) 維度作出進一步闡釋,一方麵目前雲(yun) 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人才密度供給嚴(yan) 重不足,另一方麵產(chan) 業(ye) 大規模的商業(ye) 化也造成了比較大的人才缺口,更為(wei) 重要的是,目前培訓市場比較薄弱,認證講師通過率不超過25%,故而讓培養(yang) 難度加大。他在產(chan) 業(ye) 融合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人才培養(yang) 方案中介紹,為(wei) 破解這一困局,阿裏雲(yun) 會(hui) 針自身特色,在溝通過程中為(wei) 學生提供一些個(ge) 性化的解決(jue) 方案。“我們(men) 希望能夠為(wei) 深化產(chan) 業(ye) 融合,包括助力新工科的建設去貢獻自己一份力量,希望能夠為(wei) 企業(ye) 跟社會(hui) 去培養(yang) 更多的數字化人才。”

  劉磊認為(wei) ,從(cong) PC時代,移動時代到智能時代,數字經濟的大維度已經進化到智能經濟比較高級的階段。人工智能是以人引領了人工智能,且是一個(ge) 跨學科的專(zhuan) 業(ye) ,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社會(hui) 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環境進行人才培養(yang) ,最終形成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ang) 的大格局。百度人才培養(yang) 主要包括頂層戰略生態,師資培訓、學科建設、技術競賽和學生俱樂(le) 部五個(ge) 方麵,旨在形成一個(ge) 高效的合作體(ti) 係,根據每個(ge) 學校的合作特點因地製宜,結合學校需求進行個(ge) 性化的“千校千麵”合作模式。

  研討會(hui) 當天,“學碩創新工作站-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張銳在發言中分享了對數字經濟以及數字經濟相關(guan) 教育的闡釋。

  他指出,由於(yu) 互聯網把創造價(jia) 值者和價(jia) 值需求者連在一起,數字化的本質在於(yu) 數字化的力量將驅動更多更強的變量,實現更高效率的價(jia) 值創造。教育的使命就是傳(chuan) 遞思想和能力,讓人口變成人才,高等教育改革, 要把社會(hui) 需求轉化成教學的完整步驟和資源平台的構建,提升高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契合度,社會(hui) 組織對人才的生存需求規律實際上是創造力原理。如果一個(ge) 人能夠培育出最優(you) 的高端能力結構,他就能夠在他的職業(ye) 之中形成最高創造力。把人才放到沙漠,那是浪費人才,把人才放到沃土,才能夠真正為(wei) 社會(hui) 開發生態、開發價(jia) 值、創造價(jia) 值。因此,最有生命力的數字信息產(chan) 業(ye) ,要為(wei) 此培育對應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形成完備的深度教育價(jia) 值鏈。

  教育部學校建設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社會(hui) 正向數字化深度轉型,意味著教育必須要和數字化先行企業(ye) 形成合作。教育部學校建設發展中心致力於(yu) 匯聚全球創新要素,推動教育深刻變革,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的建立可以說是把握住了教育發展改革的切入點和痛點,能夠進一步推動學校深度轉型。華為(wei) 、阿裏、萬(wan) 學等機構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果,讓人振奮。他呼籲要進一步共建數字化平台,校企聯動起來,互通有無,共建共創,未來搭建更多平台,創造出更多場景,讓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越紮越深越長越大,參與(yu) 的學校越來越多,從(cong) 而對社會(hui) 數字化轉型的貢獻越來越大。讓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為(wei) 學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發揮其核心作用。

  作為(wei) 數字專(zhuan) 業(ye) 站項目的核心執行機構,萬(wan) 學教育是為(wei) 大學生群體(ti) 提供學業(ye) 與(yu) 職業(ye) 發展高端教育的國內(nei) 最大規模教育集團,憑借先進教育技術,整合全行業(ye) 頭部企業(ye) 資源,通過創新模式的產(chan) 教深度融合體(ti) 係,幫助大學生群體(ti) 大幅度提升學業(ye) 與(yu) 職業(ye) 競爭(zheng) 力,實現全路徑高層次發展。本次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下,聯合推出的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是在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和新型人才需求激增的形勢下,旨在多層次整合與(yu) 輸出數字經濟頭部企業(ye) 群與(yu) 產(chan) 業(ye) 鏈核心資源,構建應用型、複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高水平培養(yang) 體(ti) 係。自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立項以來,目前已取得豐(feng) 碩的研究與(yu) 實踐成果,為(wei) 促進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地方城市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奠定了紮實地人才基礎。

  研討會(hui) 期間,西安交通大學、安徽大學、山西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山東(dong) 協和學院、閩南理工學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安徽財貿職業(ye) 學院、哈爾濱職業(ye) 技術學院、蘇州經貿職業(ye) 技術學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高校代表與(yu) 萬(wan) 學教育舉(ju) 行了首批數字經濟專(zhuan) 業(ye) 站共建簽約儀(yi) 式,將共同打造基於(yu) 完備教育鏈的先進模式數字經濟產(chan) 教深度融合體(ti) 係,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優(you) 秀的數字經濟行業(ye) 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助力國家數字經濟行業(ye) 發展壯大。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