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陝西援藏考古:在“世界屋脊”找尋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跡”

發布時間:2022-09-13 10:3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我們(men) 用考古實證了自古以來青藏高原都並非隔絕於(yu) 世的‘孤島’,多民族在這裏交往交流交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席琳說,三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陝西援藏考古工作者為(wei) 西藏考古積累了大量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

  1984年,陝西派遣援藏考古工作隊參加西藏自治區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此後,陝西支援西藏文物考古的工作一直沒有間斷,足跡遍及整個(ge) 西藏高原,對多個(ge) 重要文物遺址和文化線路開展了考古調查、發掘與(yu) 研究工作,如拉薩市溫江多遺址考古發掘,山南地區吉堆墓地與(yu) 吐蕃摩崖石刻考古調查,昌都地區吐蕃摩崖造像考古調查與(yu) 研究,阿裏地區古格故城考古調查、托林寺考古發掘、南亞(ya) 廊道孔雀河流域與(yu) 環神山聖湖古廊道考古調查等。

  2022年是陝西援藏考古的第39個(ge) 年頭,先後有40餘(yu) 名考古專(zhuan) 業(ye) 研究人員、技工、學生等赴藏工作,開展各類調查、發掘與(yu) 研究項目近30項,出版考古報告及專(zhuan) 著7部,發表各類簡報及論文40餘(yu) 篇。這些成果填補了西藏考古部分區域的空白,為(wei) 建立西藏尤其是阿裏地區古代文明的時空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據,進一步確立了西藏在古代高原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在西藏阿裏劄達縣度日堅岩畫考古調查,困到一定能程度總能睡得著。 受訪者提供
在西藏阿裏劄達縣度日堅岩畫考古調查,困到一定能程度總能睡得著。 受訪者提供

  “2008年讀博期間,在西藏考古專(zhuan) 家、導師張建林老師的安排下,我跟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袁明、顏澤餘(yu) 進藏參加西藏自治區第二次文物普查(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接觸真實的西藏考古工作,足跡遍及七個(ge) 地市,感受到了高原自然環境與(yu) 考古遺存的特殊性,也切身體(ti) 會(hui) 到了藏族同胞的淳樸、熱情,時至今日仍記憶猶新。”席琳告訴記者,從(cong) 那以後,她便與(yu) 西藏考古“難舍難分”。

  陝西援藏考古始終秉持區域係統調查、“三位一體(ti) ”綜合研究等一係列新的工作和研究思路、方法,這極大助力了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科學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西藏考古最終還是要以西藏本土力量為(wei) 主,援藏考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wei) 西藏考古提供人員、技術、方法和思路的支持。”席琳認為(wei) ,在具體(ti) 的項目中,必須加強與(yu) 西藏本地考古機構及同仁在技術、理念方麵的交流與(yu) 探討。

在西藏阿裏劄達縣象泉河流域考古調查。 受訪者提供
在西藏阿裏劄達縣象泉河流域考古調查。 受訪者提供

  席琳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西藏本土考古力量的加強、方法的完善、理念的進步,援藏考古工作也逐漸由援助轉變為(wei) 合作性質,這是一個(ge) 非常好的變化,一方麵表明國家對考古工作的重視,另一方麵也反映出過去各省份和科研機構、高校援藏考古工作的顯著成效。

  “在西藏做考古發掘和調研走訪時,能明顯感覺到近年來,隨著公眾(zhong) 考古的普及,西藏當地民眾(zhong) 對本地曆史有了更多了解。”席琳說,這不僅(jin) 增強了他們(men) 的曆史自豪感,也讓他們(men) 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認同。

  “考古人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隻要身體(ti) 條件允許,西藏考古工作也有需要,我會(hui) 一直幹下去。”席琳說,三十多年來,不少當年“風華正茂”的陝西援藏考古人已過花甲,也不斷有“90後”甚至“00後”的“新鮮血液”加入,這其中唯一不變的是大家對援藏考古的熱忱和對考古工作責任與(yu) 使命的堅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夯實立教之本 匯聚興教之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特別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一係列新要求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詳細]
  • 陝西: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減稅降費

    《陝西省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若幹措施》日前發布,陝西在提能力、拓平台、優環境、強保障等4個方麵創新舉措,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大力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工程。 [詳細]
  • 中學校長個人出資設立獎學金 每生每年5000元

    近日,陝西師範大學楊淩實驗中學的3位學生家長懷著感恩之心,將致謝錦旗和感謝信送到了學校。他們的孩子,是該校2020—2021學年度“校長獎學金”的獲得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