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藏民族大學團委兼職副書記、副教授馬天祥:學生心目中最溫暖的“擺渡人”
2014年的畢業(ye) 季,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馬天祥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成為(wei) 西藏民族大學一名教師。
那一年,他是學院全年級博士中唯一一名誌願到祖國西部就業(ye) 的畢業(ye) 生。
來到西藏民族大學的這八年裏,馬天祥不僅(jin) 是本科生、研究生的任課教師,還擔任了八年的本科生班主任、四年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在他看來,教師的職責在於(yu) 教書(shu) ,更在於(yu) 育人。
“要樹人,先立德。”要成為(wei) “大先生”,就要做學生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的示範。
在馬天祥看來,現在的青年學生反感於(yu) 言辭空洞的說教,相對於(yu) “你怎麽(me) 說”,他們(men) 更在乎“你怎麽(me) 做”。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師和團學工作者,馬天祥堅持把這種體(ti) 悟做到實處,落到細處。
學生事,無小事,這是馬天祥的心聲。因此,他敏於(yu) 傾(qing) 聽、善於(yu) 捕捉班級裏學生的日常動態。得知自己班上的學生患突發性耳聾,他第一時間打車送學生入院並墊付住院費1萬(wan) 元;班上有學生第二天要參加研究生考試,但由於(yu) 雙腳受傷(shang) 無法行走,他擲地有聲地對學生說:“放心,有我在,就是背也把你背進考場去。”他得知因貧血住院的學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即墊付住院費2000元;他得知畢業(ye) 學生要遠赴邊疆就職,卻因家中變故拿不出車票錢時,他一邊從(cong) 兜裏掏出500元塞進學生背包,一邊說:“好好幹,將來去你那兒(er) 嚐嚐抓飯和烤包子,這是我提前預支的飯錢。”……
八年間,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課上課下,他是我們(men) 親(qin) 切的‘小馬老師’,也是我們(men) 遇到急事、難事時信得過、靠得住的‘老馬’。”學生杜明澔說。
馬天祥這匹“馬”不僅(jin) 能幹,而且實幹——在西藏民族大學,這是大家普遍的共識。
2016年歲末,學院黨(dang) 組織選派教師赴阿裏地區駐村,老書(shu) 記把馬天祥叫到辦公室征求意見。
“好,沒問題!”馬天祥的回答幹脆利落。
2017年1月13日,馬天祥告別新婚才28天的妻子,奔赴海拔近5000米的阿裏地區改則縣。
在阿裏駐村的整整200天裏,他與(yu) 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悄悄給村裏娃娃的藏袍裏塞過糖果,也曾邀請因路遇風雪而滯留駐村點的牧民吃他蒸的饅頭和煮好的熱湯。這段彌足珍貴的駐村時光,也讓他更真切地體(ti) 會(hui) 到黨(dang) 和國家治邊穩藏戰略的重要意義(yi) 。為(wei) 此,在完成日常駐村工作之餘(yu) ,他克服高原缺氧等種種困難,以整理研究近代史誌文獻服務黨(dang) 和國家重大戰略為(wei) 宗旨,成功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回憶起那段在村裏寫(xie) 《項目申請書(shu) 》的日子,馬天祥笑著說:“當時也不知道哪裏來的勁頭,駐村點那時還沒有網絡,就反複翻看電腦裏存的那點兒(er) 資料。冬天太陽能電池隻能維持3個(ge) 小時,索性就關(guan) 了電腦,點上蠟燭,先把腦子裏的東(dong) 西記到草紙上。最後修改好了,終於(yu) 盼到進縣城采買(mai) 米麵蔬菜的機會(hui) ,在茶館裏蹭著無線網完成了上傳(chuan) 提交。”
馬天祥對教學的兢兢業(ye) 業(ye) 、盡職盡責,對學術追求的一絲(si) 不苟,都被學生看在眼裏。他的學生這樣評價(jia) 他們(men) 的馬老師:“教師要為(wei) 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馬老師就是我心目中最溫暖的‘擺渡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第三屆邊疆地區社會工作論壇在西藏民族大學舉辦
22日,由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承辦,新疆師範大學和內蒙古大學協辦的第三屆邊疆地區社會工作論壇在西藏民族大學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族際交往與共同體建設”為主題。[詳細] -
西藏民族大學舉辦線上中印高校師生交流會
西藏民族大學中國(西藏)邊疆貿易研究所10日介紹,為進一步推進建設高水平的開放型大學,加強中印人文民間溝通交流,促進改善中印貿易發展環境。[詳細] -
西藏民族大學法學院師生到桑珠孜區檢察院交流學習
在講解人員的引領下,師生們先後參觀了該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刑事檢察、刑事執行檢察、未成年檢察等業務部門及院史榮譽室等。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