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一項新任務嗎
在專(zhuan) 業(ye) 課堂上,有兩(liang) 個(ge) 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隻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隻思不政”;另外一個(ge) 極端是,“隻政不思”,認為(wei) 課程思政就是在專(zhuan) 業(ye) 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近日,2020新時代高校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hui) 在福州大學召開。本次會(hui) 議是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後,化學專(zhuan) 業(ye) 首次舉(ju) 行的全國規模的課程思政研討會(hui) 。會(hui) 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zhuan) 家學者圍繞化學專(zhuan) 業(ye) “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難點與(yu) 困惑、解決(jue) 路徑等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與(yu) 交流。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jue)
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胡濤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方案下來之後,不少老師反映“課都講不完,怎麽(me) 講思政啊”這樣的疑問,並不是個(ge) 案,是不少高校理工科老師,尤其是核心專(zhuan) 業(ye) 課老師條件反射式提出的問題。
但是任務壓下來,怎麽(me) 解決(jue) 呢?於(yu) 是就出現了兩(liang) 課之間放紅歌、上課前看幾段時政新聞的橋段,這樣的“救場”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的理工課堂上不是個(ge) 例。
那麽(me) “課程思政”到底要做什麽(me) ?怎麽(me) 做?是新任務嗎?研討會(hui) 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誌明教授,用錢偉(wei) 長老校長的例子很好地解答了這個(ge) 問題。早在1951年,錢偉(wei) 長在其出版的《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考》一書(shu) 中,寫(xie) 作的第一篇文章便是《物理教學與(yu) 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結合》,並多次指出:“我們(men) 培養(yang) 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ge) 全麵的人,是一個(ge) 愛國者。”
“因此課程思政標簽是新的,但其內(nei) 涵要求卻是為(wei) 人師者的根本——育人。”葉誌明教授指出。高校的專(zhuan) 業(ye) 課老師不僅(jin) 是知識的傳(chuan) 授者,更應該自覺主動承擔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建設應該通過內(nei) 化於(yu) 知識、外化於(yu) 教學的形式,用教師的人格和知識魅力感染學生。
課時不夠,如何解決(jue) ?葉誌明教授指出,對於(yu) 教師來說,育人無處不在。課程思政並不是要在講圓周率的時候扯上人生觀、價(jia) 值觀,而是作為(wei) 關(guan) 鍵主體(ti) 之一的老師要堅持無處不在、無時不育人的理念。
勿忘育人初心,是課程思政的根本,老師要留心課程育人的各種機會(hui) 。例如,遲到早退等課堂教學細節如何規範和實施,教學板書(shu) 書(shu) 寫(xie) 等,都是育人的良好時機。
葉誌明教授舉(ju) 了一個(ge) 案例:學生對考試成績不及格提出申訴,在檢查全部教學過程後發現問題,學生沒有及時交作業(ye) ,更沒有發到指定的郵箱。這其實是一個(ge) 很好的課程思政的教育案例,對於(yu) 學生不守信、不誠實的行為(wei) ,任課老師有責任深入教育,誠實守信的種子也許這樣就在學生心中紮下根來了。
案例要不要用,怎麽(me) 用
相比於(yu) 年輕教師麵對“課程思政”的手忙腳亂(luan) ,一些年紀較長的老師,尤其是學科的領軍(jun) 型專(zhuan) 家學者,應對該議題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大連大學校長孟長功教授指出,年輕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年輕的博士或博士後,他們(men) 在專(zhuan) 業(ye) 知識上擁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對於(yu) 如何育人,做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卻顯得無從(cong) 下手。目前各高校簡單的崗前培訓,顯然不能解決(jue) 這一問題。
對於(yu) 這樣的反差,研討會(hui) 上來自福州大學、湖南大學、西北工業(ye) 大學的老師們(men) 都提議建案例庫。
案例是各高校在課程思政任務中最常用、最普遍的解決(jue) 方案,但是用什麽(me) 案例、怎麽(me) 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現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ang) ,對於(yu) 資訊的獲取和案例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思考。而與(yu) 之相對應的是,部分老師課堂上牽強附會(hui) 、生拉硬扯地講案例、讀傳(chuan) 記,甚至把時政新聞搬出來救場,在案例的選取上,隻講好的,不講差的,或者好的案例講中國的,差的就選國外的,形成了課程思政“貼標簽”“兩(liang) 張皮”的現象。
研討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一致認為(wei) ,案例可以用,但是不僅(jin) 要與(yu) 課堂教學相融合,更要與(yu) 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學科思維方式有機結合。山東(dong) 大學張樹永教授強調,要把握“適時、適當、適量”的原則,這是課程思政的“高階”要求。
案例庫肯定要建,怎麽(me) 建?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學者提出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準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點”,凝練成“珍珠”,將知識傳(chuan) 授與(yu) 立德樹人的思想教育緊密結合,使案例運用達到“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效果。與(yu) 此同時,建議各學科教指委建立一定的共享機製。
也有學者指出,案例庫的建設,要與(yu) 本地的曆史、地理、人文特色等相結合,讓學生更能聽得懂、思得明,形成門門課程有思政,門門思政有特色。來自福州大學的袁耀峰教授以嘉錫精神與(yu) 化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為(wei) 案例,分享了如何將獨具本校特色的盧嘉錫先生先進事跡與(yu) 課程思政緊密結合的探索與(yu) 實踐。
課程思政突破點何在
課程思政開展以來,在專(zhuan) 業(ye) 課堂上,有兩(liang) 個(ge) 極端現象需要引起注意,一是隻講批判思維,不講立場,不下結論,所謂“隻思不政”,更有老師調侃,“隻能通過確認眼神的方式來確認效果”。與(yu) 之相反的另外一個(ge) 極端是,“隻政不思”,認為(wei) 課程思政就是在專(zhuan) 業(ye) 課堂上灌輸意識形態。
如何“思”,怎麽(me) “政”?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對於(yu) “思”與(yu) “政”的關(guan) 係,要辯證地去看待,既要學會(hui) 思考,又要講政治,講立場,二者要有機結合,不可隻顧一方,丟(diu) 了另一方。
來自山東(dong) 大學的李賽強教授,認為(wei) ,“課程思政”應該翻譯成: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Curriculum,是一種價(jia) 值觀的引導。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高校,我們(men) 始終要圍繞“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一根本問題,要堅持黨(dang) 對教育事業(ye) 的全麵領導,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不僅(jin) 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ang) ,更要側(ce) 重價(jia) 值觀的塑造與(yu) 引領。
今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ju) 措。在高校價(jia) 值塑造、知識傳(chuan) 授、能力培養(yang) “三位一體(ti) ”的人才培養(yang) 目標中,價(jia) 值塑造是第一要務。全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jia) 值觀引導於(yu) 知識傳(chuan) 授和能力培養(yang) 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
研討會(hui) 上,來自上海大學的葉誌明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看似在課程,本質在教課程學課程的人,關(guan) 鍵在教師,即關(guan) 鍵在人。同樣一門課程,教師不同則課程教學效果就會(hui) 不同。“課程思政”成效,關(guan) 鍵也在人,即關(guan) 鍵在學生。把教的創造性留給老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愛生自能受生愛,師人方得為(wei) 人師。
三天的研討會(hui) ,除了會(hui) 場的160多名來自全國高校的專(zhuan) 家學者,還有6500多人通過線上形式參加了會(hui) 議,與(yu) 會(hui) 人員直麵課程思政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交流。當然,“課程思政”建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jue) 方案,不是一個(ge) 研討會(hui) 能開出所有的良方,如何建設,怎樣與(yu) “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起來,需要回到課堂,需要教育者,也需要管理者的一起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治理體係之新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要加強高校基礎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詳細] -
激勵匠人匠心 支撐製造強國
12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大賽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參賽選手和廣大技能人才致以誠摯的問候。[詳細] -
合作共贏 開創數字教育新局麵
12月9日—11日,世界慕課大會在清華大學召開。各國駐華使館、國際組織、有關政府部門、高校、在線教育平台和慕課專家等200餘人在線下主會場參加了大會主會議。[詳細] -
教育扶貧 “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隻有讓貧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充滿理想,才能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