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完善培訓體係,全麵提升職校校長綜合素質

發布時間:2022-02-15 15:32: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

  目前,我國職業(ye) 院校共有專(zhuan) 任教師142萬(wan) 人,他們(men) 是職業(ye) 教育的中堅力量,是教育鏈、產(chan) 業(ye) 鏈、人才鏈、創新鏈的“傳(chuan) 動鏈”,肩負著每年培養(yang) 900萬(wan) 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隨著我國職業(ye) 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體(ti) 係不斷完善,新時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優(you) 化教師隊伍結構、提升職教教師隊伍培養(yang) 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

  為(wei) 加強職業(ye) 教育校長教師隊伍建設的科學研究,本刊特開辟“加強職教校長教師隊伍建設係列談”專(zhuan) 欄,邀請教師教育領域專(zhuan) 家學者撰文,就深化職教教師管理改革、完善職業(ye) 教育教師資格認定製度和“雙師型”教師標準、健全職教教師培養(yang) 體(ti) 係、構建職教教師培訓格局等闡述觀點,希望能引發更多學者的思考和社會(hui) 的關(guan) 注,為(wei) 職業(ye) 教育校長教師隊伍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國職業(ye) 院校校長人數約有5萬(wan) 人,他們(men) 是國家職業(ye) 教育方針的重要貫徹者和執行者,是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領航人,擔負著引領學校和教師發展、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與(yu) 個(ge) 性發展的重任。麵對新時代,職業(ye) 院校校長怎麽(me) 想、怎麽(me) 看、怎麽(me) 幹,將直接影響職業(ye) 院校教育的質效和樣態。探索新時代職業(ye) 院校校長綜合素質提升的方法與(yu) 路徑,培養(yang) 培訓一批高素質、複合型的職業(ye) 院校校長,將有助於(yu) 職業(ye) 院校應對變革、機遇和挑戰,更好地引領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

  分層分類培訓有待完善

  2014年啟動“校長國培計劃”後,各地校長培訓體(ti) 係不斷完善,校長隊伍整體(ti) 素質進一步提升,但從(cong) 係統性、規範性和特色化來看,我國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

  一是培訓工作體(ti) 係不健全。

  目前我國承擔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任務的主要有兩(liang) 類基地。第一類是國家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目前有近百個(ge) 。第二類是教育部職業(ye) 與(yu) 成人教育司麵向職業(ye) 院校遴選認定的首批5個(ge) 校長培訓基地和24個(ge) 校長培訓培育基地。第一類基地承擔的多是本省及外省職業(ye) 院校骨幹教師的培訓任務,雖然也在國培與(yu) 省培任務中承擔了一部分校長培訓工作,但培訓質量有待提升,培訓特色有待彰顯。第二類基地由於(yu) 是職業(ye) 院校自身在進行自我培訓,雖然達成了一定培訓效果,但無法滿足國家對職業(ye) 院校名校長培育的需求。

  二是培訓示範機構不明確。

  縱觀整個(ge) 教育體(ti) 係,目前教育部在幼兒(er) 園和普通教育階段,均在部分師範類高校設置了相應的校長培訓中心,這些中心的建立極大地推動了校(園)長的區域互補、整體(ti) 聯動,通過骨幹校長高級研修班、優(you) 秀校長高級研究班、名校長領航班等高層次品牌培訓項目打造骨幹校長、名校長、教育家型校長,培養(yang) 了一大批優(you) 秀的中小學素質教育帶頭人。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類型教育與(yu) 普通教育並列,尚沒有一個(ge) 設立在師範院校的國家級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中心。《深化新時代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將修訂《中等職業(ye) 學校校長專(zhuan) 業(ye) 標準》,《教育部財政部關(guan) 於(yu) 實施職業(ye) 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中也明確了名校長的培育要求,這些戰略任務亟待一個(ge) 定位明確、功能齊全的校長培訓中心去領銜落實與(yu) 行動。同時,實現精準分析培訓需求,科學製定培訓方案,加強過程管理與(yu) 診斷改進,也亟待設立全國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中心,打造全國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示範性品牌項目。

  三是培訓項目體(ti) 係不完善。

  從(cong) 項目體(ti) 係來看,較為(wei) 完善的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體(ti) 係一般應設有任職資格培訓、提高或專(zhuan) 題培訓、高研培訓、名校長工作室等。受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職業(ye) 院校數量比例、地區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各地區開展校長培訓的項目不盡一致,培訓時長也不統一,培訓內(nei) 容缺乏連貫性,部分地區的培訓項目依靠本地區力量無法覆蓋所有層次,不能有效滿足職業(ye) 院校校長專(zhuan) 業(ye) 勝任能力遞進式高階發展的需求。

  四是培訓質量標準不統一。

  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缺乏質量評價(jia) 的統一標準,評價(jia) 各基地培訓質量多依靠參訓校長的主觀感受,評價(jia) 量表的設計較為(wei) 簡單。雖然有些地方出台了校長培訓工作評估方案,但是由於(yu) 評價(jia) 觀念的偏差、評估手段欠科學等原因,致使傳(chuan) 統的培訓質量評價(jia) 存在諸多問題。

  推動校長培訓的實施策略

  策略一:統籌引領,建立國家級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中心。

  建議根據我國職業(ye) 教育發展情況和技術師範高校辦學質量,設立3—4個(ge) 國家級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中心,分別位於(yu) 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充分發揮三大城市群的區位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促進職業(ye) 教育深度產(chan) 教融合和高質量內(nei) 涵發展,為(wei) 提高職業(ye) 院校校長綜合素質厚植發展土壤。設立國家級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中心一方麵可以統籌開展全國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的規劃製定、需求調研、數據統計、量化分析等工作,為(wei) 職業(ye) 院校校長任職資格標準製定、校長選拔任用製度修訂等提供政策谘詢和數據支撐;另一方麵作為(wei) 實體(ti) 性的培訓基地,可以著力打造校長培訓主渠道,全麵提高校長的改革創新意識、決(jue) 策領導能力、依法辦學和治校能力,為(wei) 國家職業(ye) 教育大發展培養(yang) 精通現代學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長,同時最大限度發揮和利用有效培訓資源,引領全國職業(ye) 院校校長示範性高端研修,打造培訓品牌與(yu) 特色,輻射帶動西部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ye) 院校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建設。

  策略二:係統優(you) 化,構建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項目體(ti) 係。

  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項目的設計與(yu) 實施,必須結合校長專(zhuan) 業(ye) 化、多元化的學習(xi) 需求,服務職業(ye) 院校管理發展與(yu) 評價(jia) 治理。首先,需要加強校長培訓的分層分類設計,設置校長任職資格培訓、骨幹校長培訓、卓越校長培訓、名校長工作室等係列化、層次化、遞進式的培訓體(ti) 係,以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校長培訓。其次,要堅持問題導向、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持續改進優(you) 化的培訓取向來設置校長培訓體(ti) 係和內(nei) 容,以研究教育、教學以及學校管理中的現實問題為(wei) 根本遵循,對接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校長提出的關(guan) 鍵命題,來切實解決(jue) 職業(ye) 院校發展中的痛點問題。

  策略三:動態迭代,構建適配校長能力結構的課程標準體(ti) 係。

  要針對校長角色適應期、崗位稱職期、專(zhuan) 業(ye) 成熟期和教育家型校長等四個(ge) 階段的校長能力結構要求,結合校長專(zhuan) 業(ye) 成長的發展軌跡和實際需求,落實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課程標準的研製工作,開發並完善課程資源,尤其要加強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三教”改革實施、“1+X”證書(shu) 製度等方麵的課程建設,構建完善的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分層分類課程體(ti) 係。要開展訓前診斷、訓中調整、訓後跟蹤,將情況融入培訓課程的目標製定、內(nei) 容設計和評價(jia) 反饋過程中,動態建構培訓課程,實現課程內(nei) 容的結構模塊化,及時迭代更新課程係統。

  策略四:提質增效,構建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質量評價(jia) 標準。

  對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工作必須有明確的質量標準。要從(cong) 職業(ye) 教育課程改革的規律出發,結合培訓實際情況,設計並形成科學、可行的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質量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製定具體(ti) 的評價(jia) 程序與(yu) 方法,開發測評工具和測評模型,保證實施方案與(yu) 指標體(ti) 係的科學性及評價(jia) 工作的有效性。可借助信息技術建立職業(ye) 院校校長培訓智能化監測平台,實現全麵覆蓋、綜合判斷、精準反饋校長培訓質量的運行機製。(作者單位係廣東(dong) 技術師範大學)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