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家訪:數百裏山路崎嶇
過去3年間,廣東(dong) 技術師範大學(下稱廣師大)文學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朱敏先後3次帶隊到林芝的雪域高原中進行“職教援藏”。手裏拿著的厚厚一個(ge) 本子,記錄了她3年間在西藏林芝每一次家訪的見聞和思考,也記錄著班上47名學生的學習(xi) 生活情況。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每次家訪都要驅車至少200多公裏,最遠的一次家訪她甚至走了700多公裏。通過在高原大山深處、甚至是懸崖邊上的一次次家訪,朱敏找到了激發孩子成才的“鑰匙”。“我真的希望我們(men) 藏醫班的學生將來能通過學醫,造福家鄉(xiang) 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
大雪中的家訪:
車子“貼”著懸崖晃 10個(ge) 小時才到達
2019年8月,13名師生在朱敏帶領下開啟了支援林芝的進程。他們(men) 承擔起林芝職業(ye) 技術學校旅遊、文化藝術、汽修、學前等四個(ge) 係部的八門不同課程、每周合計近110個(ge) 課時的教學任務。
3年前的進藏路,朱敏還曆曆在目:第一次來到高原地區的她感到天旋地轉,雙腿像踩在棉花上一樣無力,腦袋感覺像要裂開一樣。“呼吸很費勁,稍微走快一點都會(hui) 喘氣。”
在援藏教師中,朱敏是唯一一個(ge) 帶隊三次且堅持“跑完全場”的。3年來,朱敏先後帶領廣師大第三、第四、第七批支教隊駐紮林芝職校,同時她也是2019屆藏醫班學生的語文老師。
林芝市海拔從(cong) 2700米到4500米不等,職校的孩子很多都來自農(nong) 牧民家庭,多數家住距學校200多公裏的深山中,遠的離學校有400多公裏,有些村莊更是在懸崖邊上,因此學生們(men) 都要住校。作為(wei) 藏醫班的語文教師,朱敏的擔子很重,因為(wei) 提升學生學習(xi) 效率的關(guan) 鍵在於(yu) 提高漢語教學質量。
家訪是支教老師的重要工作。“行走在人跡罕至的大山中,說實話還真有些害怕。尤其是我們(men) 的車子有時就從(cong) 懸崖邊經過,山路隻有不到兩(liang) 米寬,險象環生。”朱敏說。
2019年12月10日,學期結束時,2019級藏醫班的學生旦巴達傑在小紙條上認真寫(xie) 下了家庭地址,朱敏剛到林芝的第一站家訪就是去他家。
林芝市波密縣古鄉(xiang) 雪瓦卡村有39戶人家,200多口人。2019年12月12日,大雪紛飛,汽車走在溝壑縱橫的山路上,不時會(hui) 有揚起的石子打在車窗上,那感覺就像坐“搖搖車”,就算是吃暈車藥也不管用。突然車子一個(ge) 踉蹌,險些擦上旁邊的岩石,而不到半米外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和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原本有些暈車的朱敏也在那一刻瞬間清醒。“不行,路太滑了,必須裝上防滑鏈。”司機邊說邊拿出鐵鏈裝在車輪下。“朱老師,你們(men) 可真拚啊。”隨行的一位師傅說。
10個(ge) 小時的山路奔波後,朱敏終於(yu) 到達旦巴達傑家。旦巴達傑的父母剛好上山伐木去了,因為(wei) 每年從(cong) 12月到次年4月可能一直是大雪封山,所以要儲(chu) 存越冬燃料。
朱敏和旦巴達傑以及他的姑姑拉起家常。旦巴達傑有一個(ge) 在波密上初中的弟弟,一個(ge) 上幼兒(er) 園的小妹妹。靠著國家政策和援藏工作隊的幫助,旦巴達傑家以農(nong) 牧為(wei) 主,同時經營著兩(liang) 台林芝到波密的專(zhuan) 線運營車,一家五口的生活紅紅火火。
在班上,旦巴達傑比其他同學大兩(liang) 歲,學習(xi) 成績中等偏下。朱敏詢問後才知他因為(wei) 生病做手術,小學、初中階段休學過兩(liang) 年,基礎差,上課有時聽不懂又不敢向老師提問。“以後上課沒聽懂的下課後一定要馬上問老師,老師幫你補。”朱敏告訴他。“好嘞,老師。”這個(ge) 木訥的孩子笑了。
隨後在山裏,朱敏遇到開著拖拉機來回運送木柴的旦巴達傑父母。旦巴達傑的媽媽抓住朱敏的手,哭著對她說:“老師,求你幫忙督促一下旦巴,他的學習(xi) 我們(men) 實在幫不上忙。我們(men) 家還沒出過大學生。”
自從(cong) 那次家訪後,朱敏對旦巴達傑尤其關(guan) 注,還請了另外兩(liang) 位支教學員專(zhuan) 門為(wei) 他補課。一個(ge) 學期過去,旦巴達傑的成績升到了班裏的中遊。
靠學生手繪地圖家訪:
助學生與(yu) 家長溝通 為(wei) 困難學生籌錢
2020年7月25日起,林芝職校開始了為(wei) 期三周的暑假,朱敏和廣師大第四批支教隊決(jue) 定選擇留守林芝,開展暑期家訪。
2020年7月28日,出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沿雅魯藏布江西行240公裏左右,約五小時車程抵達朗縣縣城,而從(cong) 縣城到下麵村裏還要走400多公裏山路。這也是朱敏曆次家訪中行程最遠的一次,她一連走訪了兩(liang) 個(ge) 學生家,總路程超過700公裏。
除了山路崎嶇難行,家訪時找地址也讓朱敏頭疼,因為(wei) 學生們(men) 提供的鄉(xiang) 村名字導航常常搜不到。“我經常迷路。有時南轅北轍奔出十幾公裏後又不得不原路折返。” 學生們(men) 心疼朱敏,各自用筆畫了一幅自己村裏的地圖給朱敏,盡管他們(men) 畫的地圖很粗糙,但卻能幫朱敏初步判斷路的方向。“尤其在手機沒有信號的地方,這些手繪圖就發揮作用了。”
那次家訪的第一站是朗縣日布村精準扶貧戶紮西旦巴的家,紮西旦巴的眼裏總有些憂傷(shang) ,朱敏很擔心他會(hui) 輟學。朱敏到訪時,紮西旦巴一家都在田間收小麥,他們(men) 身上粘著泥土和麥稈子。紮西旦巴的爸爸羅布次仁告訴朱敏,他在前些年遭遇了車禍,行動不便,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在上學,剛上中專(zhuan) 的紮西丹巴是一家人的希望。
朱敏委婉表達了自己對紮西旦巴學業(ye) 的擔心。他回應道:“老師,我想回家是為(wei) 了幫爸爸媽媽快點收好麥子。”說著,他露出了笑容。這是朱敏這個(ge) 學期以來頭一回看到他臉上有笑容。朱敏那時才放下心來:這個(ge) 孩子應該不會(hui) 輟學。
隨後的兩(liang) 年間,朱敏格外關(guan) 注紮西旦巴。這個(ge) 內(nei) 向的男孩從(cong) 職校畢業(ye) 後考上了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旅遊與(yu) 文化管理專(zhuan) 業(ye) 。他告訴朱敏,將來還要繼續讀大學。
在朱敏看來,教育不隻是老師的事,還需要跟家長充分溝通,讓孩子感受到愛,健康地成長,這就是家訪的意義(yi) 。通過家訪,朱敏明顯感覺到學生與(yu) 她之間的感情更深了,學習(xi) 興(xing) 趣也更濃了。如果遇到學生家境困難,朱敏會(hui) 想辦法籌些錢給學生。她還為(wei) 學生們(men) 建立了家庭微信群,方便學生和家長溝通,不定時讓學生和家長視頻聊天,讓家長隨時了解學生在校的狀況,也緩解學生對父母的思念。
家訪的路雖然艱險,但卻收獲滿滿。很多孩子在3年間和朱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後來都喊她“媽媽”。“有孩子叫我媽媽還是感覺挺親(qin) 切的,我就像是班上47個(ge) 孩子的媽媽。”讓她欣慰的是,這47個(ge) 孩子大部分都有望考上大專(zhuan) 。
認下兩(liang) 個(ge) “女兒(er) ”:
資助她們(men) 學習(xi) 生活 約定將來考大學造福家鄉(xiang)
而讓朱敏最割舍不下的,還有兩(liang) 位特殊的藏族“女兒(er) ”。
一位是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xiang) 吉定村的拉姆。初二時,拉姆的父親(qin) 心梗去世,讀完初三後她便輟學了,是村幹部和朱敏把她帶回了校園,職校秋季開學後第二個(ge) 月,拉姆插班進了19藏醫班。三年間,朱敏不止一次去拉姆家家訪,她至今還記得2020年第一次去她家家訪的情形:孩子手上到處是創口,頭發上沾滿了草屑,朱敏心疼的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以後有什麽(me) 困難都跟老師說。”朱敏抱著拉姆說。而拉姆動情地叫了朱敏一聲“媽媽”。
3年間,朱敏每個(ge) 月給拉姆資助200元,讓她買(mai) 些需要的東(dong) 西。“我沒想到,拉姆還是種地、劈柴、放牛、擠牛奶的一把好手”,朱敏告訴記者。
父親(qin) 因病早逝,這讓拉姆萌發了學醫救治更多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想法。“我要學醫,將來回到家鄉(xiang) 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治病。”
朱敏幫拉姆規劃她的人生方向:先考大專(zhuan) ,然後升讀醫學專(zhuan) 業(ye) 的本科,畢業(ye) 後成為(wei) 一名醫生。
“比如考上西藏大學就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朱敏告訴拉姆。“好的,老師,那我就把西藏大學作為(wei) 目標吧。”於(yu) 是,朱敏和拉姆有了這個(ge) 約定。
朱敏的另一個(ge) 藏族“女兒(er) ”是朗縣紮西林村的央宗。
央宗的爸爸已病故4年,她和媽媽、妹妹相依為(wei) 命。央宗是班上的數學課代表,成績排在前列。2020年7月朱敏去她家家訪時,央宗正冒雨幫著媽媽在村裏的林地裏收割牧草。當時16歲的她已然成為(wei) 家裏的頂梁柱,除了幹農(nong) 活,有時還去鎮上的餐館打工。央宗也是朱敏的結對幫扶對象之一,每個(ge) 月朱敏也會(hui) 資助她200元。而平日裏,央宗也習(xi) 慣稱呼朱敏為(wei) “媽媽”。
朱敏告訴記者,今年中職考試央宗考得不錯,她正等待屬於(yu) 自己的大專(zhuan) 院校,而朱敏也鼓勵她將來繼續讀大學。
朱敏還積極聯係當地援藏幹部,幫助央宗家售賣蟲草、鬆茸等特產(chan) ;川藏鐵路工程在林芝境內(nei) 有很多工程,雇傭(yong) 的勞動力大多都是當地居民,央宗的媽媽也在其中,有了一份收入。
朱敏表示,她和這兩(liang) 個(ge) “女兒(er) ”的約定還在繼續。如果這兩(liang) 個(ge) 孩子將來能考上大學,她也會(hui) 繼續資助他們(men) 完成大學學業(ye) 。
訪遍全班47個(ge) 學生
“要為(wei) 孩子們(men) 照亮前行的路”
朱敏每次翻山越嶺到達一個(ge) 學生家家訪後,家長總要請她留下吃飯,但她每次都會(hui) 拒絕,因為(wei) 她身上總是帶著饅頭或麵包。
“我每一次到學生家時,很多家長都很驚訝,沒想到老師竟然跑了幾百公裏山路。”朱敏有一個(ge) 大筆記本,每次家訪的情況都會(hui) 記錄下來,並寫(xie) 下自己的分析和感言。3年下來,已經記錄了厚厚的一大本。
朱敏在家訪中發現,當地不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還不夠重視,“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隻要能掌握漢語基礎就行了,對學業(ye) 不抱太高期望。特別是一些單親(qin) 家庭或留守兒(er) 童家庭的孩子,他們(men) 更容易被忽視。”
3年來,就是在這樣崎嶇的大山中,朱敏把班上47個(ge) 學生都家訪了一遍,有的更是家訪了多次。
為(wei) 什麽(me) 選擇到西藏支教?朱敏常被問起這個(ge) 問題,每當這時她都會(hui) 笑著說:“在廣州,可能並不缺我這樣一個(ge) 大學老師。但在林芝,我是47個(ge) 孩子的‘媽’。”在林芝,朱敏深切體(ti) 會(hui) 到自己被孩子們(men) 所需要,她成了孩子們(men) 青春的一部分。
“到林芝支教3年,白頭發多了,心室肥大了,但心胸開闊了。”朱敏打趣說。在她看來,教育援藏是改變孩子一生命運的大事,而通過家訪,和孩子全家深入聊天、談心,有利於(yu) 找到每一個(ge) 孩子成長、成才的“鑰匙”,也有望為(wei) 當地多培養(yang) 一些大學生。“往小了說,有了支教老師的付出,每年至少也可以避免很多學生中途輟學。”
朱敏表示,讀書(shu) 是很多藏族孩子的希望,自己和同事們(men) 重任在肩。“我們(men) 是孩子們(men) 的‘引路人’,要為(wei) 他們(men) 點亮一盞燈,照亮前行的路。”朱敏在日記中這樣寫(xie) 道。她的青春不僅(jin) 綻放在了雪域高原上,更綻放在這群孩子們(men) 的心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跨越三千公裏搭青年“連心橋” 滬藏高校結對互助共成長
高原上的思政微課、勵誌主題演講、願望筆記本清單......跨越3500多公裏,從東海之濱來到雪域之上的西藏林芝,上海交通大學“知行”社會實踐團結合西藏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詳細] -
數字服務惠及西藏群眾生活
7月28日至30日,一場數字經濟主題的峰會在拉薩召開,記者在峰會現場采訪時發現,隨著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場景在西藏落地應用,數字服務讓西藏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 [詳細] -
拉薩市琴棋書畫藝術中心舉行文藝匯演活動
“滿天都是小星星,閃閃放光明。”7月29日晚,在拉薩市琴棋書畫藝術中心組織的“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文藝匯演活動中,小朋友們和老師身穿精美的演出服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