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先行須喚醒學生主體性
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hui) 議,係統謀劃“十四五”德育工作。自全國教育大會(hui) 召開以來,五育並舉(ju) ,德育為(wei) 先,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過在加強對德育的關(guan) 注、創新德育方法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到德育中存在著一個(ge) 顯著矛盾, 就是德育的主導者——老師有時會(hui) 忽略德育主體(ti) 學生的主體(ti) 性感受,沒有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德育的實效性。謀劃“十四五”德育,應當注重突出學生主體(ti) 性。
大家總是想當然地把德育創新的焦點放在完善體(ti) 製機製改革、提升理論水平、形成教學模式等方麵,唯獨忽略了德育主體(ti) ——學生們(men) 的需求和感受。在開展德育學術研討、製度建設、體(ti) 製改革、效果展演時,要真正關(guan) 切學生的實際感受,想象他們(men) 內(nei) 心在想什麽(me) ,避免學生在德育中隻是被動接受、被動參與(yu) 。否則,機製建好了,課題做完了,但是德育實效卻可能並不理想。
事實上,學生不是一個(ge) 紋絲(si) 不動等待被灌滿的容器, 而是一支期待被愛、被包容點燃的火炬,我們(men) 要用發自內(nei) 心的愛去激發、去喚起、去澆灌學生心中那顆深藏心底、一直被忽視的種子。忽略學生的主體(ti) 性感受,不但影響了德育效果,也無助於(yu) 培養(yang) 學生主動接受德育的積極性。
倡導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德育,我們(men) 就應該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視角,從(cong) 學生的認知程度和年齡層次展開德育。讓他們(men) 參與(yu) 到身邊鮮活的、熟悉的學習(xi) 生活場景中去,把課堂上的“大道理”,轉變成學生便於(yu) 參與(yu) 的日常生活好品德、好習(xi) 慣。比如我們(men) 學校通過倡導“日行一善”,鼓勵同學們(men) 每天做一件好事,就很受孩子們(men) 歡迎。隻有讓孩子們(men) 親(qin) 自感受、主動接觸,宏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才能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倡導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的德育,還要走進學生心靈。道德並非高傲而生硬的教條,德育就是用愛來教育,用心愛護學生、感化學生。同時,還要關(guan) 注學生的獲得感、參與(yu) 度和創造性。我們(men) 常常說課堂是德育主陣地,但是這種思想層麵教育的成效,往往難用直觀、標準的方式檢驗出來;而正由於(yu) 德育缺乏評價(jia) 和考試的反饋,更難以把握其實效性。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越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就越需要老師們(men) 多關(guan) 注學生的獲得感,聽其言觀其行,問問孩子們(men) 的反饋,看看他們(men) 的表現。隻有從(cong) 過程、結果端看到了孩子們(men) 的成長和改變,我們(men) 的德育才能說見到了成效。關(guan) 注學生的獲得感,要求老師講究文火慢燉的教育藝術,猶如工匠般的慢工出細活,是個(ge) 很大的考驗,卻值得好好試一試。
“良師育人諾,從(cong) 教乃得生。啟思言語間,潤心細無聲。”五育並舉(ju) ,德育為(wei) 先,必須要突出和喚醒學生的主體(ti) 性。學校和教師,應當朝著這個(ge) 方向更新德育理念、創新德育方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men) 積極參與(yu) 豐(feng) 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把德育貫穿於(yu) 學生學習(xi) 生活全過程,尤其要關(guan) 注學生的獲得感和參與(yu) 度。唯有如此,德育才不會(hui) 流於(yu) 說教、流於(yu) 形式。
(作者係山東(dong) 省滕州市薑屯鎮中心小學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綿陽師範學院:立德樹人為本 館校協同育人
近年來,綿陽師範學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將紀念場館文化傳承、社會教育功能與高校育人工作有機融合,構建了“一主兩類五場”館校協同育人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詳細] -
四川省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
日前,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麵覆蓋、運轉高效、結果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體製機製。[詳細] -
海西:憲法走進校園“大課堂”啟動
12月4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憲法走進校園“大課堂”活動在德令哈市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正式啟動。[詳細] -
日喀則市:德育教育 培樹未來
近年來,日喀則市教育局全麵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目標,全力提升教育惠民的覆蓋麵和滿意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