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逃離教培 90後教師追夢鄉村教育

發布時間:2021-09-15 13:5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隴中黃土高原豐(feng) 饒的原野,30歲的孟小鵬總會(hui) 準時搭上開往山區村小的校車,等待他的是大山深處幾十個(ge) 渴望知識的孩子。

  孟小鵬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學區的一名英語教師。隴城鎮是秦安縣最偏遠的鄉(xiang) 鎮,離縣城有70多公裏,山路蜿蜒,坐車要1個(ge) 多小時。孟小鵬任教的許墩小學又是最遠的完小,離鎮子還有10多裏路。

  孟小鵬2011年考入甘肅農(nong) 業(ye) 大學,學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他對英語情有獨鍾,輔修了英語專(zhuan) 業(ye) ,拿到了第二學位。在許墩小學,孟小鵬是唯一一名科班出身的英語教師。

  而3年前,孟小鵬還在省城蘭(lan) 州,作為(wei) 一名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在英語培訓班揮灑汗水。

  孟小鵬喜歡站在講台上的感覺。“一個(ge) 複雜的問題,在師生共同探討下,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得到化解。”2015年大學畢業(ye) 後,他選擇了教育行業(ye) 。經過一番考察,他入職蘭(lan) 州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正式走上講台,教中小學英語。

  麵對參加培訓的學生和家長期許的目光,孟小鵬幹勁滿滿。剛開始,每次備課他都要查閱很多資料,想方設法讓學困生“吃得飽”、優(you) 等生“吃得好”。

  孟小鵬的用心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和機構的一致認可,給他分配的學生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忙。“最忙的時候,要從(cong) 早上8點一直站到晚上9點,給五六個(ge) 班級近百名孩子上課,隻有吃飯的片刻才能稍微喘口氣”。在教培機構,“老師的收入和學生的成績相掛鉤,學生成績提高快,工資也會(hui) 漲起來”。

  “老師要想各種辦法,讓學生的成績在短時間內(nei) 提高。”工作一段時間後,孟小鵬得出這樣一個(ge) 結論。在他看來,這是機構對老師的“終極要求”,也是家長和學生最看重的。

  “不少家長送孩子來輔導機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花錢換成績。”孟小鵬至今還記得,班上曾有一名孩子,參加兩(liang) 個(ge) 多月補習(xi) 後,英語成績有所提高,家長覺得已經達到預期,便退掉了課程。而在他看來,孩子還沒完全養(yang) 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英語學習(xi) 的能力也還沒充分激發出來。

  輔導班的快節奏,讓興(xing) 趣導入、聽說練習(xi) 、文化拓展等課堂環節一再壓縮。孟小鵬逐漸發覺課堂教學“變了味”。“整個(ge) 人像是困在一座‘圍城’裏。”在教培機構工作期間,孟小鵬的學生在增加,收入在增長,可他心裏越來越沒有底。

  “這是我熱愛的教育嗎?”“這就是一場交易,看似短期達成了效果,其實湮滅了孩子的無限可能。”在教培機構工作近3年後,孟小鵬下定決(jue) 心要離開。

  “我要慢下來,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的節奏。”在孟小鵬心裏,教書(shu) 育人是個(ge) 係統工程,對於(yu) 中小學生而言,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要培育學生的興(xing) 趣,激發學生的內(nei) 在潛能,“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恰逢家鄉(xiang) 秦安縣招考特崗教師,孟小鵬第一時間報名參加。2018年9月,他以全縣英語專(zhuan) 業(ye) 第一名的成績通過考試,選擇了離縣城最偏遠的隴城學區,入職山區完小許墩小學。

  雖然位置偏遠,但隴城學區實行“走教”。早上由園區安排車輛將老師送往任教學校,晚上再接回園區,食宿、教研活動都統一安排。對於(yu) 這位科班出身的英語老師,許墩小學校長趙玉鵬充滿期待,2018年秋季剛一開學,就給他安排了5年級的英語課。

  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孟小鵬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上。“一個(ge) 班8名學生,隻有1名學生考試能及格。”麵對山區孩子基礎薄弱的現實,他並不氣餒,仔細分析原因後,開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計劃。

  為(wei) 了消除學生對英語的畏難情緒,他下載了一些英語動畫,讓孩子們(men) 在遊戲和娛樂(le) 中感知英語;一個(ge) 簡陋的英語角也在學校誕生,孩子們(men) 逐漸學會(hui) 了用“hi”“hello”互相打招呼。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他還會(hui) 細化每堂課的教學安排。

  “孩子們(men) 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學習(xi) ,循序漸進掌握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很有獲得感。”孟小鵬的心血沒有白費,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孩子們(men) 愛學英語了,讀課文、課堂發言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由於(yu) 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孟小鵬同時擔任了語文、科學等科目的教學工作。但無論是哪個(ge) 課堂,他都會(hui) 強調,要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手掌觸摸,用心感悟……他記得,在講解《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時,特意帶孩子們(men) 看了日出,大家對文中“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八個(ge) 大字,才有了深切的體(ti) 會(hui) 。

  除了課堂教學,孟小鵬還帶孩子們(men) 參與(yu) 班級管理、開展文體(ti) 活動。他讓孩子們(men) 自己推選班委,師生一起製定班規,做班級文化展示牆。下課後,他又像大哥哥一樣,陪孩子們(men) 打羽毛球、打籃球、丟(diu) 沙包。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孩子們(men) 臉上有了笑容,見到老師也會(hui) 主動打招呼,校園裏充滿了歡樂(le) 。

  “每個(ge) 孩子都是一個(ge) 可能,做老師的就是要發現這個(ge) 可能,並不斷地嗬護培養(yang) 。”在大山深處的許墩小學,孟小鵬一待就是3年,他教過的學生有的英語成績有明顯提升,有的對語文很感興(xing) 趣,有的愛好體(ti) 育,每個(ge) 學生都有自己感興(xing) 趣的一麵,這令他十分高興(xing) 。

  學生們(men) 在變化,孟小鵬也收獲著職業(ye) 的成長。他已連續3年獲評鎮上的優(you) 秀教師、優(you) 秀班主任,寫(xie) 的教案、上的公開課也頻頻獲獎。最令他暖心的,是學生們(men) 的一些小舉(ju) 動。“有一次,我連續上課,嗓子啞了,孩子們(men) 就給我帶來自家種的桃子。”孟小鵬說,那個(ge) 桃子很甜,甜到了心裏。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