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青海玉樹:老報紙記錄下的七十載江源蝶變

發布時間:2021-09-27 10:1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海玉樹:老報紙記錄下的七十載江源蝶變
圖為(wei) 玉樹州紅色文化博物館中展出的《玉樹土司調查記》。 胡貴龍 攝

  啪!展館內(nei) 的射燈亮了,暖黃的光線下,數百份舊報紙用相框精心裝裱、懸掛於(yu) 長廊兩(liang) 側(ce) 的紅牆上,細細分辨紙上模糊的墨跡,仿佛與(yu) 時間展開對話。

  “這份最為(wei) 寶貴,”索昂生格指著廊邊的第一幅相框,是《新華日報》1949年10月2日的報紙,頭版“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大字醒目,“它見證了曆史。”


圖為(wei) 玉樹州紅色文化博物館中的實物展示。 胡貴龍 攝

  耗費數年心血,索昂生格和女兒(er) 創建了玉樹州紅色文化博物館,集中展出1949年至2021年期間的新舊報紙300餘(yu) 份,書(shu) 籍、紀念章、生活用品等實物逾500件,記錄“三江之源”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建政70年間的發展變化。

  “展品的來源很廣泛,多是跟全國各地的‘藏友’、民間收藏機構交流互換,”索昂生格介紹,從(cong) 全國各地郵寄來的報紙將近1800份,他與(yu) 女兒(er) 需要從(cong) 繁雜的合訂版中尋找玉樹相關(guan) 報道,重新按日期順序排列。

  展出的報紙須先覆蓋保護薄膜,用紅色水筆在塑料上標記出整版中的玉樹新聞,擠出空氣、置入相框,“舊報紙邊角磨損、氧化嚴(yan) 重,輕輕一碰就可能破碎,所以要格外小心,”索昂生格回憶,“報紙年份久遠,有刺鼻氣味,長時間翻看會(hui) 不停流淚。”有時,父女倆(lia) 花一整天時間,才能從(cong) 一大箱子舊報紙中發現一個(ge) 報道玉樹的“小豆腐塊”。


圖為(wei) 玉樹州紅色文化博物館中展出的老報紙。 胡貴龍 攝

  “從(cong) 前,西寧到玉樹路不通,幾千頭犛牛馱著包裹,翻山越嶺兩(liang) 三個(ge) 月才能到;牧民眼中‘有通天本事也難渡’的通天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架橋通車,現在從(cong) 源頭治多縣到玉樹市開車2小時就到…”多年的搜集與(yu) 整理,索昂生格對玉樹的今昔變化娓娓道來。

  在他看來,建政70年間是玉樹曆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曆史需要上下承襲,由整體(ti) 看局部,更要以史料為(wei) 據,尊重事實。”索昂生格說,館內(nei) 展出的書(shu) 籍,從(cong) 民國年間薄薄一本的《玉樹土司調查記》,到《玉樹藏族自治州誌》《抗震救災紀實》等厚重“大部頭”,有關(guan) 玉樹的文字記載越來越詳實,曆史發展的脈絡愈發清晰。


圖為(wei) 學生參觀玉樹州紅色文化博物館。 胡貴龍 攝

  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中國好人”紮西東(dong) 周、高原好“曼巴”仁措醫生…這些熟悉的玉樹模範人物在老報紙中的形象豐(feng) 滿鮮活,索昂生格帶著女兒(er) 遍訪他們(men) 的故居,收集曾經的衣物、工具、生活用品,讓報紙中的故事和實物互相呼應,更具真實感和說服力。

  三十年來,索昂生格用工資積蓄收藏整理記錄玉樹地區發展變遷的實物史料,搶救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內(nei) 容。“史料價(jia) 值不能以價(jia) 格衡量,開博物館是想讓玉樹的年輕人無門檻、近距離了解過去,為(wei) 前輩的故事感動,知曉今天幸福生活的源頭,心懷感恩。”他說。

  如今,索昂生格的女兒(er) 繼承父親(qin) 的事業(ye) ,成為(wei) 玉樹州博物館的講解員,“未來,展覽的形式會(hui) 更多樣,利用新技術立體(ti) 、全麵地講老故事,人們(men) 足不出戶,在手機、電腦上就可以觀展,這也是我的心願。”索昂生格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