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手把手”教技能 “點對點”抓產業

發布時間:2021-01-05 09:55:00來源: 西藏日報

  “打造一條產(chan) 業(ye) 鏈,培育一批骨幹企業(ye) ,培養(yang) 一支隊伍,帶動一批就業(ye) 。”

  近年來,拉薩尼木縣立足於(yu) 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把帶動群眾(zhong) 就近就便就業(ye) 增收擺在首要位置,緊緊抓住提升扶貧產(chan) 業(ye) 項目經營管理水平這個(ge) “牛鼻子”,直麵“自然條件較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實際困難,把幹部隊伍作為(wei) 可挖掘的最大資源和抓發展的最強動力,圍繞打造實幹、苦幹、巧幹的幹部隊伍,動員全縣161名黨(dang) 員幹部下沉到85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一線,形成“點對點”助力產(chan) 業(ye) 項目發展的新機製。

  數據顯示,尼木縣圍繞“現代尼木三步走”總體(ti) 布局和“四產(chan) 業(ye) 三園區”發展布局,嚴(yan) 格落實幹部“點對點”抓產(chan) 業(ye) 項目發展機製,明確12個(ge) 縣級產(chan) 業(ye) 、62個(ge) 鄉(xiang) 鎮產(chan) 業(ye) ,11個(ge) 村級產(chan) 業(ye) ,分層級選派161名黨(dang) 員幹部下沉到產(chan) 業(ye) 一線具體(ti) 抓,確保產(chan) 業(ye) 始終在縣委的總體(ti) 布局下運行,並取得良好收益。2020年以來,已帶動1030戶貧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戶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

  幫在當前,謀在長遠。按照“增收致富為(wei) 目標、人才振興(xing) 為(wei) 根本、自力更生為(wei) 導向”的原則,充分發揮“點對點”抓產(chan) 業(ye) ,借助幹部相對群眾(zhong) 而言接受種植、養(yang) 殖技術能力強、學習(xi) 技術快的優(you) 勢,堅持邊學習(xi) 邊種植邊傳(chuan) 授,保證產(chan) 業(ye) 盡快見效、群眾(zhong) 盡快增收、人才盡快成長。

  乘著“同吃住同勞動”時機和“手把手”教技能熱潮,協調全縣各鄉(xiang) 鎮合作社、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藏香產(chan) 業(ye) 園等實體(ti) 經濟,先後帶動910名富有勞動力學習(xi) 種植、養(yang) 殖技術和本土民族手工藝技能,為(wei) 培育以種植、養(yang) 殖為(wei) 主的現代農(nong) 業(ye) 職業(ye) 農(nong) 牧民隊伍和以藏香等特色產(chan) 品生產(chan) 經營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打下了人才基礎。

  尼木縣政府副縣長、卡如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慶國主抓卡如鄉(xiang) 加納日合作社運營發展。近兩(liang) 年來,在王慶國的多方努力下,該合作社通過參與(yu) 景區分紅、承建項目、種植經濟作物等方式,累計收益81.5萬(wan) 餘(yu) 元,組織貧困群眾(zhong) 務工4500餘(yu) 人次,務工分紅標準從(cong) 最初的每人60元/天提高至現在的每人100元/天,實現59戶農(nong) 牧民家庭每年戶均增收1.8萬(wan) 餘(yu) 元。

  尼木縣選派幹部德吉在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開展車厘子試種,堅持一邊學習(xi) 一邊實踐,迅速將自己變成了一名“土專(zhuan) 家”,帶領17名群眾(zhong) 學技術,創收19.4萬(wan) 元,贏得群眾(zhong) 一致好評。

  續邁鄉(xiang) 鄉(xiang) 長張偉(wei) 主抓安崗村生豬養(yang) 殖場,兩(liang) 年來購入生豬6批211頭,出欄24批204頭,出售豬肉3.86萬(wan) 斤,實現總收入86.7萬(wan) 元,實現利潤10.6萬(wan) 元,帶動23戶貧困戶增收,累計分紅13.81萬(wan) 元,戶均增收6004.35元,人均增收1663.86元。

  “人有一技之長,戶有致富門路,村有當家產(chan) 業(ye) 。”

  為(wei) 此,尼木縣注重誌智雙扶,激發內(nei) 生動力。創新開展“支部講政策,群眾(zhong) 幫群眾(zhong) ”“你努力、我幫忙,大家攜手奔小康”兩(liang) 項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由黨(dang) 支部和“點對點”幫扶幹部向群眾(zhong) 宣講黨(dang) 的方針政策、富民惠民政策等,講明“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道理,勉勵群眾(zhong) 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覺淡化宗教消極影響,明白幸福是靠雙手創造出來的,不斷激發自我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尼木鄉(xiang) 曲林村農(nong) 牧民旺傑在“點對點”幹部李俊的帶動下,主動要求食宿在溫棚抓管理、學技術。通過半年努力,便掌握了紅栗種植技術。如今,他承包溫棚種植了紅栗,預計產(chan) 值3000斤,收益達4.5萬(wan) 餘(yu) 元。

  截至目前,全縣170戶富裕戶與(yu) 309戶貧困群眾(zhong) 結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幫扶對子164對,75戶因不善理財致貧的群眾(zhong) 如期脫貧,93戶缺乏勞力的貧困群眾(zhong) 在黨(dang) 委、政府及社會(hui) 各方的幫助下,日常生產(chan) 生活已得到解決(jue) 。

  一人一人提技能、一戶一戶找路子、一村一村定產(chan) 業(ye) 。

  尼木縣“點對點”幹部努力挖掘貧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圍繞“一鄉(xiang) 一業(ye) 、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先後安排95名“1+3”村級組織專(zhuan) 幹和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蹲點抓73個(ge)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項目,規範產(chan) 業(ye) 項目經營,助力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壯大,闖出了一條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