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青:“如有來生,我還會奔赴高原”
清晨,廣袤草原上嵐煙升騰,阿萬(wan) 倉(cang) 濕地波光粼粼。源自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在此拐了一個(ge) 180度的大彎,清澈、安靜地纏綿在和她同名、剛剛脫貧的青藏高原瑪曲縣(瑪曲,藏語即“黃河”)。
瑪曲縣阿萬(wan) 倉(cang) 濕地。新華社記者 文靜 攝(無人機照片)
52年前,一位大學剛畢業(ye) 的醫學生,從(cong) 黃浦江畔來到這裏。一幹,就是半個(ge) 世紀……
幾十年裏,他像一株不懼冷寂的雪蓮,見證了草原的貧寒、發展、興(xing) 旺;從(cong) 江南小生到白發老者,他的眸子裏依然閃耀光芒。
他叫王萬(wan) 青,一個(ge) 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一個(ge) 名校畢業(ye) 的科班醫師,一個(ge) 牧民愛戴的“曼巴細爾”(藏語,意為(wei) “戴眼鏡的醫生”),一名踏踏實實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
草原衛生院來了個(ge) 戴眼鏡的瘦小夥(huo)
進入瑪曲縣,雖是夏季仍不時有雪。一萬(wan) 平方公裏的草原上,分散居住著5萬(wan) 餘(yu) 名各族群眾(zhong) 。這裏平均海拔3700米,高寒缺氧,紫外線強,每年有近300天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
王萬(wan) 青的家在縣醫院的家屬院裏,是幾間20世紀90年代建的平房,乍一看,像一個(ge) 藏式帳篷。王萬(wan) 青裹著一件20世紀款式的藏藍色棉大衣站在堂屋正中,清瘦矍鑠。
王萬(wan) 青在家中閱讀書(shu) 籍。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1969年,王萬(wan) 青畢業(ye) 於(yu) 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名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從(cong) 黃浦江畔一路向西,抵達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這裏,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醫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要為(wei) 散居在4.5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上的農(nong) 牧民提供現代醫療服務。
半年的集中培訓後,開始正式分配工作。一個(ge) 地方讓大家都犯了難,那就是海拔最高、最偏遠的瑪曲縣。
誰願意去?大家沉默不語。這時,一個(ge) 戴著眼鏡的年輕人舉(ju) 起了手:“我去。”
離開州府,走了數天,王萬(wan) 青到了瑪曲縣阿萬(wan) 倉(cang) 鄉(xiang) 衛生院。阿萬(wan) 倉(cang) 一個(ge) 鄉(xiang) 的麵積超過1500平方公裏,近乎上海的四分之一,而鄉(xiang) 衛生院算上他僅(jin) 有兩(liang) 名醫生。即便有心理準備,他仍不敢相信這就是他今後工作的條件:兩(liang) 間土坯房、一個(ge) 血壓計、一個(ge) 聽診器,便是全部家當。
2012年10月30日,王萬(wan) 青在出診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資料圖片)
夜晚的草原空曠荒涼,陣陣西風猛烈呼嘯。王萬(wan) 青在寒冷缺氧中輾轉難眠。想起家鄉(xiang) 的楊柳柔風,想起為(wei) 自己送行的父母……他找出從(cong) 上海帶來的笛子,伴著孤星冷月,緩緩吹起……
藏族同胞的恩情 將他的“魂”留在了草原上
條件落後,牧民們(men) 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王萬(wan) 青意識到,在這裏行醫隻專(zhuan) 一科行不通。他托父母從(cong) 上海買(mai) 來一套俄文原版的《醫學百科全書(shu) 》,一有空就紮進書(shu) 裏。學以致用,王萬(wan) 青迅速成為(wei) 多麵手。
10歲的南美被牛角頂穿肚子,腸管外露。去縣醫院的路,橫亙(gen) 著一座山七道河。在鄉(xiang) 衛生院的土坯房裏,兩(liang) 個(ge) 辦公桌當手術台,手電筒當無影燈,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手術,王萬(wan) 青全身被汗水浸透。10天後,南美身體(ti) 逐漸恢複。
一時間,“上海醫生會(hui) 做手術”的事兒(er) 在草原上傳(chuan) 開。鄉(xiang) 衛生院裏患者絡繹不絕,院子裏唯一一根電線杆上拴滿了馬。王萬(wan) 青在院子空地上搭起帳篷,給牧民當臨(lin) 時病房。
每年,王萬(wan) 青要花近半年時間去牧區巡診。他在牛糞堆上為(wei) 大出血休克的產(chan) 婦實施胎盤剝離術,在“夏窩子”(牧民的夏季牧場)裏挽救心衰的新生兒(er) ……
一次出診路上,遭遇連綿大雪,他不得不借住牧民帳篷,一住就是半個(ge) 月。裹著被子,孤身一人困在冷颼颼的帳篷裏,思鄉(xiang) 之情洶湧而來。他仿佛看見東(dong) 海的浪濤、聽見黃浦江的汽笛……
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總有一個(ge) 影子在王萬(wan) 青耳邊說“走吧,回上海”。然而,徘徊又徘徊,猶豫再猶豫,他終是舍不下待他如親(qin) 人的牧民,舍不下病人灼灼的眼神,舍不下這片草原……
後來,王萬(wan) 青和當地藏族姑娘凱老(藏語名,漢語音譯)結婚,在草原上紮下了根。
就是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在高原,我同樣追尋到了人生的價(jia) 值。”王萬(wan) 青說,他的同學有的出國深造,還有不少人在醫學界成就斐然。“我的道路和他們(men) 不同。”他說,如果再做一次選擇,還是會(hui) 來瑪曲。“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初心不變,一生無悔。”
如今,另一個(ge) “王醫生”,已經接力王萬(wan) 青,繼續為(wei) 這片高原的健康事業(ye) 奮鬥。他就是王萬(wan) 青的長子王團勝,現任瑪曲縣人民醫院院長。
在瑪曲縣人民醫院,王團勝為(wei) 患者看病。新華社記者 馬莎 攝
對於(yu) 王團勝來說,父親(qin) 是一個(ge) 複雜的存在:“我害怕父親(qin) ,從(cong) 小他就對我們(men) 要求很嚴(yan) ;但我也愛戴他,他影響了我們(men) 一生。”
從(cong) 醫護類高校畢業(ye) 後,當了醫生的王團勝又麵臨(lin) 和父親(qin) 相同的去向選擇。“你可以選擇和我不一樣的人生。”王萬(wan) 青對兒(er) 子說。然而,王團勝卻反過來做父親(qin) 的工作:“我們(men) 都屬於(yu) 瑪曲草原。”
王團勝從(cong) 蘭(lan) 州回到了瑪曲,也沒有離開。
如今的瑪曲草原,現代化的醫療條件已經覆蓋每一位牧民。王萬(wan) 青對此很欣慰。但他閑不住:“我還是可以做一些工作,整理一下資料留給後人。”
王萬(wan) 青與(yu) 王團勝在家中聊天。新華社 馬莎 攝
采訪返程途中,記者回望牛羊成群、一塵不染的青青草原,恍惚又看到一個(ge) 馬背上的清瘦身影:他戴著眼鏡,身背藥箱,匆匆而行,目標堅定。微風吹過,四周綠浪起伏,帳篷奶茶飄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傾情育才賦高原——河南大學與藏族學子的故事
穿越近半個世紀的時光隧道,一張珍藏箱底的發黃字條,從塵封已久的檔案裏浮現。字裏行間,溢滿暖暖真情,融匯切切關愛。殷殷囑托,承載著河南大學對一批又一批藏族學子的款款深情。 [詳細] -
架起青藏高原光明之橋——記溫州醫科大學川藏青光明行項目
近日,海拔373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鄉又迎來了光明使者——川藏青光明行醫療隊,她們在搭建的臨時眼科檢查中心,為眼疾高發區的藏族群眾提供眼健康服務。[詳細] -
浙江夫婦紮根青海高原半世紀:觀天測地,獻完青春獻子孫
聽著狼叫,趕赴高原氣象站;挖野菜、捋草籽墊肚子;觀測時別著手榴彈放哨;幫同事耕地,用自家種子播種……在青海南部高原,來自浙江金華的朱汝完和老伴吳江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