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非學科培訓亟須回歸“興趣素養培訓”本位

發布時間:2023-01-04 10:53: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非學科類培訓的任務是不是都交給了社會(hui) ,學校應發揮什麽(me) 作用?”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規範麵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針對上述疑問,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回應稱,不管是學科類學習(xi) 還是非學科類學習(xi) ,學校始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校外培訓的定位始終是有益補充。

  對於(yu) 如何緩解體(ti) 育、藝術納入中考科目造成學生和家長培訓焦慮的問題,上述負責人也作出回應稱,各地中考安排體(ti) 育、藝術等科目,旨在引導促進學生全麵發展,而非為(wei) 了競爭(zheng) 選拔。一些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刻意對體(ti) 育、藝術納入中考政策大力宣傳(chuan) 曲解,製造焦慮,使學生家長被迫裹挾其中,被動參加校外培訓並增加負擔。

  藝術和體(ti) 育納入中考,事實上已成為(wei) 非學科培訓機構的“招生賣點”,也增加了部分家長的焦慮與(yu) 學生的培訓負擔。解決(jue) 這一問題,除規範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外,最為(wei) 重要的是,不能以應試方式促進學校和學生、家長重視美育、體(ti) 育。要通過堅持依法治教,嚴(yan) 格要求各學校按義(yi) 務教育課程規定開齊開足美育課、體(ti) 育課,並改革對美育、體(ti) 育的評價(jia) ,重視學生上美育課、體(ti) 育課的過程和表現,而不是考學生美育、體(ti) 育。

  中考是選拔性考試,把某一個(ge) 科目納入中考,自然也就讓這一科目具有選拔性、競爭(zheng) 性,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上,把美育、體(ti) 育納入中考的目的,就是為(wei) 了以此促進學校以及學生家長能重視美育、體(ti) 育。但將藝術、體(ti) 育納入中考,如果以藝術技能、體(ti) 育技能考試的成績評分,就會(hui) 導致藝術、體(ti) 育應試化,並催生出相應的培訓需求與(yu) 市場。

  因此,把美育、體(ti) 育納入中考,關(guan) 鍵在如何對美育、體(ti) 育進行評價(jia) 。科學、合理的美育、體(ti) 育評價(jia) ,不是采取一次考試的方式,而應關(guan) 注學生上學校美育、體(ti) 育課,參加藝術、體(ti) 育活動的表現。從(cong) 培養(yang) 學生藝術興(xing) 趣、體(ti) 育興(xing) 趣,保障學生參加藝術、體(ti) 育活動時間出發,隻要一名學生按要求上好藝術課、體(ti) 育課,參加藝術與(yu) 體(ti) 育活動,藝術和體(ti) 育的評分就應該是滿分,而不能強化藝術、體(ti) 育的選拔性。

  這要求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保障學校開齊開足開好美育課、體(ti) 育課的師資、場地資源,並督促所有學校都開齊開足開好美育課、體(ti) 育課,以開齊開足開好作為(wei) 評價(jia) 學校美育、體(ti) 育的重要標準。這其實是對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履行教育職責的基本要求,要讓我國基礎教育做到“五育並舉(ju) ”,必須依法治教。

  但遺憾的是,我國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是以應試化的思路來對待把美育、體(ti) 育納入中考。有的學校缺乏相應的師資和條件,家長就送學生到校外培訓機構培訓。

  不能怪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以提高中考體(ti) 育、美育分數為(wei) 賣點招攬生源。這是因為(wei) 家長有這方麵的現實需求。要防止非學科培訓“學科化”,搞提分培訓,就必須改革對美育、體(ti) 育的評價(jia) 。把美育、體(ti) 育納入中考沒有問題,但不讓美育、體(ti) 育充滿選拔性、競爭(zheng) 性,就必須對美育、體(ti) 育進行過程性評價(jia) ,這也才符合美育、體(ti) 育的育人規律。

  規範非學科校外培訓,需要推進配套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提出,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jia) ,強化過程評價(jia) ,探索增值評價(jia) ,健全綜合評價(jia)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jia) 的科學性、專(zhuan) 業(ye) 性、客觀性。應把美育、體(ti) 育評價(jia) 改革,作為(wei) 落實教育評價(jia) 改革的重要抓手,推進麵向學生的過程評價(jia) 、增值評價(jia) 。在這樣的評價(jia) 體(ti) 係中,校外非學科類培訓也會(hui) 回歸到關(guan) 注學生興(xing) 趣、素養(yang) 的培訓定位上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