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北京:線上科普播下創新種子

發布時間:2022-04-25 11:2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men) 的工作、生活和學習(xi) 帶來很大影響,為(wei) 阻斷疫情蔓延,在疫情形勢嚴(yan) 峻時,一些中小學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模式,線上科普也加入其中。

  中小學生群體(ti) 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高,而線上科普活動涵蓋天文、地理、自然、生物等學科領域,所涉及內(nei) 容新奇,實踐方式體(ti) 驗感強,有助於(yu) 激發學生的科學興(xing) 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線上科普活動注重受眾(zhong) 的沉浸式感受,在互動體(ti) 驗中傳(chuan) 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理念,具有較好的傳(chuan) 播效果。

  線上科普紛至遝來

  疫情防控期間線下科普活動遭遇諸多限製,為(wei) 此,北京的科普場館開展了一係列線上科普活動,其中,雲(yun) 遊科技館、雲(yun) 講堂、直播課程等一經推出,便受到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設有“虛擬現實”欄目,在下拉菜單中點擊“漫遊科技館”,便可暢遊全國各地科技館,多種主題的科普展覽盡收眼底。中國科技館通過釘釘應用軟件,將科學實驗“小鬼科學家”移到線上,以直播課程的形式呈現,科學輔導員變身科普主播,帶領學生和家長一起做科學實驗。北京市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建成網絡直播室,通過“麋鹿苑自然大講堂”“一起向自然”等開展直播活動,覆蓋公眾(zhong) 559萬(wan) 人次。北京天文館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ti) 平台,全新推出“天文小主播”“天文小姐姐”等主題係列活動,結合立春、中秋等特殊節日和流星雨、月食等天象,開展科普直播活動32場。

  多場景、多形態的科普活動大力拓展了線上教育的形式和內(nei) 容,受眾(zhong) 人數激增。

  小學校園積極引入

  一些學校在有效利用線上科普資源方麵作出了積極嚐試——通過科普資源“引進來”,讓科學的種子在校園裏生根發芽。

  今年1月,北京市順義(yi) 區科委聯合東(dong) 風小學開展“雲(yun) 上科普進校園”活動,以線上科技課程視頻教學形式展現,包括科學知識講座、動手製作小發明和學習(xi) 《科學知識》讀本,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和科學潛能,有效地促進了科技教育與(yu) 科普活動的有效銜接。今年3月,北京市昌平區氣象局攜手昌盛園小學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為(wei) 學校師生作了《北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那點事兒(er) 》的氣象科普講座,講座以“線下+線上直播”的形式呈現,內(nei) 容包括氣象日的由來、5年來世界氣象日的不同主題以及北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類別和途徑,內(nei) 容豐(feng) 富精彩,使學生獲得了關(guan) 於(yu) 氣象防災救災的豐(feng) 富知識。

  多方協同發力

  隨著全媒體(ti) 的不斷發展,各種媒介平台使線上科普活動擁有更多、更新的演繹方式,學生既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電腦等了解科學知識,也可以利用自媒體(ti) 平台充當科普活動的參與(yu) 者和發起者。政府、科協、科研院所等可以借助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契機,聯合搭建線上科普傳(chuan) 播矩陣,鼓勵中小學生學習(xi) 科學、崇尚科學,從(cong) 而踐行科學、投身科學,為(wei) 國家培養(yang) 科技棟梁提供支撐。

  在此過程中,中小學校要充分挖掘、深度整合科普資源,通過創建“家校科學群”線上科普活動家長會(hui) 等形式,及時向學生和家長傳(chuan) 達線上科普活動動態,引起家長和學生的關(guan) 注。老師則可以通過班級群及時分享科學小知識,轉發科普資源鏈接、組織線上科普活動打卡等,把線上科普活動當做“第二課堂”,讓孩子們(men) 在玩樂(le) 中感受科學的魅力,領悟科學家精神,實現以“提升科學素養(yang) ”為(wei) 目的的家校共建。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