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駐格爾木辦事處中學藏文班:千裏之外逐夢

發布時間:2021-01-26 10:22:00來源: 拉薩日報

  1月,正是隆冬時節,其他學校的學生們(men) 早已放假,回家與(yu) 親(qin) 人團聚,而在西格辦中學校園內(nei) ,依然回蕩著藏文班老師與(yu) 學生們(men) 朗朗的讀書(shu) 聲。中考、高考日漸臨(lin) 近,為(wei) 了給這些來自西藏各地(市)的孩子們(men) 打好基礎,每年寒假,高三和初三的學生都要留下來讀免費的補習(xi) 班。

  西格辦中學的校歌裏寫(xie) 道:“我們(men) 是青藏高原的脊梁,我們(men) 是江河源頭的白楊。”西格辦中學黨(dang) 總支委員、校長助理張宏生告訴記者,教育扶貧先扶智,要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問題。西格辦中學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我們(men) 每成功教育、成就一個(ge) 孩子,孩子收獲的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人充滿希望的未來,還是一個(ge) 家庭的未來。接受教育以後,他有了文化、開闊了眼界,那麽(me) 在思想觀念或生活習(xi) 慣方麵都會(hui) 帶來變化。”張宏生說。

  “西格辦中學”是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格爾木辦事處中學的簡稱,學校成立於(yu) 1957年,是西藏教育係統成立最早的學校之一,最初是為(wei) 了培養(yang) 西格辦基地職工子女而開辦。然而,隨著青藏鐵路的修建通車,基地單位遷移、教師分流,生源不斷減少。

  為(wei) 了改變學校教育困境,學校於(yu) 2014年秋季麵向西藏自治區7地(市)招錄高一和初一新生,不僅(jin) 解決(jue) 了學校生源不足的問題,還發揮了本地區教學優(you) 勢,幫助更多的西藏高海拔地區農(nong) 牧民學子成長成才。六年來,西格辦中學共培養(yang) 來自區內(nei) 的藏族學生1540名,高考平均上線率98%。其中,2018年,高考上線率達到100%。

  數學老師王虹從(cong) 2014年藏文班建班伊始,就在藏文班任課。王虹記得,很多來自偏遠牧區的孩子,一開始不會(hui) 說漢語,也沒有養(yang) 成良好的生活習(xi) 慣。但是在漸漸適應新環境後,這些孩子便展現出十分刻苦、懂事和自立的一麵。

  “藏文班的小孩都是比較勤奮的。我記得有一個(ge) 女孩特別刻苦,當時我問過她,為(wei) 什麽(me) 要這麽(me) 刻苦?她告訴我說有這麽(me) 好的學習(xi) 機會(hui) ,遇到這麽(me) 好的老師,想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實現自己的夢想。”王虹說。

  寒冬臘月裏,格爾木的天氣十分惡劣。白天最高溫度隻有零下五六攝氏度,夜晚會(hui) 更冷,可以驟降到零下十二三攝氏度。不管是在寒冷的清晨還是在冷風刺骨的夜裏,走在校園中,都能在路燈下、走廊裏看到讀書(shu) 的藏文班學生。

  晚上10點半,藏文班的學生們(men) 結束了晚自習(xi) 。高三(三)班的普布拉珍和她的朋友來到教學樓前,借著學校的路燈,繼續背誦生物知識點。雖然成績很不錯,但她覺得在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賽道上,自己不能鬆勁。

  普布拉珍告訴記者,現在天氣冷了,在室外讀書(shu) 常常會(hui) 凍得直跺腳,但她認為(wei) ,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

  “高三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ge) 階段,所以要多努力拚一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普布拉珍說,“我以後想上廈門大學,學醫學專(zhuan) 業(ye) 。我從(cong) 小就有當醫生的夢想,學成之後,我會(hui) 回到自己的家鄉(xiang) 當醫生,治病救人。”

  每周日中午,學生們(men) 會(hui) 拿到自己存放在班主任處的手機,開啟半天短暫的休閑時光。遠離家人的孩子們(men) ,總是盼望著周日與(yu) 家人視頻、網購或者打會(hui) 兒(er) 遊戲。拿到手機後,旦增旺堆首先給父親(qin) 打了個(ge) 電話,告訴父親(qin) 自己將會(hui) 在藏曆新年之前回家的消息。

  這是旦增旺堆來到西格辦中學的第三年,雖然早已適應這裏的環境,但難免也會(hui) 想家。旦增旺堆的家鄉(xiang)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娘熱鄉(xiang) ,在這所學校,有很多像他一樣的少年,他們(men) 有的從(cong) 十二三歲開始便坐上從(cong) 拉薩駛出的火車,離開親(qin) 人來到這裏求學。

  孩子們(men) 遠離故土,教師們(men) 便要肩負起父母的責任。學習(xi) 上盡職盡責地教導、生活上細致入微地關(guan) 懷,在三年甚至六年的學習(xi) 時光裏,藏文班的教師便是這些孩子們(men) 最親(qin) 密的人。

  “因為(wei) 西藏的孩子來這裏以後,他們(men) 遠離父母遠離家庭,我們(men) 要求老師既當老師同時也當家長。我們(men) 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全程育人、全員育人。不管是從(cong) 學生的生活到學習(xi) 老師都要關(guan) 心負責,隻要是來到西格辦中學的學生,不管是優(you) 等生還是後進生,我們(men) 一個(ge) 都不放棄。”張宏生說。

  王虹鑒是藏文班高三年級組的組長,照顧學生這幾年,孩子們(men) 生活上的大小事情,讓這個(ge) 粗獷的西北漢子,練就出細膩溫柔的內(nei) 心。

  在王虹鑒的辦公桌抽屜裏,有一個(ge) 裝滿各類藥品的小藥包,牛黃解毒片、羅紅黴素膠囊、蒙脫石散……在這個(ge) 小藥包裏,孩子們(men) 身體(ti) 不適時需要的各類藥品都能找到。

  “這是我平時給孩子們(men) 準備的一些藥品,因為(wei) 孩子過來以後身體(ti) 可能會(hui) 有一些不適應,所以我專(zhuan) 門準備了這些藥品。”王虹鑒說,“每種藥我都詢問過醫生,然後將用量、用法都標注在藥盒上。如果我上課不在辦公室,孩子們(men) 有需要就可以自己取用了。”

  別看王虹鑒如此貼心,但他平時表現出來的,卻是嚴(yan) 厲的一麵。

  “孩子們(men) 應該還是有些怕我的。”王虹鑒笑著說。

  嚴(yan) 愛並存是王虹鑒的教育原則。對於(yu) 這些離家千裏的孩子,首要任務是將他們(men) 培養(yang) 成人,不辜負家人的厚望,也不辜負孩子的夢想。而孩子們(men) 思家的憂傷(shang) ,便用真摯的關(guan) 愛去一一撫平。

  “在學習(xi) 和紀律上肯定要對學生嚴(yan) 格要求,要讓他們(men) 在學校就培養(yang) 起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和遵守規章秩序的意識。他們(men) 離家這麽(me) 遠,其實也很需要關(guan) 愛。所以日常生活上,我也會(hui) 勤關(guan) 心勤問,用真心真愛去關(guan) 心、嗬護他們(men) 。”王虹鑒說。

  有句話曾說,離開西藏是為(wei) 了更好地回到西藏。遠離故土的這些日日夜夜裏,無私付出的教師,不僅(jin) 將一個(ge) 個(ge) 藏文班的學生培養(yang) 成人,也在悄然改變著孩子們(men) 的夢想。旦增旺堆告訴記者,他小時候曾經想自己組建一支樂(le) 隊,現在,他隻想努力考學,然後去做一名教師。

  “我以後想考四川師範大學,想從(cong) 事老師這份職業(ye) 。因為(wei) 老師的敬業(ye) 精神感染了我。我以後想回拉薩工作,在拉薩培養(yang) 我們(men) 的下一代,使下一代能夠為(wei) 祖國、能夠為(wei) 自己的民族作出一些貢獻。”旦增旺堆說。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教育扶貧,無疑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根本措施。如果說發展產(chan) 業(ye) 、易地搬遷等方法能有效幫助貧困群眾(zhong) 打通擺脫貧困的道路,那麽(me) 教育扶貧則更像是點亮了通向美好未來的路燈,為(wei) 想奮力走出牧區的孩子創造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契機,照亮了無數家庭實現夢想的征途。

  當記者問起,這座學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me) ?旦增旺堆羞澀地笑著說:夢想起飛的地方。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