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北京林業大學“牧野尋源”暑期活動走進青海玉樹

發布時間:2022-09-13 09:04:00來源: 中國農網

  在祖國西北部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xiang) 有這樣一個(ge) 村莊——團結村。這個(ge) 坐落於(yu) 四大神山之一尕朵覺悟神山腳下的村莊,有傳(chuan) 承千年的手工藏糖、監測雪豹的牧民隊伍、牧民的生態教育基地、三江源頭的生態體(ti) 驗……為(wei) 了探索社區發展與(yu) 生態保護的故事,北林學子踏上了征程。

圖片1.png

  7月20日,由北京林業(ye) 大學科學探險與(yu) 野外生存協會(hui) (簡稱“山諾會(hui) ”)指導老師趙鵬飛老師帶領“牧野尋源”暑期實踐團隊,延續北林山諾會(hui) “風行西裏”暑期隊連續四年的實踐探索精神,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xiang) 團結村與(yu) 北京富群社會(hui) 服務中心的支持下開展三江源社區可持續發展現狀調研。

  北林山諾會(hui) “牧野尋源”暑期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考察與(yu) 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團結村生態保護與(yu) 人民發展現狀以及可持續項目運營情況,基於(yu) 調研結果,進行係列設計與(yu) 新媒體(ti) 作品創作,宣傳(chuan) 當地可持續發展理念與(yu) 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成果,並提出改善建議與(yu) 方案。

  本次實踐圍繞“藏糖小組運營”“生態體(ti) 驗”“野生動物資源”“社區發展”等多個(ge) 調研內(nei) 容,開展一係列探索可持續發展實踐活動,真正在三江之源書(shu) 寫(xie) 綠色中國的青春畫卷。

圖片2.png

  傳(chuan) 承千年手工藏糖,創新包裝銷售模式

  藏糖是玉樹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由藏地犛牛奶提取酥油和曲拉(奶酪)後的曲拉水、沙棘等野果、紅糖等製成。這種傳(chuan) 承4000餘(yu) 年的傳(chuan) 統手作食品蘊含著牧民對這片土地、對兒(er) 時傳(chuan) 統遊牧生活、對養(yang) 育牧民的犛牛的深厚情感。在當地婦女主任的帶領下,北京富群社會(hui) 服務中心的支持下,團結村的婦女們(men) 成立了“藏糖小組”,團結在一起進行著以藏糖為(wei) 主的生態產(chan) 品的製作與(yu) 銷售。

圖片3.png

  實踐團隊來到其中一位藏糖小組成員的家中,同這些勤勞的婦女們(men) 深入了解了她們(men) 小組發展曆史、現狀以及將來的願景,“藏糖媽媽”們(men) 給大家分享了她們(men) 最初組建藏糖小組的故事,負責線下銷售的卓瑪才吉還為(wei) 隊員們(men) 演示了她在鄉(xiang) 鎮商店進行推銷的場景。她們(men) 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會(hui) 不時地用藏語交流著,不約而同展露出幸福的笑容。

圖片4.png

  了解了婦女們(men) 在藏糖製作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和她們(men) 對藏糖賦予的情感,實踐隊員們(men) 針對藏糖產(chan) 品現狀設計出了全新的產(chan) 品包裝,提出了產(chan) 品營銷建議,撰寫(xie) 藏糖故事,幫助當地的藏糖文化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承,為(wei) 藏糖產(chan) 品創造更多的收入渠道。

圖片5.png

  探索大美三江源,了解多元創收生計

  當地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但牧民生計單一,發展的脆弱性較強,如何幫助當地尋找多元化的生計,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當地的迫切需求。自2018年開始,北京富群社會(hui) 服務中心持續五年助力當地開發生態體(ti) 驗項目,吸引外地遊客來到團結村體(ti) 驗聖山文化、走進高山峽穀。

圖片6.png

  實踐團隊在團結村司機小組的帶領下,實地考察尕朵覺悟神山與(yu) 通天河生態體(ti) 驗路線。司機大哥熱情地為(wei) 隊員講述著那些極具吸引力的故事——山上的古寺廟遺址、頭頂飛過的禿鷲和河流兩(liang) 岸的冬夏季牧場,帶領隊員在沿途中進行藏族傳(chuan) 統的活動體(ti) 驗:進行煨桑儀(yi) 式、感受抓福洞、河邊投石問吉凶……實踐團隊在兩(liang) 條生態體(ti) 驗路線中,通過與(yu) 司機的交流與(yu) 在體(ti) 驗途中親(qin) 身的經曆與(yu) 感受,以遊客視角發掘路線可優(you) 化之處,對體(ti) 驗路線中的導覽詞、體(ti) 驗點、遊覽配套設施等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並在富群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修改、完善導覽手冊(ce) ,幫助生態體(ti) 驗項目進行優(you) 化。同時,隊員通過設計、發放係列文創,助力生態體(ti) 驗項目宣傳(chuan) 推廣。

圖片7.png

  探訪雪豹監測隊,了解高原野生動物監測工作

  在實踐期間,實踐隊員在機緣巧合下熟識了雪豹監測隊隊長格來江措的女兒(er) 求永卓瑪。在她的熱情邀請下,隊員來到她的家中。在與(yu) 她的聊天中了解到他父親(qin) 在雪豹監測隊伍工作的日常。早出晚歸、攀登野山、與(yu) 雪豹的超近距離接觸、為(wei) 蹲守野生動物出現黑夜中漫長的等待……求永卓瑪坦言自己和媽媽在爸爸每次出去監測雪豹時都會(hui) 很擔心,甚至會(hui) 徹夜不眠等待爸爸回家。但她們(men) 都願意支持格來江措的工作,問及原因,求永卓瑪說,“因為(wei) 我們(men) 是他的家人,知道他對於(yu) 這份工作的熱愛,所以我們(men) 願意在背後支持他。”這次暢談讓隊員意識到高原環保人工作條件、工作環境的辛苦之處,同時也從(cong) 第三視角了解到了這些工作者背後家人的不易與(yu) 支持。

圖片8.png

  采訪書(shu) 記護林員,了解團結村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的現狀與(yu) 需求

  到達團結村的第二天,隊員們(men) 便采訪到了團結村的巴巴書(shu) 記與(yu) 護林員隊長尕鬆紮西。在與(yu) 巴巴書(shu) 記的交流中,巴巴書(shu) 記的坦言讓隊員們(men) 直觀地了解到了村莊的收入情況、收入來源、未來規劃以及目前在發展道路中遇到的問題。這使得實踐隊伍在後續的宣傳(chuan) 、推廣工作上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標與(yu) 方向,能夠針對性地對當地生態體(ti) 驗項目宣傳(chuan) 力度不夠大,特色產(chan) 品難以向外部傳(chuan) 播等具體(ti) 問題提供解決(jue) 方案。

圖片9.png

  而在與(yu) 護林員隊長尕鬆紮西的交談中,他為(wei) 隊員們(men) 生動地描繪出了當地生態保護人工作的畫麵:日常爬山、騎摩托巡山、偶遇棕熊……尕鬆紮西的介紹讓大家對護林員的鮮為(wei) 人知的工作內(nei) 容有了非常具體(ti) 的畫麵,同時也對護林員這個(ge) 職業(ye) 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

圖片10.png

  恰逢鄉(xiang) 慶氛圍濃,體(ti) 驗藏族獨特民族風情

  實踐團隊在團結村實踐的日子,恰逢巴幹鄉(xiang) 的鄉(xiang) 慶。隊員們(men) 與(yu) 前來參與(yu) 鄉(xiang) 慶的藏族同胞們(men) 一同住在鄉(xiang) 慶場地的帳篷中,沉浸在濃厚的歡慶節日的氛圍中。青稞酒、鄉(xiang) 慶集市、賽馬會(hui) 、運動會(hui) 、篝火晚會(hui) ……在這些活動中,隊員們(men) 結識了一位又一位熱情歡迎大家、願意幫助大家的藏族同胞,每日都能夠體(ti) 會(hui) 到他們(men) 對客人的熱情與(yu) 對自己家鄉(xiang) 與(yu) 民族的濃厚情感。

圖片11.png

  為(wei) 期一周的實踐已經結束,但是“牧野尋源”的實踐腳步不會(hui) 停止。實踐團隊成員在此期間深入村莊實踐,不僅(jin) 收獲了一段畢生難忘的青春回憶,同時也拓寬了人生的視野、鍛煉了交流能力、堅定了建設美麗(li) 中國的決(jue) 心。團隊成員經過此次實踐,學習(xi) 到了如何用自己知識與(yu) 能力應用到生活中、社會(hui) 中去,培養(yang) 了對祖國鄉(xiang) 土的深厚情感,將繼續完善實踐內(nei) 容,將精彩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