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的教育科研事業貢獻力量(中國道路中國夢·不負囑托更奮發 )
我和材料科學打了一輩子交道。1952年從(cong) 唐山交通大學(即今西南交通大學)冶金工程係物理冶金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我就抱著“科技報國,實幹興(xing) 邦”的堅定信念,長期致力於(yu) 粉末冶金、先進陶瓷和空間太陽能發電關(guan) 鍵材料等的研究。
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建校70周年。我和14位老教授一起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了一封信,表達為(wei) 我國鋼鐵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人才的堅定決(jue)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們(men) 回了信,鼓勵我們(men) “為(wei) 鑄就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收到回信後,大家倍感振奮,進一步增強了投身教育科研事業(ye) 的熱情。
1960年6月,我所在的鋼鐵研究總院粉末冶金室,積極響應黨(dang) 中央的號召,組建起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隊伍,攻關(guan) 研製分離膜。這是以氣體(ti) 擴散法濃縮鈾235的核心元件,當時隻有少數幾個(ge) 國家掌握研製分離膜的技術。我被任命為(wei) 研製乙種分離膜的專(zhuan) 題負責人,和團隊在一無資料、二無設備儀(yi) 器的艱難條件下,經過無數次實驗失敗,在1964年研製成功乙種分離膜。1965年,我被任命為(wei) 乙種分離膜生產(chan) 總指揮,帶領600多人的科研生產(chan) 團隊,在兩(liang) 年時間內(nei) 完成了乙種分離膜的全部生產(chan) 任務。這些經曆讓我深深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我們(men) 科研人員要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敢於(yu) 挑戰科學難題,以科技創新服務於(yu) 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1986年,我應聘到北京鋼鐵學院(即今北京科技大學)從(cong) 事教育科研工作,致力於(yu) 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過硬的材料學科基礎人才。客觀地說,我國的材料科學水平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意味著我們(men) 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30多年來,我先後參與(yu) 創建我國第一個(ge) 粉末冶金博士點、無機非金屬材料博士點,創辦“特種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粉末冶金與(yu) 先進陶瓷研究所”等。借助這些平台,我為(wei) 學校培養(yang) 了眾(zhong) 多“材子材女”。青年學生頭腦活絡,他們(men) 的創新探索對我很有啟發,使我的科研思路更加開闊,科研工作也因此實現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新突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書(shu) 育人30多年,很慶幸有一批又一批學生,樹立起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的遠大理想,他們(men) 從(cong) 我們(men) 的手中接過火炬,繼續攀登高峰。我們(men) 將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繼續發揚嚴(yan) 謹治學、甘為(wei) 人梯的精神,培養(yang) 更多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wei) 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為(wei) 鑄就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的鋼鐵脊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葛昌純,為(wei)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堅定不移走西藏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詳細] -
把深情寫在祖國大地上 理科生寫下“三行情書”
“我相信,冰雹和暴雨從來都是從容抵達你的臉龐,水分飽滿的雲朵落在馬的背上,彩虹從兩座山峰之間架起,炊煙從牧民的哨聲中消散,草原更深處,草木回歸草木,我們回歸自我。”[詳細] -
紮根祖國大地 發揮哲學社科優勢 更好服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在剛剛發布的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中,西藏民族大學有20項課題獲批立項,其中包括2項重點,立項率高達31%,立項數全國排名第69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