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雙減”後家長應提升教育理性 因材施教

發布時間:2021-11-19 15:1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提問

  我們(men) 孩子上初二,期中測試剛過,我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hui) ,看到孩子學習(xi) 成績的進步很小,但孩子卻說自己盡力了。作為(wei) 家長,我們(men) 應該怎麽(me) 做?

  專(zhuan) 家觀點

  豐(feng) 台二中校長何石明:期中測試過後,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最為(wei) 在意。一些家長因為(wei) 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而煩惱。其實,部分家長的煩惱來源不是因為(wei) 孩子不努力學習(xi) ,而是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這些家長隻以分數評價(jia) 孩子,對孩子的理性認知不夠,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雙減”本意不是讓孩子不學習(xi) ,也不是讓學校和家長“一刀切”地減少孩子的學習(xi) 時間,而是減少長期以來不利於(yu) 學生健康成長、過重的學業(ye) 和培訓負擔,提升孩子的身體(ti) 素質,改善思維品質,加強綜合素養(yang) ,得以有特長地全麵發展。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家長更要了解孩子的與(yu) 眾(zhong) 不同,“世上沒有兩(liang) 片完全一樣的樹葉”,由於(yu) 遺傳(chuan) 因素、家庭背景、成長環境的不同,每一個(ge) 孩子個(ge) 體(ti) 具有多樣性。心理學家加德納曾經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wei)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ge) 人身上至少存在7項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le) 智能、空間智能、身體(ti) 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學生與(yu) 生俱來就存在差異,這種多元性差異,會(hui) 導致不同孩子的學習(xi) 效果不同,自然孩子的學習(xi) 有快有慢,有的喜歡課堂表現,有的安靜地獨立思考,有的擅長數理邏輯思維,有的喜歡文學藝術,有的身體(ti) 協調性好,有的不愛運動等等差異,使學生形成學習(xi) 習(xi) 慣、學習(xi) 方式和學習(xi) 效果的不同。

  我曾經聽過一節數學課,發現老師講立體(ti) 幾何的長方體(ti) ,有的學生很快明白了,棱長一下子就計算出來了,而有的學生顯得很困惑,怎麽(me) 也想不明白,老師反複講解,仍理解不到位,這其實不是誰聰明,也不是誰更努力,而是存在一定差異。家長理解自己的孩子的獨特性,自然就不會(hui) 盲目責備孩子數學課不努力了,也不會(hui) 讓孩子一味在數學上“加班加點”、報班補課,而是聽聽老師的意見,有針對性地解決(jue) 問題,尋找孩子學習(xi) 的優(you) 勢,激發興(xing) 趣,鼓勵孩子不放棄。因為(wei) ,對學科不產(chan) 生興(xing) 趣的學生,學習(xi) 對孩子來說是枯燥乏味的,難以有信心,自己不會(hui) 投入時間和精力,家長使出渾身解數,學習(xi) 效果也不會(hui) 太好。

  因此,“雙減”倡導從(cong) 根本上緩解當下學生負擔過重,也要解決(jue) 家長教育焦慮問題,家長要放下攀比心態,要了解每一個(ge) 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讓會(hui) 跑的孩子跑,讓能走的孩子走,不能擠在一起過獨木橋。

  家長當下可以做的還有,了解孩子習(xi) 慣差異,從(cong) 提高學習(xi) 效率做起,保證睡眠充足,適當運動,課前就做好準備,上課精神飽滿,聽講專(zhuan) 心,思維跟上,敢於(yu) 發言,課後自覺複習(xi) 。

  教育起始於(yu) 家庭,家長應當把家長的本分做好,家長本分依然是創造溫暖的家庭,營造有利於(yu) 孩子自由表達、民主成長的家庭場域,以身作則地教育孩子,滋養(yang) 孩子成為(wei) 最好的自己,讓家庭教育與(yu) 學校教育協同起來,學會(hui) 科學育兒(er) 、有效教子。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