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雲端”上的康巴教育快車道

發布時間:2020-12-04 08:43: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決(jue) 勝全麵小康 決(jue) 戰脫貧攻堅·三區三州教育行 特別報道

  2020年高考成績發布以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中學的一名學生找到英語教師張瑜,大哭了一場,並不是因為(wei) 考砸了,而是“覺得對不起張老師,對她有太多誤解”。

  張瑜的另一個(ge) 身份是瀘定中學網班教師,在信息化的語境中,她被稱為(wei) “遠端”。曾經,在學生看來,她講課沒有視頻裏“前端”教師講得好,“不上課,要求還多”。

  “當‘前端’成為(wei) 課堂的主角,‘遠端’的價(jia) 值在哪裏,作用怎樣發揮?”在甘孜州教育和體(ti) 育局局長祝邦文看來,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時,甘孜州也碰到了越來越多這樣那樣的現實問題。

  受自然、曆史等因素影響,川西高原上的甘孜州長期處於(yu) 四川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瓶底”。近年來,伴隨著脫貧攻堅的縱深推進,甘孜州將信息化作為(wei) 教育扶貧重要手段,當地教育麵貌正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2002年,甘孜州康定中學和成都名校合作,開辦了高中遠程直播教學班,成為(wei) 甘孜州第一所“吃螃蟹”的學校。那時的張瑜,還是康定中學的一名高中生。

  10多年後,張瑜從(cong) “網校學生”變身“網班教師”,而甘孜州已經搭建起了智慧教育的“大骨架”,所有學校實現了網絡“班班通”,並采取直播式、錄播式、植入式和觀摩式等教學模式。

  “網班教師還真不輕鬆。”瀘定中學校長林定金說,民族地區學生底子薄、差異大,“前端”教師不了解“遠端”學情,需要“遠端”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後及時跟進,掃除學生的聽課障礙。直播課上,張瑜要隨時觀察學生狀態,做好監督、提醒;課後當好“前端”教師和網班學生的“協調人”,及時檢測、掌握學生學習(xi) 情況,還要認真給學生批改和評講作業(ye) 。

  在林定金看來,優(you) 質教育資源真正落地,學校應當建立配套機製。“不管怎麽(me) 樣,先讓教師用起來,在運用中逐步解決(jue) 觀念問題。”學校還將教師在運用信息化技術過程中的上線率、資料下載率等指標,納入教師目標績效考核。

  “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學校和教師缺的不是資源,而是有效資源。”甘孜州幼兒(er) 園經曆了和瀘定中學相似的信息化進程,園長晏銳回憶,2015年,幼兒(er) 園引進優(you) 質學前教育資源,可教師們(men) 並不“領情”,紛紛反映“不僅(jin) 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負擔”。

  於(yu) 是,幼兒(er) 園把信息化運用與(yu) 教研活動結合起來,組織骨幹教師把信息篩一遍,再分給全園教師研讀。全園交流分享研讀成果後,再根據民族地區幼兒(er) 的特點、教師能夠運用的材料以及個(ge) 人風格,把“消化”後的經驗重構成課程。

  “將外來資源內(nei) 化為(wei) 本土優(you) 質資源,發揮資源最大效益,這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關(guan) 鍵所在。‘遠端’教師必須融入進去,既當‘協調員’,更要當‘輔導員’,真正把優(you) 質教育資源變成自己的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祝邦文說。

  去年9月,在擔任“遠端”教師14年之後,康定中學英語教師馬雪梅站在“康巴網校”的攝像機前,成了一名“前端”教師。她的課堂通過網絡,直播到了甘孜州更為(wei) 邊遠的農(nong) 牧區縣學校。這是甘孜州曆史上首次以本土教師為(wei) “前端”的直播教學。

  為(wei) 馬雪梅錄製本土教學資源的“康巴網校”,是近年來甘孜州著力構建的智慧教育雲(yun) 平台,通過“以內(nei) 地優(you) 質帶動州內(nei) 優(you) 質”和“州內(nei) 優(you) 質帶動州內(nei) 薄弱”的兩(liang) 個(ge) 子平台,匯集和重構優(you) 質資源。在這裏,不論是內(nei) 地優(you) 質學校的精品課程,還是甘孜州名校的“遠端”教學模式,都能輻射到全州的每一所學校。

  (甘孜州報道組成員:俞水 任赫 高眾(zhong) 賈文藝 魯磊 葛仁鑫 執筆:魯磊 葛仁鑫)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