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博士服務團:從象牙塔走向泥土地

發布時間:2020-11-17 10: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對於(yu) 去不去西藏掛職,第19批赴藏博士服務團團長江祥林曾有過不小的“思想包袱”:怕自己沒有太多的高海拔公路建設管理經驗,加之患腦梗的父親(qin) 尚需照顧,大女兒(er) 即將高考,小女兒(er) 才1歲多。

  但擺在他麵前的“誘惑”也很大:越是經濟欠發達的區域,越需要高級技術人才,也越能鍛煉自己的意誌,找到檢驗自身能力的“試金石”。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zheng) ,他卸下包袱,盡可能安頓好家事,出發了。此後在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掛職副廳長的一年裏,他圍繞如何解決(jue) 當地交通技術難題,提交了6份關(guan) 於(yu) 規範管理、科技創新等方麵的調研報告,修訂了3個(ge) 交通運輸管理辦法,推動交通運輸部行業(ye) 重點實驗室成功申請與(yu) 落地……掛職期滿後,他又繼續留任,從(cong) 掛職幹部變成了在藏幹部。

  從(cong) 1999年至今,“博士服務團”作為(wei) 中組部、團中央支持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培養(yang) 鍛煉青年人才的重要項目,已先後選派20批3816名成員參加服務鍛煉,其中,到西藏、新疆、青海等民族地區服務的博士占相當大的比例。在江祥林看來,加入博士服務團到邊疆鍛煉,既讓其走出象牙塔、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在基層實踐的“大熔爐”裏得到淬煉;也作為(wei) 一個(ge) “橋梁紐帶 ”,為(wei) 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重點項目的第一線引入資源,解決(jue) 了當地一些實實在在的發展難題。

  “掛職不是去鍍金”

  “掛職不是去鍍金,到位不越位、參與(yu) 不幹預、多聽多做少說”,是江祥林給自己定下的掛職工作原則。在對全區的交通運輸情況進行較為(wei) 全麵的調查後,他發現,相比內(nei) 地省份,西藏沒有高速鐵路,公路等級總體(ti) 偏低、公路智能化與(yu) 信息化水平不高、公路交通應急保障能力不足、交通運輸建設與(yu) 服務人才匱乏。

  麵對這一係列問題,江祥林選擇的切入點是一條“卡脖子”的路段。

  位於(yu) 西藏昌都市的國道317線珠角拉山段公路修建於(yu) 1958年,曾因技術標準低,缺乏防護設施,安全隱患突出,交通事故頻發,是國道317線的“卡脖子”路段。

  江祥林深入現場調研項目建設進展,指導參建單位注重各施工點的隱患排查、加強對隧道導洞剩餘(yu) 工程斷層破碎帶的施工管理、加快推進棄渣場及施工現場環保恢複工作。去年9月26日,珠角拉山隧道及接線工程通車,有效破除了類烏(wu) 齊、丁青兩(liang) 縣的交通瓶頸,方便了國道沿線群眾(zhong) 出行。

  從(cong) 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痛點入手,往往是掛職博士的普遍選擇。

  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數據發展局掛職黨(dang) 組成員、局長助理後,北京理工大學博士陳傑浩主抓全區數字政府建設。那時,恰逢召開數字廣西建設大會(hui) ,盛會(hui) 之下,他看到了當地大數據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大機遇,“但對比發達城市,廣西既麵臨(lin) 人才、科技、資金不足,又缺乏符合當地發展道路的頂層設計”。

  緊接著,廣西全麵實施數字廣西戰略,根據安排,陳傑浩牽頭為(wei) 當地打造數字政務一體(ti) 化平台。他和團隊成員采取“統分”“統建”“分建”並舉(ju) 的建設和部署模式,為(wei) 該區13個(ge) 市布設了可自主選擇使用的一體(ti) 化平台,節約了大量建設資金。目前,該區各政務係統和一體(ti) 化平台總體(ti) 打通率已達84.9%,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的行政審批效率。

  在陳傑浩看來,數字廣西建設,要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和破局,納入全球數據發展的大視野、大趨勢中。為(wei) 了給廣西數字化建設再加把力,同時深耕專(zhuan) 業(ye) 領域,今年6月他一年掛職期滿後,選擇了繼續留任。

  當初來掛職時,陳傑浩給自己定下兩(liang) 個(ge) 目標:一是帶著先進地區的發展理念和專(zhuan) 業(ye) 眼光,為(wei) 廣西的發展貢獻才能;二是到西部錘煉自我,特別是提升自己的行政和組織協調等能力。如今,對他而言,“這一年多時間,我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很多基層問題光靠現場解決(jue) 是幹不過來的”

  “人家都是從(cong) 高海拔地區往低的地方走,你怎麽(me) 還往高原走?”當在西藏一年掛職期滿,多傑東(dong) 智向妻子表示“想再幹一年”的時候,妻子曾這樣反問他。

  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這位西北民族大學藏族教授作為(wei) 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西藏日喀則市委辦公室副秘書(shu) 長,負責地方誌編寫(xie) 和檔案管理工作。

  對於(yu) 這份有點“冷門”的工作,多傑東(dong) 智卻熱情滿滿。

  兩(liang) 年裏,他和同事跑遍了當地18個(ge) 縣區,深入調研基層地方誌撰寫(xie) 、古藏文文獻發掘與(yu) 保護、地方檔案管理等工作。多傑東(dong) 智發現,日喀則是西藏重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但各縣區地方誌工作隊伍力量薄弱、材料收集困難,許多正規的少數民族曆史檔案及宗教文化資料急需搶救保護。

  “散落的經書(shu) 掛片”,曾讓他痛惜不已。

  2016年5月調研薩迦寺佛經庫時,他看到一些經書(shu) 掛片未能被妥善保管。經考證,那是早於(yu) 11世紀、有古藏文特點的經書(shu) 。經詢問得知,工作人員以為(wei) 經書(shu) 已殘破,於(yu) 是沒有足夠重視。

  此後,多傑東(dong) 智和同事對當地不少寺廟的曆史藏書(shu) 及文獻進行了普查、登記和整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遺憾。”他回憶說。

  2016年底,多傑東(dong) 智原本即將結束赴藏掛職工作,為(wei) 了讓遺憾再少一些,他主動申請延期。掛職第二年,他整理了日喀則檔案館館藏的18萬(wan) 卷藏文曆史文獻等,還主持修改補充了《日喀則地區誌》(2001-2011年)和《日喀則年鑒》(2016年)的相關(guan) 內(nei) 容。

  作為(wei) 博士服務團成員在日喀則掛職的那段日子,多傑東(dong) 智越發認識到,“很多基層問題光靠現場解決(jue) 是幹不過來的,需要從(cong) 製度層麵加強指導”。為(wei) 此,他根據國家政策並結合當地實際,起草了《西藏日喀則市“十三五”時期檔案事業(ye) 發展規劃綱要》,推動當地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在邊疆留下暖心故事

  2017年12月底,同樣來自西北民族大學的藺國珍接過多傑東(dong) 智的接力棒,作為(wei) 第18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畜牧獸(shou) 醫局掛職鍛煉。

  “一年看似很長,但在充實而緊張的工作中就感覺很短。”藺國珍向記者回憶,第一個(ge) 月,他參加了畜牧獸(shou) 醫局與(yu) 環保、食藥監部門成立的專(zhuan) 項審查組,走訪近30家重點畜禽屠宰場;當年4月,他帶隊到鄉(xiang) (鎮)獸(shou) 醫站、養(yang) 殖小區(場)實地調研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動物疫苗管理等工作;同年6月,他又開展了對塔城地區草原獎補資金發放情況督導核查和網上登記工作……

  針對塔城地區畜牧業(ye) 係統存在人才短缺、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他在大量專(zhuan) 題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重大動物疫病春季防控等工作督查調研報告》《塔城地區布病防控調研報告》等3份材料,提出了塔城地區畜牧業(ye) 發展的合理化建議。

  那一年,塔城地區的脫貧攻堅進入關(guan) 鍵階段,扶貧也是藺國珍的一項重點工作。他生於(yu) 農(nong) 民家庭,對農(nong) 村有天然的親(qin) 近感。在塔城,他通過參加當地常態化開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和“訪惠聚”結親(qin) 住戶主題活動,與(yu) 當地老鄉(xiang) 結成了“親(qin) 戚”,特別是了解了他們(men) 對當地畜牧業(ye) 發展最新最真實的想法。

  其間,藺國珍還記錄下了一個(ge) 個(ge) 暖心的故事:2018年2月,他去額敏縣二道橋鄉(xiang) 薩爾巴斯村,與(yu) “結對親(qin) 戚”共同參觀了大型養(yang) 殖場,還舉(ju) 辦了座談會(hui) 、茶話會(hui) 、送春聯等一係列豐(feng) 富多彩的融情活動。同年4月、6月和8月,3次去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結對親(qin) 戚”阿爾達克·加那提家,藺國珍給“親(qin) 戚”炒菜、做手擀麵,還教“親(qin) 戚”學習(xi) 漢字和書(shu) 法,“親(qin) 戚”帶上他一起放牧,教他學騎馬。

  “一年的掛職工作是我難忘的記憶。”雖然已離開塔城,但藺國珍依然時常關(guan) 注那裏的畜牧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問題。他感慨地說,與(yu) 以往在實驗室、教室、圖書(shu) 館的工作不同,掛職服務更多的是走向泥土地,解決(jue) 實際問題,對他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很好的鍛煉,“艱苦邊遠地區的掛職經曆,增強了我對社會(hui) 真實運行狀況的認知,提升了科學決(jue) 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