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教育公平感 禁止收集家長職務信息該成為明規則
近日,有廣西南寧網民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禁止中小學收集家長工作單位和職務信息。南寧市委辦公室回複稱,家長民族、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不是必填項,家長可自願填報。
今年8月,已有網友建議禁止中小學幼兒(er) 園收集家長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北京市教委回應稱,該信息隻用於(yu) 學籍管理,嚴(yan) 格保密,不對普通教師公布,北京市教委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職務信息的收集。
家長為(wei) 何對學校收集職務信息如此在意?是因為(wei) 這一行為(wei) 關(guan) 乎教育的公平感。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校圍繞學生了解相關(guan) 信息本是工作需要,可是,學生家長的工作、職務跟學生學習(xi) 並沒有直接關(guan) 係,有什麽(me) 必要了解呢?
相反,學校收集這些信息,家長難免擔心教師會(hui) 不會(hui) “看人下菜碟”,對那些職務較高、社會(hui) 地位較高的家庭的孩子格外照顧,而對另一些孩子則忽視甚至打壓。此前,天津一教師就曾公開在課堂上宣稱:“別怪我瞧不起你,××同學的媽媽一年掙的錢都比你媽媽50年掙得多,你們(men) 素質是一樣的嗎?”“以往送到我班裏的學生,全都是家長當官的,要不就是家裏條件特別好”……明晃晃的歧視言論令人氣憤,也深深刺痛了公眾(zhong) 的神經。
當然,缺乏師德的教師畢竟是極少數,也並不是說收集家長職務信息就一定會(hui) 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畢竟給教育公平埋下了隱患。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公眾(zhong) 談到類似話題時,屢屢表示反對的原因。2019年,深圳一幼兒(er) 園布置家庭作業(ye) ,要求孩子拍攝“我家的汽車”照片,引發網友熱議;去年,西安一小學要求家長提供工資流水或社保,被網友質疑是“因材施教”還是“因財施教”……種種爭(zheng) 議,無非都是源於(yu) 對教育公平的堅定維護。
教育公平是社會(hui) 公平的重要基礎。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今天,我們(men) 更應該明白,讓教育資源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ge) 學生,應該是不懈追求的目標。收集家長工作單位和職務等隱私信息,對教育的幫助不大,帶來的隱患卻不小,停止收集明顯利大於(yu) 弊。
家校關(guan) 係本就因為(wei) 關(guan) 係到孩子的未來發展而格外敏感。維護和諧家校關(guan) 係,就要努力去除橫亙(gen) 在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不信任因素,別讓無關(guan) 緊要的信息成為(wei) 影響教育的絆腳石。當然,老師在家訪或私下交流的過程中,得知家長的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也完全可以理解,不必太過敏感。但是,學校統一以填表等形式收集這些信息,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在回應中,南寧市委辦公室表示,家長民族、工作單位和職務等信息不是必填項;北京市教委表示該信息嚴(yan) 格保密,不對普通教師公布,實際上也是認同了這些信息在具體(ti) 教育過程中並沒有影響。既然如此,何不明確規定學校不得收集家長職務等敏感信息呢?促進教育公平,這就是值得往前走的一小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朱永新:以傳統文化閱讀建立文化自信
如果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在今天複活,會成為怎樣的美好?如果我們真正繼承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會孕育出怎樣的新文化?如果優秀的文化能夠深入內化為人的素養。[詳細] -
中國留學生的安全意識還需加強 留學期間請築牢安全防線
近期,多名中國公民在英國劍橋、謝菲爾德等地遇襲,受害人大多為在英留學人員。中國駐英國使館提醒在英中國公民近期加強安全防範。事件發生後,留學安全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詳細]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印發通知 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工作進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經商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市場監管總局登記注冊局,專門印發工作通知,就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工作,優化登記工作流程、加快推進工作進度作出部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