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高原“歌唱家”搶救珍貴藏族民歌
近日,四川阿壩壤塘縣壤巴拉川西北民歌傳(chuan) 習(xi) 所傳(chuan) 出悠揚山歌聲,這是該傳(chuan) 習(xi) 所華科藝術團在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排練。為(wei) 了趕上這次排練,40歲的達瓦江參專(zhuan) 程從(cong) 幾十公裏外的牧區趕到縣城。如果說放犛牛是腳踏實地的生活,那麽(me) 唱山歌則寄托了達瓦江參的音樂(le) 夢想。
20多歲的沙窮尼瑪和東(dong) 加也是華科藝術團的成員。曼陀鈴和龍頭琴在他們(men) 手中演奏出動人的旋律,他們(men) 忘我地彈唱,沉浸在音樂(le) 的世界。
這三位歌手共同的指導老師是華科。近50歲的華科是當地知名的歌手,也是華科藝術團的創建者、壤巴拉川西北民歌傳(chuan) 習(xi) 所的負責人。排練當天,他指導了達瓦江參的演唱,又為(wei) 沙窮尼瑪和東(dong) 加指導了彈琴的技巧,並親(qin) 自示範。
“藏族人把對幸福生活的歌頌、自由愛情的向往、神奇自然的敬畏、英雄人物的崇拜、生活的所思所感都融進了民歌中。”華科說。
華科自幼學習(xi) 吉他,產(chan) 生對音樂(le) 的濃厚興(xing) 趣。1994年,華科分配到壤塘縣成為(wei) 一名教師。業(ye) 餘(yu) 時間裏,他一心撲在文藝創作上,並抽空學習(xi) 錄音和作詞作曲。後來,華科調到當地電視台工作,開設“每周一歌”欄目,挖掘本土民歌。2014年,華科調入當地文化工做壤巴拉川西北民歌研究。由於(yu) 壤塘縣有許多民歌以及鍋莊被人遺忘,華科便義(yi) 無反顧地投入川西北民歌的搜集、保護之中。
華科(左)指導學生東(dong) 加(右)彈奏樂(le) 器。 安源 攝
據華科介紹,川西北民歌曆史悠久,分為(wei) 山歌和彈唱兩(liang) 種形式。山歌豪邁奔放,像牧場裏流轉的牧歌,又像耕作時的高亢號子,其中一些山歌已傳(chuan) 唱了六、七百年。彈唱則柔情似水,在曼陀鈴、龍頭琴、馬頭琴等樂(le) 器輔助下,歌聲柔和悅耳,相比山歌的原生態特點,彈唱更加通俗。目前川西北藏族山歌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壤塘縣下轄11個(ge) 鄉(xiang) 鎮,為(wei) 了盡快收集以口口相傳(chuan) 形式流傳(chuan) 下來的民歌,華科帶著學生幾乎跑遍了整個(ge) 壤塘。“我們(men) 沒有經費,搜集民歌時隻能自帶幹糧。有一次,汽車在海拔4000多米的尕卡嶺壞了,當時又冷又餓,隻能一邊就著雪水幹吃饅頭一邊等待救援,兩(liang) 個(ge) 小時後終於(yu) 等來一輛車。最後我們(men) 一路被拖到南木達,才能繼續采風。”
從(cong) 2015年啟動收集保護工作到第一套“搶救”資料完成,華科用了3年。2020年,第二套“搶救”資料也已完成。如今,華科帶領傳(chuan) 習(xi) 所學員每年從(cong) 各地搜集上百首民歌。他還將收集整理來的部分民歌進行改編創作,將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故事,或將現行政策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語句改編成新民歌。
在華科推廣下,川西北民歌又在壤塘“火”了起來。29歲的東(dong) 加在壤巴拉川西北民歌傳(chuan) 習(xi) 所學習(xi) 多年後,出了自己的第一張專(zhuan) 輯,這部專(zhuan) 輯的9首歌曲由東(dong) 加親(qin) 自作詞作曲,在壤塘的年輕人中頗為(wei) 傳(chuan) 唱。21歲的沙窮尼瑪去年來到傳(chuan) 習(xi) 所學習(xi) 藏族民歌演唱。他說,學習(xi) 期間他跟著華科老師到各地演出,積累經驗的同時還賺取了生活費,“希望我成為(wei) 一位歌手,用歌聲傳(chuan) 播壤巴拉文化。”
“今年我們(men) 還要繼續下鄉(xiang) 表演,讓更多人享受藝術團的演員們(men) 帶來的‘文化大餐’。”華科說,今年還要帶學員去四川甘孜、青海等地收集更多的藏族民間音樂(le) ,讓存在於(yu) 民眾(zhong) 口中的民歌作品繼續傳(chuan) 唱,“我們(men) 要把那些優(you) 美的曲調、特色的民樂(le) ‘搶救’回來,製作成音頻或視頻,讓這些散落在民間的音樂(le) 精華得到更好的保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皮洛遺址之後 四川發現舊石器時代又一重要大型曠野遺址
四川遂寧市桃花河遺址暨四川舊石器時代考古成果專家研討會10日在四川射洪舉行。會上公布了遂寧桃花河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發現手斧、手鎬、重型刮削器以及南方曠野遺址中罕見的動物化石等遺物。[詳細] -
四川首部縣級文庫《丹棱文庫》正式亮相
眉山市丹棱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月11日透露,該省首個由縣級單位編纂的綜合性文庫《丹棱文庫》首批20冊正式亮相。 [詳細] -
四川:拉齊讀書“起跑線” 民族地區教育“結碩果”
“拉大鋸、拉大鋸,外婆家裏唱大戲。”寒冬時節,剛走進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鎮幼兒園,便聽聞陣陣兒歌。三岔河鎮幼兒園教師陳婷婷介紹,幼兒園正通過雙語教學讓孩子們更好了解、掌握普通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