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進藏追逐“高原夢”
張海鑫(左一)與(yu) 吞巴鎮農(nong) 牧民合影。
張海鑫正在解答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關(guan) 於(yu) 電商平台的疑問。圖由張海鑫提供
2017年,張海鑫大學畢業(ye) 後,放棄在北京的就業(ye) 機會(hui) ,來到西藏追逐“高原夢”。作為(wei) 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的扶貧專(zhuan) 幹,他教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如何做微商?怎樣開網店?為(wei) 吞巴鎮吞普村婦女縫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生產(chan) 的藏式服裝設計、注冊(ce) 商標,提升產(chan) 品的品牌價(jia) 值。村民們(men) 說,是他的點子幫助村裏把農(nong) 產(chan) 品賣出去,給村子帶來希望。前段時間,張海鑫當選“中國網事·感動2020”十大年度網絡人物。
放棄工作支援邊疆
幫助老百姓成立合作社
26歲的張海鑫出生在青海,2017年夏天,他從(cong) 北京城市學院工商管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參加了拉薩市委組織部組織的關(guan) 於(yu) 人才引進的宣講會(hui) ,便產(chan) 生了來西藏支援邊疆的想法,於(yu) 是他放棄了在北京的就業(ye) 機會(hui) 。“進藏之前隻覺得西藏有著藍天淨土,人傑地靈。經過宣講會(hui) 上老師的介紹,才知道隨著西藏的飛速發展,需要更多的青年人來建設。” 張海鑫說。
當年8月份,他來到了夢寐以求的西藏,剛到吞巴鎮的半年裏常因缺氧睡不著覺,體(ti) 重下降了10多斤,整個(ge) 人又瘦又黑。“來西藏之後才發現並沒有之前想的那麽(me) 容易,除了因高反整夜睡不著覺,在語言溝通方麵也成為(wei) 非常大的障礙,當時內(nei) 心非常苦惱。”張海鑫說,但自己做的決(jue) 定,再難也要堅持下來。
為(wei) 鞏固脫貧成果,轉變農(nong) 牧民的消沉思想,張海鑫勇敢麵對困難,並很快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尼木縣吞巴鎮的藏香、藏紙、雕刻技藝名聲在外,被稱為(wei) “尼木三絕”。2019年張海鑫在吞巴鎮吞普村下鄉(xiang) 期間,他了解到婦女縫紉合作社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在區內(nei) 市場上供不應求,但是由於(yu) 藏式服裝製作本身著名的品牌不多,民間藏裝製作小作坊參差不齊等原因,因此藏裝品牌市場相對空缺,商標的注冊(ce) 對於(yu) 合作社來說尤為(wei) 重要,合作社致富帶頭人雖然有著精湛的技能,但因文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識不強等原因,一直沒有屬於(yu) 自己的商標。了解到合作社的發展瓶頸後,他為(wei) 合作社生產(chan) 加工的藏裝設計、注冊(ce) 商標logo,提升產(chan) 品的品牌形象。如今合作社商標審批已初步通過,各項運營情況正在逐漸規範。
在當地老百姓的眼中,張海鑫是個(ge) 很有想法的人。吞普村婦女縫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格列說:“他經常會(hui) 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主意,幫助大家把產(chan) 品賣出去。我們(men) 相信在他的幫助下,合作社會(hui) 發展得越來越好。”
該合作社注冊(ce) 成立以後,便快速發展壯大起來,短短幾個(ge) 月時間,從(cong) 一開始的2台縫紉機發展到10台縫紉機,產(chan) 品銷路由尼木縣城拓展到了拉薩市區,並輻射吞普村範圍內(nei) 的所有建檔立卡戶,共計帶動12戶12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
親(qin) 自上門銷售
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
距今有1300多年曆史的吞巴鎮藏香產(chan) 業(ye) ,至今是吞巴鎮的支柱產(chan) 業(ye) ,全鎮582戶2657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中從(cong) 事藏香製作的達281戶600餘(yu) 人。為(wei) 了帶動更多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張海鑫引導農(nong) 牧民(尤其是建檔立卡戶)參與(yu) 到產(chan) 業(ye) 發展中來。目前全鎮共有12家合作社,其中作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的藏香合作社有4家。2020年建檔立卡戶群眾(zhong) 參與(yu) 到藏香合作社中就業(ye) 、分紅的有22戶,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
2020年初,在得知可入駐消費扶貧平台後,張海鑫了解入駐要求及操作流程,他親(qin) 自完成注冊(ce) 和產(chan) 品申報上架工作,親(qin) 自帶產(chan) 品上門售賣,並通過電話聯係、微信、實地走訪銷售等方式積極與(yu) 客戶聯係銷售扶貧商品。截至去年11月份,幫助吞巴鎮藏香公司共計收入80000餘(yu) 元。
前段時間,吞巴鎮為(wei) 拓寬產(chan) 品銷路增加群眾(zhong) 收入,計劃在尼木縣舉(ju) 辦電子商務培訓班。“因為(wei) 我學的專(zhuan) 業(ye) 是工商管理,且之前在一家中法合資的電子商務公司工作過,因此,我深知舉(ju) 辦此次培訓班的重要性。”張海鑫說,他便在吞巴鎮挑選合作社致富帶頭人和文化水平較高及接受能力強的青年人才進行了培訓。通過培訓,讓之前不會(hui) 、不了解網上銷售和購物的農(nong) 牧民逐漸學會(hui) 接受了“電子商務”這一銷售平台方式。
張海鑫在大學學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他教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如何做微商,怎樣在網上賣東(dong) 西,不到一年的時間,千餘(yu) 名群眾(zhong) 把產(chan) 品依靠互聯網技術賣到全國各地。
入戶600多次
“造血式”產(chan) 業(ye) 扶貧效果顯著
去年張海鑫還憑借自己在校學習(xi) 經驗,借助吞巴鎮召開第九屆吞彌文化旅遊節的契機,組織全鎮4家藏香、2家婦女縫紉、1家有機農(nong) 業(ye) 、1家藏雞養(yang) 殖合作社等參加此次文化節展銷活動,各合作社現場展位展銷收入8750元,同時積極聯係淘寶平台、抖音平台各一位主播現場直播銷售吞巴鎮藏香,期間直播帶貨共計銷售合作社藏香43盒,收入4300元,為(wei) 進一步提高建檔立卡戶收入,幫助一戶建檔立卡戶直播售賣700餘(yu) 捆藏香,直接收入2800元。此次直播帶貨也為(wei) 吞巴鎮今後網上銷售積攢了一定的經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年多來,張海鑫入戶600多次,帶動鎮上年輕人投身電子商務,“造血式”產(chan) 業(ye) 扶貧效果顯著。數據顯示,如今吞巴鎮貧困群眾(zhong) 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9.18元,其中自創性收入占94.44%。
“從(cong) 校園到社會(hui) ,三年多的西藏扶貧工作讓我經曆了很多困難,包括語言障礙、環境落差、飲食差異等,但都堅持並適應了下來。”張海鑫說,他工作以來體(ti) 會(hui) 最深的是西藏的風土人情,有音樂(le) 就可以隨時隨地跳起鍋莊,有困難大家一起解決(jue) ,當地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深深感染著他,這也是他想紮根西藏的主要原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人大代表唐素芳:用心履職責 辛勤育桃李
作為一名來自教育係統的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薑昆黃小勇希望小學校長唐素芳從1988年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始終奮戰在教學第一線,潛心鑽研業務,提升自身能力。[詳細] -
成海宏:加大扶持力度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阿裏地區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副主任成海宏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這關鍵的一年裏,作為人大代表將積極履職,不辜負人民的重托和期待。[詳細] -
朗傑:培養手工業人才帶動更多人致富
“十三五”期間,朗傑所經營的企業累計帶動當地488人就業,並建設了非物質文化基地、農牧民培訓基地、職業技術學校。[詳細] -
林芝籍在粵就業大學生高碩:勇敢走出去,天地更寬闊
最開始看到林芝市人社局招錄消息的是我爸爸,他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了相關信息之後,就直接分享給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之前就想到內地就業,但是沒有好的機會,競爭壓力也太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