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後一公裏”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xing) 也是靠人才。今年以來,卓越工程師的教育培養(yang) ,已被列為(wei)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改革,也在“全方位深層次大力度推進”。而航空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又有著怎樣的特色,麵臨(lin) 什麽(me) 樣的現狀呢?
前不久,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主辦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工作推進會(hui)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ju) 行,會(hui) 上啟動了首屆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高峰論壇。在之後的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分論壇上,4位院士圍繞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根據《製造業(ye) 人才發展規劃指南》調研預測,到2025年,我國航空航天裝備領域的人才缺口大概為(wei) 47.5萬(wan) 人,在國家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中排第三位。圍繞新時代航空強國建設,中國航空工業(ye) 提出“人才為(wei) 第一資源”。
“怎樣讓學生將自己從(cong) 學校裏學到的理論知識,盡快通過實踐轉化成能力,投身到航空工程一線——這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現狀。學校的教育和工程的需要,還有最後一公裏的路要接通。現在的問題是,學校裏更多是在教授原理,而工程實踐的內(nei) 容,傳(chuan) 授得相對少一些。這個(ge) 問題在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中,特別在我們(men) 航空領域,尤其明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孫聰在主題發言時說。
他認為(wei) ,在航空領域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中,協同育人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完善。他建議,可以通過課程的設計,包括教材類型的設計來解決(jue) 這一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在實踐方麵的培養(yang) ;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可以從(cong) 航空工程一線退休下來的隊伍中挖掘好導師,讓他們(men) 將寶貴的實踐經驗傳(chuan) 授給學生,讓學生們(men) 站在前輩肩膀上“快速成長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尹澤勇談了自己對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的認識和體(ti) 會(hui) 。他認為(wei) ,要給卓越工程師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yang) 工作從(cong) 本科階段就要抓起,學校需要充分考慮工程技術問題的係統性、複雜性及學科耦合性。此外,要針對產(chan) 業(ye) 急需來遴選課題,開展研究,加強產(chan) 教融合。
“知識基礎要與(yu) 時俱進。從(cong) 航空領域來看,應該針對智能化、一體(ti) 化、高效化、高速化、數字化等,來為(wei) 卓越工程師打好基礎。”尹澤勇說,“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要緊密結合當下的國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希望通過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聯盟的共同實踐,走出一條有特色有實效的道路。”
學校應當如何肩負起培養(yang) 國家急需的工程科技領軍(jun) 人才的時代重任,如何在係統性重塑卓越工程師育人體(ti) 係中發揮引領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ye) 大學副校長張衛紅談了自己的觀點。作為(wei) 國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西北工業(ye) 大學入選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首批試點建設單位,今年7月完成了首批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航天動力等8個(ge) 領域,累計招收碩博士126人。
張衛紅介紹,目前,西北工業(ye) 大學構建了“一個(ge) 格局,三鏈融通,四維支持”的“一三四”卓越工程師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體(ti) 係,也在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工程一線實習(xi) 實踐,目前已經有80%的研究生,在校期間深入參與(yu) 了重點領域行業(ye) 企業(ye) 的科研項目。
“授課方式從(cong) 傳(chuan) 統的課堂教學向現場教學轉變,把課堂和實驗室開設在工程一線,不隻是停留在查論文、做仿真和建模階段,要真正做到從(cong) 工程中來到工程中去,從(cong) 解決(jue) 單一特定問題向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在工程一線不斷培養(yang) 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使研究生具備獨立運用科學的方法,創造性地研究和係統解決(jue) 工程實踐中複雜問題的能力。”張衛紅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向錦武,也分享了北航在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方麵的探索。
“高校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航空領域卓越工程師的培養(yang) 模式比較單一,複合型跨學科創新人才緊缺,以實際工程需求為(wei) 主體(ti) 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還沒有全麵形成。”他說。
院士專(zhuan) 家們(men) 共同指出,促進校企聯合,深化產(chan) 教融合,是保障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質量的核心與(yu) 關(guan) 鍵。要充分發揮企業(ye) 現有的工程技術先進實踐平台,組建高水平校企聯合導師團隊,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與(yu) 人才培養(yang) 同頻共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教育部國資委聯合召開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推進會
9月27日,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行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推進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分別講話並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單位授牌。[詳細] -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何以卓越
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是當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近年來,從“卓越工程師計劃1.0”到“卓越工程師計劃2.0”,我國的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
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潘彤——紮根高原,探尋大地寶藏
潘彤,1966年6月出生於青海樂都,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參加工作30多年來,堅持奮戰在青藏高原,進行區帶找礦勘查、礦產噴流—沉積作用、地球化學勘查等領域研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