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海傳統村落:新、舊轉換,描繪發展新願景
傳(chuan) 統村落建成藏家樂(le) 風情穀,修舊如舊,守住一方鄉(xiang) 愁;改造農(nong) 家小院,讓農(nong) 村和城市沒有多大區別……在青海省曆史文化名城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傳(chuan) 統村落新、舊轉換,描繪鄉(xiang) 村發展新願景。
舊景致:修舊如舊,守住一方鄉(xiang) 愁
青山綠水懷抱,古色古香的藏式特色鄉(xiang) 村裏,麥香滿地。可是誰能想到就是這麽(me) 一個(ge) 生態資源豐(feng) 富、人文資源獨特的鄉(xiang) 村,多年前還是一個(ge) 深度貧困地區。
“以前我剛來這裏的時候,河渠裏麵全是垃圾,村裏道路通行不便,路上坑窪泥濘,整個(ge) 就是髒亂(luan) 差,全村人均收入排在全縣最尾。整個(ge) 村子裏看不到一點致富的希望。”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紮毛鄉(xiang) 立倉(cang) 村第一書(shu) 記萬(wan) 瑪仁青回憶說。
紮毛鄉(xiang) 的“春天”是從(cong) 2014年“美麗(li) 鄉(xiang) 村”項目建設開始到來的,隨著傳(chuan) 統村落、特色藏寨、美麗(li) 鄉(xiang) 村、原生態藏鄉(xiang) 、鄉(xiang) 村建設等項目建設接踵落地見效,暢通了公交線路,建成了藏家樂(le) 風情穀一體(ti) 化村落等。
為(wei) 了鄉(xiang) 村旅遊更加有“記憶點”,紮毛鄉(xiang) 在鄉(xiang) 村旅遊發展上串珠成鏈,將7棟高規格集自助、餐飲、住宿的木屋,以及環山徒步、騎行棧道、標誌性景觀大門、環湖觀景、集裝箱酒店有機結合,打造成特色文旅產(chan) 品。紮毛鄉(xiang) 鄉(xiang) 村建設示範村實施項目達18項,建成了“修舊如舊”帶有濃鬱民族特色和現代文明相結合的多功能型鄉(xiang) 村,使紮毛鄉(xiang) 鄉(xiang) 村旅遊體(ti) 係基礎逐漸完善,紮毛鄉(xiang) 完成一次次“蝶變”。
守住一方鄉(xiang) 愁,不僅(jin) 體(ti) 現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文化內(nei) 涵,還是文旅旅遊發展的特色所在。
為(wei) 了彰顯紮毛鄉(xiang) 全域旅遊特色,紮毛鄉(xiang) 重點打造旅遊景點“藏家樂(le) ”體(ti) 驗,通過舉(ju) 辦賽馬會(hui) 、藏戲、則柔、拉卜則祭等節慶活動以及開展紮毛藏鄉(xiang) 遊、攝影協會(hui) 遊紮毛、生態徒步等營銷活動,大力發展藏家民俗體(ti) 驗和民宿接待服務產(chan) 業(ye) ,讓遊客看到當初的風景、回歸原始的情懷、還原最初的味道。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紮毛鄉(xiang) 美景的,看完就按捺不住帶著家人來看看。果然這裏風景美不勝收,村裏幹淨整潔,古樸雅致。”來自同仁市的吳先生為(wei) 紮毛鄉(xiang) 的良好環境點讚。
從(cong) “村莊”變成了景區,從(cong) “村民”變成了股東(dong) ,幸福生活、共同富裕靠勤勞智慧來創造。“以前我們(men) 都要出去打工掙錢,留下家裏的老人孩子,一去就是幾個(ge) 月,現在不一樣了,不用去城裏打工,而是城市裏的人來我們(men) 這裏,還能掙錢。”村民多傑紮西高興(xing) 地告訴記者。
“今後,我們(men) 要以實現‘專(zhuan) 高優(you) ’的特色服務品牌為(wei) 目標,成立紮毛鄉(xiang) 眾(zhong) 創平台公司,加快製定以培養(yang) 農(nong) 牧業(ye) 職業(ye) 經營管理人、新型職業(ye) 農(nong) 牧民、農(nong) 牧業(ye) 科技人才、農(nong) 村電商帶頭人、返鄉(xiang) 創業(ye) 人才、文旅品牌商、非遺傳(chuan) 承人、本土匠人等為(wei) 主要對象的《紮毛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農(nong) 民、新牧民培養(yang) 計劃》和《紮毛鄉(xiang) 農(nong) 旅人、文旅人培養(yang) 計劃》,逐步實現讓民眾(zhong) 在鄉(xiang) 村旅遊中有事可做、有錢可賺。”紮毛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王俊安表示。
新景象:農(nong) 村和城裏沒多大區別
時已深秋,走進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鎮措玉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藏式風情的農(nong) 家小院,雕梁畫棟的院門、煥然一新的太陽能暖廊……儼(yan) 然一幅美麗(li) 鄉(xiang) 村新畫卷。
“這幾年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道路硬化了,屋頂鋪了防水層,廁所安裝了抽水式馬桶……人住得舒服溫暖。”在村頭汙水排水渠建設現場,村民夏吾加布正和施工隊員們(men) 嘮著嗑。
“我們(men) 以前住的房子大多數是土坯房,刮風下雨屋裏常漏雨,尤其冬天特別難熬……”夏吾加布回憶從(cong) 前,時有哽咽。片刻後,他一臉幸福地說:“現在住的房子冬暖夏涼,寬敞又亮堂。如今的日子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我們(men) 特別知足。”
但夏吾加布家的“新房”並不是重新修建的,而是趕上了農(nong) 牧民居住條件改善項目,這才讓原來的房子有了“重生”的機會(hui) 。
“我是光榮的脫貧戶,這些年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住上了新房子,屋裏屋外都添置了很多,政府還給我獎勵了一輛農(nong) 運三輪車,農(nong) 閑時我就去鎮上拉活,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夏吾加布講述起自己的“前半生”,說著還給記者一行人演示起家裏的最新款智能抽油煙機。
2022年,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號角在措玉吹響。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仁青當周說:“措玉村相繼落實了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農(nong) 牧民居住條件改善、地質災害山體(ti) 滑坡治理、汙水處理、廁所革命等項目,總投資1406.4萬(wan) 元,大大提升了獲得感幸福感。”
旱廁改成了水廁,村支部委員看卓加布也是受益者。他家5平方米的衛生間裏鋪設著防滑瓷磚,洗手台、馬桶、熱水器一應俱全。“修這個(ge) 衛生間我們(men) 家沒花多少錢,現在這裏已經是家裏最‘時髦’的地方。”
他說,以前的旱廁臭味刺鼻,尤其是下雨天,進進出出踩一地泥。現在,原本的旱廁變成了抽水馬桶,通過新修的汙水管道匯入同仁市汙水處理管網。他直言,裝了馬桶後,農(nong) 村和城裏沒多大區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拓展網絡覆蓋打通農牧區致富“信息路”
2015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提升中國農村及偏遠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網絡覆蓋水平,推進農村城市“同網同速”,積極改善城鄉通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詳細] -
青海省各級少先隊組織廣泛開展建隊紀念日主題活動
全省各地各學校少先隊組織以主題隊會、隊課、隊日活動,新隊員入隊儀式,重溫入隊誓詞,參與網上主題雲隊課學習,持續開展黨團隊意識教育,是幫助隊員加深黨團隊血脈關係的理解。[詳細] -
一“梅”引來滿城“綠”
“你說你最愛丁香花,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她。”她,30年來紮根高寒幹旱、植樹困難的青藏高原選種育林;她,用青春年華與惡劣環境“硬碰硬”,換來高原叢叢綠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