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一對教師夫妻和1568個兒女

發布時間:2020-11-18 15:03: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2017年春節,考上大學的部分受助學生返鄉(xiang) ,和張彥傑、李友生夫婦(第二排左一、二)一起過年。


課餘(yu) 時間,李友生與(yu) 孩子們(men) 打籃球玩鬧,開心得像個(ge) 孩子。劉磊 攝

  2020年6月21日,張彥傑(左二)為(wei) 明揚鎮父母雙殘的孩子黎俊秀及妹妹送去2000元助學金。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爸、媽,我拿到自考本科畢業(ye) 證啦!”10月25日,張蓉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從(cong) 成都趕回巴中,第一時間到恩陽區柳林中學報喜。

  她口中的“爸媽”並非親(qin) 生父母,而是她的“幹爸”李友生——柳林中學教師,“幹媽”張彥傑——李友生的妻子、柳林中學“留守兒(er) 童之家”輔導員。

  然而,“幹媽”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出來迎接,她剛剛結束第九次化療,正在宿舍裏靜養(yang) 。

  “如果沒有他們(men) ,我現在可能跟許多山村女孩一樣,早早輟學、打工、嫁人,而不會(hui) 站上講台當一名老師。”張蓉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幹媽早日康複,“這麽(me) 好的人,應該得到命運的眷顧!”

  張蓉的話,也是1568名得到李友生、張彥傑夫婦幫助的孩子的心聲。

  與(yu) 山區孤困孩子的相遇

  47歲的李友生和45歲的張彥傑都沒想到,自己的前半生會(hui) 與(yu) 這麽(me) 多孩子的命運緊密相連。

  2004年,兩(liang) 人都在巴中市農(nong) 村學校當代課教師,班級裏大多數都是跟著隔代長輩生活的留守兒(er) 童。有的家裏沒有長輩照顧,就把孩子托付給班主任。

  王麗(li) 蓉是夫妻倆(lia) 收留的第一個(ge) 留守學生。“孩子送來時,頭上長了許多虱子,成績也不好。”張彥傑每天給她洗澡、洗頭,李友生給她補習(xi) 功課。一個(ge) 學期下來,孩子像變了一個(ge) 人,不僅(jin) 個(ge) 人衛生好了,學習(xi) 成績上去了,性格也變得開朗愛笑。

  王麗(li) 蓉的父母一年後歸來,看到孩子這麽(me) 大的變化,非常感激。後來,陸續又有一些學生住進他們(men) 家裏。

  原來租的房子不夠住了,夫妻倆(lia) 重新租了一個(ge) 較大的房子,床仍然不夠睡,隻得在房間裏打地鋪。兩(liang) 人平常早出晚歸上課,到了周末就給學生洗衣、做飯、輔導功課,還帶他們(men) 去圖書(shu) 館看書(shu) 、去溜冰場玩耍……兩(liang) 人本不多的工資也貼補到了學生身上。

  孩子們(men) 與(yu) 李友生夫婦相處久了,有了感情,便紛紛改口喊張彥傑“張媽媽”、李友生“李爸爸”。8歲的女兒(er) 卻不幹了:“你們(men) 不準叫她媽媽,她是我的媽媽,不準你們(men) 搶走我的媽媽!”

  “那段時間雖然累,但能得到家長們(men) 的信任,讓學生沒有疏於(yu) 管教而荒廢學業(ye) 或走上歧途,我們(men) 心裏是甜的。”李友生回憶。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災區失去親(qin) 人的孤兒(er) 牽動著李友生夫婦的心。他們(men) 加入了一個(ge) “5·12愛心助養(yang) 群”,到綿竹漢旺鎮認養(yang) 了7個(ge) 孤兒(er) ,給孩子們(men) 提供三年的生活費,每逢節日輪流去陪伴他們(men) ,寫(xie) 信、寄去賀卡。

  在災區,兩(liang) 人接觸了許多公益組織,開始重新思考此前幫扶困難學生的方式:“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的力量太小了,應該匯聚更多愛心人士的力量!”“巴中本地也有許多孤困兒(er) 童,也需要愛心團隊來幫助他們(men) !”

  2009年11月,兩(liang) 人創建了巴中市兔兔愛心助學團隊(2016年5月,團隊在巴中市民政局正式注冊(ce) ,張彥傑任負責人)。沒有啟動資金,李友生每月的工資就被“克扣”用於(yu) 活動開支。

  最開始力量有限,他們(men) 把幫助對象聚焦在“事實孤兒(er) ”——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改嫁或失聯,隻能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卻不能享受相關(guan) 政策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是最困難的!”夫妻倆(lia) 利用業(ye) 餘(yu) 時間走訪孩子家庭,製作求助材料發布到網上,尋求愛心人士或慈善機構的幫助。為(wei) 了記錄孩子最真實的狀況,兩(liang) 人又咬牙花一個(ge) 月的工資購買(mai) 了一台數碼相機。

  但愛心助學之路剛起步就飽受質疑。

  第一個(ge) 孩子的材料掛上網長達半年沒有回音,偶有人問詢,也開口就問:資助一個(ge) 學生每年2000元,你們(men) 會(hui) 從(cong) 中提多少錢?

  “無論我們(men) 怎麽(me) 解釋,一分錢不收,人家還是不相信,他們(men) 認為(wei)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委屈的張彥傑和愛人商量,外麵的人不了解他們(men) ,不會(hui) 輕易相信,得改變策略,發動身邊的人參與(yu) 。

  於(yu) 是,兩(liang) 人挨個(ge) 向朋友、同事遊說、解釋,帶他們(men) 到貧困孩子家去看。

  “一些人去了孩子家,就被觸動了。”有人提出資助一個(ge) 孩子到他高中畢業(ye) 。再後來,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和誌願者加入了進來。

  第一年,夫妻倆(lia) 成功為(wei) 38個(ge) 貧困學生“配對”了愛心資助者。愛心助學團隊的工作從(cong) 此進入良性循環,每年幫扶的學生以上百名遞增。

  善良的驅使與(yu) 回報

  “你們(men) 圖什麽(me) ?”這是李友生夫婦助學路上被問得最多的一句話。當兩(liang) 人回答,他們(men) 做公益,分文不取,大多數人都表示不信。

  隻有身邊了解兩(liang) 人經曆的人知道,他們(men) 做這件事都在情理之中。

  1991年高考,李友生以2分之差落榜。家庭的貧寒,讓他不得不跟隨務工大軍(jun) 外出謀生。他接觸到了許多農(nong) 村打工者,沒讀幾天書(shu) ,隻能幹又髒又累的體(ti) 力活,拿到手的工錢也很少。

  當聊到子女教育時,這些務工者都不約而同地希望孩子能多讀書(shu) 、改變命運,但經濟的困難又讓他們(men) 一臉無奈。

  李友生聽了深受觸動:這一代人已經深受沒有文化之苦,他們(men) 的孩子不能再重走父輩的老路。一個(ge) 念頭在他心底愈加堅定:“我要回去當老師,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次年8月,李友生回到家鄉(xiang) 代課。他兌(dui) 現著心中的承諾,毫不保留地把所學知識教給孩子們(men) 。因為(wei) 教學成績優(you) 異,每學期他都能得到教育部門的表彰和獎勵。

  但工作中的榮耀掩蓋不了生活中的窘迫。當時每月不到50元的工資常常令他捉襟見肘,有一次,為(wei) 了2元錢的電費,他找左鄰右舍借了半天才湊齊。

  盡管日子過得緊巴巴,但遇到學生有困難,李友生總是傾(qing) 囊相助,“看到學生能整整齊齊坐在教室讀書(shu) ,我內(nei) 心就很滿足!”

  與(yu) 此同時,距離巴中市1000公裏之遙的涼山州德昌縣,張彥傑有著與(yu) 李友生相似的境遇。

  出身貧窮、排行老幺的她在親(qin) 戚朋友的資助下念完了高中。高考失利後,她回鄉(xiang) 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學校在大山深處,隻有8個(ge) 彝族孩子。

  到學校上課,張彥傑要走一天一夜的路。大山裏陰森森的,經常有野獸(shou) 出沒。每次,她都與(yu) 幾個(ge) 小夥(huo) 子結伴,背上一周的口糧,打著火把,翻山越嶺地趕路。

  自己的艱辛不算什麽(me) ,最讓張彥傑心酸的,是大涼山孩子讀書(shu) 的不易:“他們(men) 窮得沒有鞋穿,冬天也光著腳跑來跑去;山上不產(chan) 大米,孩子們(men) 帶到學校的食物都是土豆、玉米或紅薯,扔到火塘裏燒熟了就是一頓飯……”

  後來,因為(wei) 學校撤並等環境變化,張彥傑變換了多個(ge) 工作,但她最懷念的還是這兩(liang) 年與(yu) 孩子們(men) 在一起的日子。

  和李友生一樣,盡管人生幾多周折,張彥傑從(cong) 未放棄“當一名正式教師”的夢想。她自學漢語言文學,還到師範院校進修。

  就是這次進修,讓兩(liang) 顆同樣火熱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

  2003年5月,正在綿陽師範學院進修的李友生走進食堂,眼前的一幕讓他心頭一動:打飯窗口前,一名穿著樸素的學生正在抹眼淚,旁邊一位教師模樣的女子趕緊上前詢問,原來這名學生家境貧窮,父母還未給她寄來當月的生活費。女子一邊安慰她,一邊翻出50元錢塞到她手中……

  “這位女子真善良!”李友生心裏歎道。他主動上前去搭話。

  她就是張彥傑。

  相同的經曆和共同的語言,讓兩(liang) 人的心越走越近,很快便結為(wei) 夫妻。“李老師個(ge) 子不高、相貌平平,我看中的正是他的人品。”張彥傑說。

  成功總是青睞善良又上進的人。

  2006年,李友生參加巴中市教師公招考試,以第36名的成績從(cong) 900多人中脫穎而出。放榜那天,他第一個(ge) 打電話告訴妻子:“張老師,我考上了!我考上了!”興(xing) 奮的他本來要去二樓教室上課,卻一下子衝(chong) 到了樓頂。電話那頭,張彥傑淚如雨下。

  當正式教師一直是兩(liang) 人多年的夢想,教育是他們(men) 最熱愛的事業(ye) 。參加工作15年後,夢想終於(yu) 照進了現實!

  考上教師編製大大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困境,也讓兩(liang) 人更有“底氣”去幫助更多的貧困家庭學生。

  抱薪者的堅持與(yu) 目標

  就在李友生一家人工作、生活步入正軌,愛心助學團隊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之際,病魔卻悄悄向他們(men) 襲來。

  2010年5月,張彥傑突然感到身體(ti) 不適,但丈夫帶的班級就要畢業(ye) 了,她擔心檢查結果讓愛人亂(luan) 了方寸,影響孩子們(men) 的中考,便拖到7月才去醫院。

  一檢查:乳腺癌,晚期。醫生診斷,隻有3—5年的存活時間。

  拿到報告,李友生猶如被人當頭一棒,腦袋“嗡”一下炸開了。他在醫院走廊裏愣愣地站了一個(ge) 多小時。

  回過神後,李友生走進愛人病房,本想編個(ge) 理由安慰她,沒想到張彥傑早已得知病情,反倒安慰他要堅強。李友生再也忍不住,抱著妻子痛哭起來。

  平靜下來,他對妻子說:“兔兔(張彥傑小名),從(cong) 今天起,就當生命已經終結了,我們(men) 一起抗病,多活一天就賺一天,多活一年就賺一年!”

  但張彥傑最初並沒有信心,因為(wei) 家裏隻有六七千元的積蓄,這本是留作兩(liang) 個(ge) 孩子新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

  回到家,張彥傑不甘心,她把診斷報告發給了網絡愛心群的一位醫生“藍太陽”。對方鼓勵她“隻要有信心,完全能戰勝病魔”,並隨後在群裏發起捐款倡議,當天就募集到6000多元;李友生所在的學校也為(wei) 她募捐。

  為(wei) 眾(zhong) 人抱薪者,必能得到眾(zhong) 人的相助。社會(hui) 各界的愛心讓張彥傑看到了希望,她勇敢地走進了手術室。

  住院期間,她開始考慮:還要不要繼續把愛心助學團隊做下去?自己的身體(ti) ,吃得消嗎?自己的家庭,還能承擔這一切嗎?

  經過一周的思想鬥爭(zheng) ,她下定了決(jue) 心:不僅(jin) 要做下去,還要做好!“這麽(me) 多愛心人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更應該把這份愛傳(chuan) 遞下去,去幫助更多的孩子!”

  出院後,張彥傑辭去了工作,專(zhuan) 心當起了團隊的專(zhuan) 職管理人員。她知道,愛心團隊要長久發展,管理上必須更加細致、規範。她給團隊建章立製,給資助對象分類、製定助學標準、草擬資助人知情書(shu) 、受助學生家長知情書(shu) 等。

  那段時間,她正在接受化療,回到家就加班加點地打理助學團隊的事情。“我的時間不多了,得抓緊做好困難學生的資料,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救助。”張彥傑在心裏定下一個(ge) 小目標:用10年時間,幫助1000個(ge) 困難學生。

  張蓉便在那時進入了她的視野。

  李友生擔任張蓉的班主任,發現她上課從(cong) 不發言,下課也不和同學說話,回家跟愛人說起,敏感的張彥傑意識到孩子家庭可能有困難。叫來一問,果然是“事實孤兒(er) ”。

  夫妻倆(lia) 決(jue) 定立即對她進行家訪。

  那天,張彥傑剛結束化療,身體(ti) 狀態不好。李友生攙扶著妻子走幾步歇一腳,健康人一個(ge) 多小時的路程,兩(liang) 人花了四個(ge) 多小時才走到。

  看到張蓉家徒四壁,年邁的奶奶臥病在床,還有一個(ge) 讀三年級的弟弟,張彥傑心疼得直掉眼淚。她很快幫姐弟倆(lia) 聯係上了愛心資助人士。

  得到幫助的張蓉變得陽光起來,學習(xi) 也很努力。初中畢業(ye) 後,李友生鼓勵她繼續讀書(shu) ,並最終考上了免費師範生。2018年,張蓉回到家鄉(xiang) ,在距母校20公裏外的一所小學任教。

  “在我心中,早就把李老師和師娘當作爸爸、媽媽了。他們(men) 改變了我的命運!”張蓉動情地說。

  被改變命運的又何止張蓉一人!

  截至今年10月,張彥傑的愛心助學團隊已資助巴中市、阿壩州、涼山州等地學生1568名,發放愛心款3500多萬(wan) 元。“資助1000名學生”的小目標早已提前完成。

  更難能可貴的是,夫妻倆(lia) 不僅(jin) 幫學生解決(jue) 經濟困難,更花了大量時間關(guan) 愛每個(ge) 孩子身心狀況。

  有一天晚上11點,張彥傑突然接到一個(ge) 孩子的電話:“張媽媽,我不想活了……”

  她和李友生立馬翻身下床,騎著電瓶車就往孩子所在學校趕。趕到後,發現大門鎖了,孩子出不來,他們(men) 也進不去。夫妻倆(lia) 就隔著鐵門與(yu) 孩子聊天,談人生、談理想、談家裏的事,把她不愉快的事都聊了個(ge) 遍。

  等孩子心理疏通、情緒穩定下來,天也快亮了,兩(liang) 人的手腳也凍得冰涼。

  不會(hui) 放棄任何一個(ge) 孩子

  2020年8月,張彥傑癌細胞轉移再次入院。和10年前相比,她表現得更加堅強和坦然。

  令夫妻倆(lia) 欣慰的是,患病期間,不少曾經受助的學生都聞訊趕來看望。

  張彥傑第一次動手術時,一個(ge) 孩子得知消息,獨自走了幾十裏山路,拎著一大袋剛從(cong) 地裏刨出來的土豆趕到醫院,“鞋底都磨破了,露出髒兮兮的腳趾”,那個(ge) 場景,張彥傑記憶猶新。

  今年在成都治療期間,他們(men) 助養(yang) 的一個(ge) 地震孤兒(er) ——已經參加工作的曉琴(化名),請了三天假,專(zhuan) 程從(cong) 天津飛過來,端水喂飯,陪護了一天一夜。

  看到孩子們(men) 懂感恩、有出息,夫妻倆(lia) 十分高興(xing) :“我們(men) 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據不完全統計,愛心團隊資助的學生中,已有698名學生成功進入大學,其中馬天平被北京大學錄取,楊忠林在南京大學讀研,趙亞(ya) 娟被外交學院錄取並保研,苟耘溪被浙江大學錄取……

  當被問及助學路上,還有什麽(me) 遺憾時,夫妻倆(lia) 都不由得陷入沉默。半晌,張彥傑哽咽地說:“最大的遺憾是愧對自家兩(liang) 個(ge) 孩子,陪他們(men) 的時間太少了……”

  兩(liang) 人的愛心助學義(yi) 舉(ju) 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組織的表彰。張彥傑先後被授予“中國好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四川省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等榮譽稱號;李友生先後被表彰為(wei) “四川好人”“四川省優(you) 秀誌願者”“四川最美教師”。2016年,李友生、張彥傑家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的榮譽,並進京受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親(qin) 切接見。

  當地關(guan) 工委領導得知他們(men) 的事跡和實際困難後,曾提出幫助張彥傑落實一個(ge) 教師崗位,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委婉地拒絕了。“說實話,我很想要這個(ge) 工作,但我要了,別人就會(hui) 說我動機不純,我們(men) 團隊就會(hui) 受影響。”張彥傑說,助學團隊凝聚了太多愛心人士的心血,她不能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如今,李友生一家仍住在柳林中學教師周轉房裏,不大的房間塞滿了一家四口的物品和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助學資料。在略顯局促但收拾得幹淨整潔的客廳,記者向張彥傑問起了那個(ge) 許多人都不解的問題:

  “你都身患癌症了,自身家庭又這麽(me) 困難,為(wei) 什麽(me) 還要堅持去幫助那些非親(qin) 非故的孩子,並且能堅持這麽(me) 多年?”

  沒有任何遲疑,張彥傑平靜地回答:“外人很難理解我的心情。我走進貧困孩子的家門,仿佛看到了從(cong) 前的自己。我知道哪怕一丁點兒(er) 的幫助,對他們(men) 來說都尤為(wei) 珍貴。最重要的是,與(yu) 孩子們(men) 相處久了就有感情,他們(men) 都叫我‘張媽媽’,我也把他們(men) 當自己的孩子,誰會(hui) 放棄自己的孩子呢?”

  “我們(men) 會(hui) 繼續把助學活動做下去!”一旁的李友生眼神堅定。身高隻有一米五二、體(ti) 重不到50公斤的他,看上去比張彥傑還要瘦小。但在兩(liang) 人麵前,誰又敢說一個(ge) 人的身體(ti) 高度與(yu) 人格高度成正比呢?他們(men) 看似孱弱的身軀,卻溫暖庇護了多少幼小的心靈!

  離開柳林中學時,校園牆壁上的紅葉正開得絢爛。回頭一望,李友生攙扶著張彥傑緩緩穿過操場向宿舍走去,一路上學生們(men) 紛紛問好,牆上一行被風雨浸刷褪色的大字,在兩(liang) 人矮小的身影下,映襯得格外奪目:

  永不言敗,絕不放棄!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