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教育深耕高原熱土
決(jue) 勝全麵小康 決(jue) 戰脫貧攻堅·三區三州教育行 特別報道
10月中旬,秋意漸濃,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已飄起雪花。位於(yu) 青藏高原與(yu) 黃土高原過渡處的甘南州,有著絕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最艱苦的生活條件。
伴隨脫貧攻堅步步推進,甘南州全麵打響控輟保學攻堅戰,失輟學學生相繼返校;推進教育脫貧攻堅項目建設,學生愛上新學校;十五年免費教育的實施,讓學生安心上好學;普通話培訓、技能培訓讓村民致富信心更足了……2019年底,甘南州提前一年實現整體(ti) 脫貧,這其中教育功不可沒。
有保障,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上學
“十幾年前,我在這裏上學時,要走很遠的山路。學校沒有食堂和宿舍,中午吃口幹饃。有的陪讀家長自己搭建窩棚當宿舍,冬天常靠燒牛糞取暖。”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學六年級(3)班學生普旦卓瑪的父親(qin) 貢保當知回憶說。
如今,合作四小6棟教學樓拔地而起,寄宿生住上了公寓樓,原來的大土坡變成了標準塑膠操場。“孩子老說,家裏吃得不如學校好!”貢保當知笑著說。
合作市教育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苟文明告訴記者,合作市不僅(jin) 實現了學生從(cong) “上學難”到“有學上”“上好學”的曆史性跨越,還實現了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100%,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
現在,放眼全州,不管走到哪裏,最美的建築都是學校。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長何治文說,近年來全州落實資金14.85億(yi) 元,全力實施“全麵改薄”、“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攻堅等項目,一所所學校變成了現代化新校園。
“有學上”繼續向前延伸,甘南州通過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等項目,與(yu) 2015年相比,目前全州在辦幼兒(er) 園淨增191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39%。
學校是孩子夢想開始的地方。走進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記者看到患有孤獨症的玲玲(化名)正拉著老師的手蹦蹦跳跳,看到由聽障學生組成的舞蹈團正在翩翩起舞……在這裏,137名學生推開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該校校長魯毛才讓說,許多學生入學後生活能自理了,也有的聾生通過康複訓練和營養(yang) 改善恢複了微弱聽覺。
為(wei) 了一個(ge) 都不能少,為(wei) 了更多的“奇跡”,甘南州全麵打響控輟保學攻堅戰。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親(qin) 自掛帥,深入99個(ge) 鄉(xiang) 鎮664個(ge) 行政村2829個(ge) 自然村,甚至奔赴臨(lin) 夏、定西、武威等甘肅10個(ge) 市州和青、川、粵、湘、藏5個(ge) 省份,全麵摸清底數。2018年10月9日,5624名失輟學學生全部勸返複學。2019年,甘南州組織專(zhuan) 家對全州疑似輟學殘疾兒(er) 童入學安置方式進行評估,將控輟保學的網織得更密了。
為(wei) 了讓學生安心上學,2017年以來,甘南州通過實施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xi) )等保障政策,共落實各類保障資金20.57億(yi) 元,實現了從(cong) 九年義(yi) 務教育到十五年免費教育的跨越。義(yi) 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惠及學生33萬(wan) 人次,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專(zhuan) 項補助惠及學生35萬(wan) 人次,均實現目標人群全覆蓋。
“目前,全州義(yi) 務教育階段適齡兒(er) 童少年無失學輟學,九年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11%。”何治文說。
提質量,讓師生都能愛上學校
合作市向南40公裏,樹木茂密,洮河浸潤著兩(liang) 岸山穀。
在滔滔河水聲裏,傳(chuan) 來了隱約的悠揚旋律——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勒秀鎮中心小學舞蹈社團開始表演了。
“我可喜歡跳舞了!在這裏我還交到了很多好朋友!”站在隊伍中間的是五年級(1)班的祁木措,她甩著辮子驕傲地說,自己還參加過學校的廣播站。
舞蹈、廣播、瑜伽、花樣籃球……勒秀小學校長丹正道吉說,雖然身在大山深處,但孩子們(men) 的眼界卻在大山外,學校開設了32個(ge) 社團,“這是學校能吸引908名學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
被吸引來的不隻是學生。勒秀小學的68名教職工中,專(zhuan) 任教師67人,全部畢業(ye) 於(yu) 師範院校,科班出身的音體(ti) 美專(zhuan) 職教師各有2名,持有醫師資格證的校醫1名。語文教師楊尕紅已在這裏任教5年,她說這裏的校園充滿朝氣,許多年輕、優(you) 秀的教師願意來此任教。
不僅(jin) 在合作市,甘南州其他地區的學校同樣越辦越好。在卓尼縣卡車中心學校裏,記者看到教學樓每一級台階上都貼著標語,有英文單詞、歇後語、數學公式,圖書(shu) 角裏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琳琅滿目。夏河縣王格爾塘鎮中心寄宿製小學的白牆被學生的書(shu) 畫作品裝點一新,陶藝、武術、電子琴等20個(ge) 社團、35門校本課程極大豐(feng) 富了學生生活……
教師們(men) 也收獲了更多幸福感。王格爾塘鎮中心小學數學教師馬曉玲已經從(cong) 教7年,3年前評上了中級職稱。這個(ge) 月,她拿到了近5000元工資,如果達到學校績效考核標準最高檔次,年底還能拿到3000多元績效工資。“教師基本工資比教育行政幹部高出10%。”夏河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趙洪說。
治貧先重教。近些年,甘南州多措並舉(ju) ,著力為(wei) 教育提質。
各縣市加大特崗教師招聘力度,將其中80%以上補充到鄉(xiang) 村學校任教,有效緩解了鄉(xiang) 村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老齡化等問題。實施“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雙語教師”等項目,近5年完成各級各類培訓共1.2萬(wan) 人次。進一步加大鄉(xiang) 村教師職稱評聘力度,讓紮根基層一線、奉獻三尺講台、潛心育人的教師得到實惠。依托甘肅省“三區支教”計劃,張掖、武威百餘(yu) 名優(you) 秀教師來到甘南支教,城鄉(xiang) 雙向交流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些紮實舉(ju) 措為(wei) 提高教育質量、打破貧困代際傳(chuan) 遞奠定了堅實基礎。
謀發展,用教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甘南州舟曲縣曲告納鄉(xiang) 燕必村,有位“包春天”。
“‘包春天’帶著我們(men) 發展小庭院。今年我們(men) 養(yang) 了2頭豬、40隻雞、4隻兔,預計能增收8000多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桑大衣說。
“‘包春天’還幫我們(men) 爭(zheng) 取到舟曲宏源超市幫扶的愛心店!”桑大衣的妻子高先衣開起超市,每年又增收近萬(wan) 元。
2018年,甘南州教育局基教科的包春德來到省級深度貧困村燕必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後,收獲了村民給他起的新名字。村子裏的大小事都印證著他“人如其名”。
為(wei) 了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包春德申請州教育局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購置優(you) 質花椒苗和藏雞雞苗,實施種植、養(yang) 殖兩(liang) 條腿走路;聯合村合作社聘請花椒基地骨幹技師,對村民進行花椒嫁接培訓;舉(ju) 辦“教育扶智”暑期培訓班,對全村312名孩子進行學業(ye) 輔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今年全村脫貧啦!”教育的力量深耕著這片美麗(li) 的土地,寫(xie) 下一個(ge) 個(ge) “春天”的故事。
在卓尼縣拉紮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賽來次力,告別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在卓尼縣教科局定點幫扶下,他回鄉(xiang) 種起了黨(dang) 參、當歸和藜麥,收入翻了幾番。
2013年以來,甘南州教育係統共派出98名駐村幫扶幹部,全州教育係統參與(yu) 下鄉(xiang) 調研、督查、入戶達16470人次。用甘南州委書(shu) 記俞成輝的話說,就是“山大溝深不漏一戶家庭,山高路遠不漏一頂帳篷,山重水複不漏一個(ge) 群眾(zhong) ”。
“您好,有事,兒(er) 嗎?”“不對,老師說的是‘事兒(er) ’。”夏河縣甘加鎮八角村的周毛吉正和同學練習(xi) 普通話。在9月剛結束的縣語委舉(ju) 辦的普通話培訓班上,45名甘加鎮貧困村青壯年農(nong) 牧民學了一周,仍意猶未盡。“學好普通話,生活更方便了,工作也更好找。”周毛吉說出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近年來,甘南州堅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從(cong) 學前教育抓起,大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演講比賽等係列活動,完成培訓3.6萬(wan) 餘(yu) 人次。近3年,全州還完成農(nong) 牧民實用技術培訓1.5萬(wan) 人次,培訓外出務工勞動力1萬(wan) 餘(yu) 人。“就業(ye) 一個(ge) ,脫貧一家”成為(wei) 現實。
甘南的天放晴了,高原上的空氣沁人心脾,大家紅撲撲的臉上笑容洋溢。
“沐浴著黨(dang) 和國家好政策的陽光,我們(men) 不能懶洋洋,都要動起來。”何治文說,大家一定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甘南州報道組成員:蘇令 尹曉軍(jun) 黃鵬舉(ju) 林煥新 單藝偉(wei) 楊文懌 執筆:林煥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紅色博物館“走”進校園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是紅軍長征五次經過之地,界石鋪鎮是長征中的“領袖駐地”,也是紅軍靜會地區大會師的“中心基點”。[詳細] -
玉樹高原學子的“築夢人”
蔡佩清是土生土長的玉樹人,對家鄉玉樹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從小就立誌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蔡佩清是惟一一位既擔任過民族班班主任又擔任過普通班班主任的老師。[詳細] -
西藏比如:犛牛精神校園文化之路
在廣袤的羌塘草原的深處,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第二小學就座落在怒江河畔。[詳細] -
“德融課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於找到與專業課程的自然契合點,把德育元素有機地融入到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之中,做到春風化雨、沁人心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