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一名“90後”的“老西藏”情結

發布時間:2021-10-25 09:29:00來源: 新華社

  五年前,當“90後”大學生張慶衝(chong) 決(jue) 定來西藏工作時,他不會(hui) 想到,自己日後在西藏最重要的朋友,會(hui) 是一群出生於(yu) 20世紀之初的老人。

  今年29歲的張慶衝(chong) 大學畢業(ye) 後主動到西藏工作。2018年,他被安排參與(yu) 波密縣紅樓的布展工作中。

  波密縣是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協議》簽訂後,解放軍(jun) 進軍(jun) 西藏途中的重要一站,也是川藏公路的途經地。縣城一座二層紅色建築便是紅樓,是曾經的波密縣紮木中心縣委所在地,見證著“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形成、發展的一段曆史。

  布展時,大曆史脈絡的梳理進行得很順利。但當想要搜集一些反映曆史細節的人物、故事時,張慶衝(chong) 和同事們(men) 卻發現無從(cong) 下手,很多“老西藏”的個(ge) 人資料當時並沒有條件統一整理保存。

  考慮再三,縣裏決(jue) 定:沒有資料,就去尋訪。從(cong) 此,張慶衝(chong) 便踏上了一條尋訪老西藏之路。

  他記得第一位訪談的老人叫王長安,老人給他講遭遇叛匪伏擊,講戰友在身邊犧牲……讓他驚歎的是,驚心動魄的戰鬥、波瀾壯闊的建設,在老人口中就那樣娓娓道來。

  “見到這些老人時,那感覺和第一眼看到紅樓時是一樣的,仿佛他們(men) 已經等了我們(men) 很久。”張慶衝(chong) 說,他剛接手紅樓工作時,能找到的全部資料隻有一頁A4紙。但一些老人慷慨地把當年的日記、筆記拿出,讓一度流失的曆史豐(feng) 富起來。

  一位名叫王笑雨的老人在張慶衝(chong) 見到他時已是癌症晚期。得知來意後,老人當即答應捐出自己的17本日記,這成了紅樓現在的鎮館之寶。

  “老人當時已經不能完整地說出句子。我們(men) 拿到日記後問他有什麽(me) 要求,他說了兩(liang) 個(ge) 字:‘無償(chang) ’。”老人又艱難地開始開口說話。經過一番努力,他們(men) 聽懂了老人的意思:“對組織提要求,我一輩子,沒這個(ge) 習(xi) 慣。”

  那一刻,張慶衝(chong) 備受震撼:“他們(men) 就像紅樓一樣,是一座精神的寶庫。”

  展覽順利完成,張慶衝(chong) 卻沒有停下尋訪的腳步。從(cong) 2018年到現在,他尋訪了200多位健在的“老西藏”,積累了7000多分鍾的訪談資料。這些老人平均年齡接近92歲,最年輕的也有84歲。

  在一名老戰士家中,老人向他展示自己當年調研時做的筆記,從(cong) 調查的地區有多少戶、多少人,到每戶分別幾男幾女,再到家裏多少牲口、用什麽(me) 勞動工具,甚至連工具的草圖都畫了出來,藏式鐮刀的弧度都有標注……

  “和平解放之初,基層政權還沒建立起來,想要把調查研究做到這種程度,隻有紮到老百姓家裏,一戶一戶、一點一點地問。這就是我們(men) 老共產(chan) 黨(dang) 員當年的工作作風。”張慶衝(chong) 說,這些老戰士很多都能說藏語,甚至各地的方言都說得流利,因此在曾受壓迫的農(nong) 奴間備受信任。

  波密分工委第一任書(shu) 記苗丕一和一名叫白瑪多吉的農(nong) 奴間發生過一段故事。川藏公路築路期間,解放軍(jun) 發動當地群眾(zhong) 參與(yu) 運輸。白瑪多吉的叔叔在工地上受傷(shang) ,不幸去世。由於(yu) 農(nong) 奴製尚未廢除,根據《十七條協議》,給農(nong) 奴的工錢、補償(chang) 隻能通過農(nong) 奴主分到各家,但農(nong) 奴主卻私吞了解放軍(jun) 發給白瑪多吉家的補償(chang) ,多次協調未果。

  不能破壞政策,又不能讓底層群眾(zhong) 吃虧(kui) ,苗丕一便從(cong) 自己不多的口糧裏,拿出了一部分給白瑪多吉家送了過去。

  “白瑪多吉當時說:‘通過解放軍(jun) ,我第一次認識了共產(chan) 黨(dang) ,信任了共產(chan) 黨(dang) 。’”張慶衝(chong) 說,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ju) ,黨(dang) 的隊伍用真心換來了西藏人民的真情。

  三年多的走訪,讓張慶衝(chong) 和許多老人都成了忘年之交。在雪域高原工作,遠離故土和親(qin) 朋,這個(ge) 年輕人也難免會(hui) 感到孤單。但每當翻出采訪筆記,那些曆經苦難、依舊樂(le) 觀豁達的老人們(men) ,卻又讓他內(nei) 心平靜、篤定初心。

  2019年底,張慶衝(chong) 開始以自己的走訪為(wei) 素材開展義(yi) 務宣講,至今已在西藏講了200多堂黨(dang) 課。“黨(dang) 史不隻是刻在碑上,更是印在人民心中。所以我有一個(ge) 夢想,這樣的黨(dang) 課要一直講下去。”張慶衝(chong) 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