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開啟“八五”普法新征程

發布時間:2021-12-13 09:55:00來源: 西藏商報

  近日,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hui)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自治區司法廳關(guan) 於(yu) 在全區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第八個(ge) 五年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標誌著西藏自治區“八五”普法工作全麵拉開序幕。

  “七五”普法工作成效顯著 累計開展宣講活動13.86萬(wan) 場次

  “七五”普法工作開展以來,在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的有力指導下,自治區司法廳緊緊圍繞“七五”普法規劃要求,以提高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法治素養(yang) 為(wei) 目標,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製為(wei) 抓手,深入推進“法律七進”,開展法治西藏品牌建設,為(wei) 推動西藏和諧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為(wei) 不斷拓展宣傳(chuan) 教育覆蓋麵,創新普法方式,“七五”普法期間,西藏緊緊圍繞“學習(xi) 憲法、尊崇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指導全區各級各部門特別是邊境縣開展以“雙語普法到國門”“愛國固邊”法治電影大放送、法治家訪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憲法邊疆行”活動,以憲法宣傳(chuan) 周、憲法宣傳(chuan) 日為(wei) 載體(ti) ,積極開展憲法宣誓、憲法晨讀等形式新穎、參與(yu) 度高、互動性強的活動,組織憲法知識線上統一考試,全區累計270萬(wan) 人次參與(yu) ,參考率達95.4%,平均分85.6分,及格率99%。

  據統計,“七五”普法期間,西藏普法工作成效顯著,累計開展各類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活動13.86萬(wan) 場次,法治講座2.677萬(wan) 場次,發放各類宣傳(chuan) 資料1131.48萬(wan) 份,受教育群眾(zhong) 達1343.5萬(wan) 人次。

  加大精準普法力度 提升普法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

  “八五”普法期間(2021年至2025年),西藏普法工作將緊緊圍繞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以增強各族群眾(zhong) 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為(wei) 目標,以“法律七進”為(wei) 載體(ti) ,以督促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誰用工誰普法”普法責任製為(wei) 抓手,進一步加大精準普法力度,著力提升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普法內(nei) 容方麵,西藏將大力宣傳(chuan) 以憲法為(wei) 核心的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堅持把憲法的學習(xi) 宣傳(chuan) 擺在首要位置,使城鄉(xiang) 居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公民身份認同,形成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共同思想基礎。同時,持續學習(xi) 宣傳(chuan) 民法典,在全社會(hui) 弘揚平等、自願、公平、誠信法治理念,讓民法典走到群眾(zhong) 身邊、走進群眾(zhong) 心裏,不斷提升群眾(zhong) 法治素養(yang) ,努力為(wei) 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統籌傳(chuan) 統宣傳(chuan) 與(yu) 現代宣傳(chuan) 方式 構建立體(ti) 化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手段體(ti) 係

  “八五”普法期間,西藏要求各級黨(dang) 委、政府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城鄉(xiang) 規劃,推進實施。在法治實踐中持續提升公民法律素養(yang) ,繁榮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文藝,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空間利用時體(ti) 現法治元素,推動法治文化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行業(ye) 文化、企業(ye) 文化融合發展。

  在普法方式方麵,“八五”普法期間西藏堅持以黨(dang) 委、政府要求和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統籌傳(chuan) 統宣傳(chuan) 方式與(yu) 現代宣傳(chuan) 方式,構建全方位、立體(ti) 化的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手段體(ti) 係。把普法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全過程,引導當事人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依法辦事。加大以案釋法力度,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向公眾(zhong) 進行法律解讀。運用微信公眾(zhong) 號、微博、抖音、微視頻等新興(xing) 傳(chuan) 播方式,增強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時效性、鮮活性和易接受性,增強普法對象的參與(yu) 感、體(ti) 驗感和獲得感。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