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四川達州小夥博士畢業返鄉創業 養豬養魚種花椒接下父親“接力棒”

發布時間:2022-02-18 16: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2月中旬,初春的四川省達州市管村鎮仍有一絲(si) 寒意,該鎮連片栽種的青花椒樹已陸陸續續吐出了新芽。這片青花椒樹種植基地由“85後”農(nong) 學博士李洪權種植,先進的水肥灌溉係統、高壓電自動滅蟲……李洪權用他所掌握的農(nong) 業(ye) 技術代替了傳(chuan) 統的栽種方法。

  據了解,李洪權所在的達川區青花椒大麵積種植始於(yu) 2018年,全區現有青花椒種植麵積20餘(yu) 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1.5萬(wan) 噸。達州市達川區青花椒產(chan) 業(ye) 園區主要以管村鎮的陽嶺、千馬、獨鷹、蹇壩和罐子鎮的萬(wan) 家觀、金檀罐、和平、峰頂等村為(wei) 重點。

  2004年,李洪權考入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成為(wei) 該校設施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的第一批本科生,本科讀完李洪權留校繼續攻讀碩士,最後又取得了博士學位。2012年,成為(wei) 管村鎮龐家村第一個(ge) 博士生的李洪權進入湖北省農(nong) 科院工作,但不到兩(liang) 年就瞞著家人辭職,到深圳創業(ye) 。

  2017年,創業(ye) 成功的李洪權卻又做了一個(ge) 很大的選擇:返回農(nong) 村家鄉(xiang) 管村鎮重新創業(ye) 。“我回老家很大的一個(ge) 原因是因為(wei) 父親(qin) 身體(ti) 不好,父親(qin) 是個(ge) 盲人,生活行動不便需要有人照顧。讀書(shu) 的時候我常年也不在父親(qin) 身邊,回到老家以後慢慢可以彌補遺憾。”李洪權告訴記者。

  李洪權介紹說,返鄉(xiang) 之初隻流轉了300多畝(mu) 土地,當時隻想通過做點農(nong) 業(ye) 方麵的事情能夠順便照顧父親(qin) ,同時讓常年在農(nong) 村的親(qin) 戚朋友有事可做,後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出現了很多機會(hui) ,最終擴大規模、全心全意把父親(qin) 這個(ge) 農(nong) 業(ye) “老本行”幹下去。

  初回管村鎮時,李洪權拿出自己在深圳創業(ye) 賺取的幾百萬(wan) 元與(yu) 村民們(men) 一起成立了鼎泰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先後栽種了1200多畝(mu) 青花椒,隨著栽種規模的擴大,為(wei) 解決(jue) 有機肥來源問題,李洪權又建了一座年出欄規模5000頭的養(yang) 豬場和400畝(mu) 的魚塘。

  李洪權說,“我父親(qin) 有著幾十年的養(yang) 豬經驗,我隻是子承父業(ye) ,養(yang) 豬技術這一塊我依靠父親(qin) 。現在,養(yang) 豬場通過幹濕分離,幹糞和尿液分別發酵回到花椒樹基地進行灌溉,作為(wei) 有機肥料,土壤得到改良之後,花椒樹下麵又進行魚草種植,這樣便減少了養(yang) 魚過程中飼料的投放。同時,我還建立了一個(ge) 小型酒廠,酒廠的酒糟和魚草通過發酵去喂魚,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簡單的循環達到零排放。”

  李洪權從(cong) 深圳回老家創業(ye) 後,把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帶回了管村鎮,在當地先後流轉土地近2000畝(mu) ,帶動168戶周邊農(nong) 戶、735名農(nong) 民脫貧致富,其中包含已脫貧戶65戶。當地的村民每年都可以拿到一筆土地流轉費,平時還可以在花椒基地、養(yang) 豬場打工賺取工資。

  李洪權說,養(yang) 豬、養(yang) 魚、青花椒、酒廠這幾大板塊目前投資共計約1500萬(wan) 元,除了自己的幾百萬(wan) 元資金以外,還來源於(yu) 銀行貸款、社會(hui) 資金、村集體(ti) 經濟。未來希望這幾大板塊能良性循環發展,帶動更多的農(nong) 戶和年輕人參與(yu) 進來,讓更多老鄉(xiang) 看到農(nong) 村發展的希望。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