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20餘省份啟動2022年高考報名 這些政策要注意

發布時間:2021-11-19 15:13:00來源: 中新網

  10月中旬以來,20餘(yu) 省份已陸續啟動2022年高考報名工作,一些省份的藝術類考生報名工作也同步啟動。各地高考報名有啥特征?高考政策有啥新變化?

  多地啟動2022年高考報名工作

  從(cong) 10月中旬開始,2022年度全國高考報名就在各地陸續啟動。截至11月16日,北京、天津、江蘇等地已完成高考網上報名工作,重慶、雲(yun) 南、陝西等地高考報名正在進行當中。

  根據各地發布的高考流程,報名過程包括網上提交報名申請、網上填報個(ge) 人信息並繳費、現場確認等。一些地方明確,在現場確認時,將完成照相、采集指紋、報名信息確認等工作。

  此外,由於(yu) 受到疫情的影響,部分省份高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進行確認。以內(nei) 蒙古為(wei) 例,據內(nei) 蒙古招生考試信息網發布的《高考報名線上確認工作流程》,考生在報名繳費後可在報名係統提交線上確認申請,提交完畢等待旗縣(市、區)招生機構審批。審批通過考生可通過APP線上確認,審批不通過的考生需到現場確認。

  打擊“高考移民”,嚴(yan) 查戶籍學籍

  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也是高考工作的重中之重。梳理各地高考報名政策發現,多省份已出台多項政策,嚴(yan) 查“高考移民”。

  以天津為(wei) 例,今年8月,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了《市招委關(guan) 於(yu) 天津市普通高考報名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22年普通高考報名(2021年11月初)開始,天津市高考報名條件由單一的“戶籍”要求調整為(wei) “戶籍+學籍”的要求。

  根據新的政策,具有天津市常住戶籍的應屆畢業(ye) 生在報名參加高考時,須具有天津市高中階段學校3年學籍並實際就讀。對於(yu) 目前在校的高中階段學校學生,實行3年過渡政策,其中,報名參加2022年高考的,須具有天津市高中階段學校高三年級1年學籍並實際就讀。

  天津市還明確,教育行政部門將在每學期開展普通高中學生學籍和實際就讀情況專(zhuan) 項核查,逐一核實學生到校就讀情況,重點核查和糾正人籍分離、空掛學籍、非正常變動學籍、偽(wei) 造學籍、出具虛假就讀證明、學籍變動處理不及時等問題,確保學籍數據與(yu) 實際到校就讀學生一致。在高考報名前,各學校要以班級為(wei) 單位向全校統一公示高三年級學籍名單和學生實際就讀情況。

  四川的招考文件明確要加強協作,狠抓落實,強化戶籍、學籍管理,統籌開展治理“高考移民”專(zhuan) 項行動,嚴(yan) 防“高考移民”、違規報名等事件的發生,確保高考報名工作順利進行,確保考生戶籍、學籍及有關(guan) 材料真實可信。

  內(nei) 蒙古則要求各旗縣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可通過核驗考生戶口簿載明的相關(guan) 信息、向當地公安局提供核查名單等方式開展戶籍審核。截至2022年9月1日考生戶籍變更不足三年的和戶籍從(cong) 區外遷入自治區且存在“高考移民”嫌疑的,要對其戶籍遷移情況進行重點審核。

  特殊類型招生,這些要求要注意

  今年下半年以來,教育部發布多個(ge) 文件,對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進行了部署。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按照相關(guan) 改革文件要求,進一步提高相關(guan) 考生的專(zhuan) 項測試成績和文化課成績錄取要求。此外,高校要加強對特殊類型錄取新生入學資格的審查和專(zhuan) 業(ye) 複測,對審查或複測發現問題的,要組織專(zhuan) 門調查,並按有關(guan) 規定進行處理。

  另據教育部《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基本要求》,高水平運動員專(zhuan) 業(ye) 測試采取全國統考、高校校考等組織方式。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遊泳等9個(ge) 項目實施全國統考。

  此外,高考對於(yu) 藝術類考生和高水平運動員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提高。以藝術類考生為(wei) 例,據上述要求,省級招委應因地製宜、分類劃定、逐步提高藝術類各專(zhuan) 業(ye) 高考文化課成績錄取控製分數線。

  如藝術類本科專(zhuan) 業(ye) 高考文化課錄取控製分數線,原則上不得低於(yu) 第二批次錄取控製分數線的75%;在僅(jin) 保留一個(ge) 普通本科批次的省份,原則上不得低於(yu) 合並後本科批次錄取控製分數線的75%。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