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中國美院以人民為中心、以鄉土為學院開展教育實踐

發布時間:2023-02-07 16:49: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這個(ge) 寒假,中國美術學院媒介展演係的大二學生們(men) 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業(ye) ——《家庭編年史》。為(wei) 期兩(liang) 周時間,通過梳理家庭、家族、家鄉(xiang) 之間的關(guan) 係,展開家庭變遷、城鄉(xiang) 進化、社會(hui) 演化的調研,最終形成集表演和拍攝於(yu) 一體(ti) 的文藝短片。

  類似的“鄉(xiang) 土作業(ye) ”,正在成為(wei) 該校學生的日常。其背後,釋放出中國美院近年來“改造美育”的一種嚐試。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看來,今天的藝術不再隻是啟迪人心的修養(yang) ,更成為(wei) 一種激發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城鄉(xiang) 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紮根中國大地的“有為(wei) 之學”。學科、社會(hui) 、生活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的“主戰場”實現有機鏈接,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表達和創造在此自然生長。

  行走中國大地的“下鄉(xiang) 課”

  郭洞位於(yu) 浙江武義(yi) 縣城之南,因“山環如郭、幽邃如洞”得名。15年前,來此調研的高世名不禁思考:如此偏遠的鄉(xiang) 村培養(yang) 了諸多地方名人,中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有著怎樣的文化譜係和發展動能,又會(hui) 給現今的大學生以怎樣的啟示?

  此後,中國美院便開始著手改造一門課程——下鄉(xiang) 課,即本科階段學生每年兩(liang) 次下鄉(xiang) ,一次3至4周。在社會(hui) 實踐中加入了田野工作的方法,喚起學生的社會(hui) 感知和對他人的同理心,成為(wei) 這次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義(yi) 。

  建築藝術學院環境藝術係學生進入大學後,對專(zhuan) 業(ye) 的認知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大一的下鄉(xiang) 課,就由專(zhuan) 業(ye) 教師帶領學生考察安徽宏村、西遞村等古村落。學生通過觸摸、寫(xie) 生、描摹等,對鄉(xiang) 土建築完成感性的美學分析與(yu) 表達。

  到了大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zhuan) 業(ye) 基礎及文化認識,下鄉(xiang) 課的形態變為(wei) 嵌入式教學。學生走進蘇州園林,側(ce) 重分析建築和環境、自然之間的互動結構。課程設置中首次出現設計意識,教師會(hui) 在教學中進行引導,形成描摹與(yu) 轉譯。

  大三下鄉(xiang) 的任務則是項目製教學,教師帶著學生考察浙江不同地區的古村落,實地開展民居測繪,繪製比例相對準確的建築平麵圖、剖麵圖、立麵圖、大樣圖等。學生對話當地最有經驗的老工匠,學習(xi) 傳(chuan) 統民居的構建、結構等知識,擷取中國民居的美和智慧。最後,以製作建築模型、動畫視頻等形式精密解析民居的構造邏輯。

  大四學生根據畢業(ye) 設計和論文要求下鄉(xiang) ,通過考察所在地的自然與(yu) 人文景觀,體(ti) 驗當地民風民情,將理論知識具體(ti) 落實到畢業(ye) 設計和論文中去。

  貫穿大學四年的下鄉(xiang) 課,現已成為(wei) 中國美院所有專(zhuan) 業(ye) 學生的必修課。該校教務處處長陳正達介紹,單元式課程、嵌入式課程、項目製課程和社會(hui) 實踐,打通了大一到大四的校內(nei) 外知識鏈,彌補了過去下鄉(xiang) 實踐零敲碎打、缺乏課程意識的不足。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這門課程不是獨立的單元或章節,而是加入了社會(hui) 學、人類文化學、民俗學的美育大現場。按照學校要求,帶隊教師下鄉(xiang) 回來後,要將每段課進行現場展示,開展教學研討和集體(ti) 評分,並將教學共識融入到教學大綱的修編中。學生下鄉(xiang) 回來後完成“一生一本”展,在二級學院現場匯報,學校分管教學副校長到各學院開展專(zhuan) 業(ye) 指導。

  鄉(xiang) 土實踐中的學與(yu) 用

  中國美院的下鄉(xiang) 實踐有一項特殊配置:由若幹名專(zhuan) 業(ye) 教師和一名思政教師帶隊,每天的下鄉(xiang) 實踐結束後會(hui) 有一堂別開生麵的“星空下的思政課”。

  2022年底,設計藝術學院學生來到東(dong) 陽市盧宅村調研,白天他們(men) 參觀村裏的東(dong) 陽木雕和家族文化,在村委會(hui) 了解村子的曆史變遷,和農(nong) 戶聊聊家常。晚上,師生圍坐在一起,思政教學在篝火的掩映下躥出了“火苗”。

  “一個(ge) 小村子出了那麽(me) 多的進士,可以研究一下這裏的教育傳(chuan) 統。”“人文資源十分豐(feng) 富,如果再加些藝術改造,相信會(hui) 吸引更多遊客。”……學生們(men) 你一言我一句暢所欲言,同行的專(zhuan) 業(ye) 教師和思政課教師邊記錄邊補充講解。

  同行的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丁紅旗細數了村子的發展數據,生動描繪了村民在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圖景。其間,適時穿插了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的幾個(ge) 關(guan) 鍵詞,鼓勵學生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

  “學生白天的生動實踐,給晚上的思政課增加了鮮度。思政課教師充分參與(yu) 學生的鄉(xiang) 土實踐,看重的就是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真實體(ti) 悟,那會(hui) 萌發出無與(yu) 倫(lun) 比的時代熱情和創作靈感。”丁紅旗說。

  “星空下的思政課”最終計入學生的實踐學分,成為(wei) 鄉(xiang) 土實踐的重要任務指標,契合了中國美院鄉(xiang) 土實踐的學習(xi) 導向——專(zhuan) 業(ye) 提升與(yu) 課程思政相融相生,學生心中裝有家國情懷和社情民意。這樣的“學”,催生出了不一樣的“用”。

  2016年夏天,中國美院的一支師生團隊來到貴州省從(cong) 江縣高增鄉(xiang) 岜扒村寫(xie) 生,發現岜扒小學裏隻有兩(liang) 名教師,學生從(cong) 未走出過大山。當孩子們(men) 第一次觸碰到毛筆和宣紙時,心中的喜悅按捺不住。“謝謝哥哥姐姐教我們(men) 使用毛筆、毛氈和墨水”“想多上幾節課”。

  原本的寫(xie) 生實踐變身為(wei) 一場支教接力,從(cong) 那以後,團隊每年定期赴從(cong) 江開展“鄉(xiang) 村藝課”,水粉、水彩、剪紙、紮染、版畫建構起孩子們(men) 的美術世界。團隊走進岜扒村的山溝溝,找來當地特有的植物,教會(hui) 學生用“藍曬”技術創作“鄉(xiang) 村印相”。岜扒村也是侗族聚居地,團隊學習(xi) 了非遺技藝“侗繡”,帶著村娃共同設計了一套流行元素與(yu) 非遺紋樣相結合的侗寨校服。

  鄉(xiang) 村藝課在岜扒小學從(cong) 無到有,此後,陝西呼家川完全小學、湖南邵陽洞口楊林鎮中心小學等上百所鄉(xiang) 村學校,也留下了中國美院師生的援教足跡。為(wei) 了惠及更多村校,中國美院在校內(nei) 專(zhuan) 門開設直播室,打造數字鄉(xiang) 村藝課,與(yu) 地方教師合作開展雙師空中課堂,6年來覆蓋全國21個(ge) 省份約160萬(wan) 人次。

  除了鄉(xiang) 村藝課,中國美院的鄉(xiang) 村實踐還有“鄉(xiang) 村藝品”,對農(nong) 產(chan) 品包裝進行藝術化設計,為(wei) 農(nong) 民創收增收。“鄉(xiang) 村藝建”,對農(nong) 房進行中國風微改造,提升鄉(xiang) 村旅遊住宿的品質。

  以鄉(xiang) 土為(wei) 學院的美育新場域

  紹興(xing) 市店口鎮至今保存著兩(liang) 位中國美院學生主編的20餘(yu) 期《店口》雜誌。在店口實習(xi) 期間,學生走進山村農(nong) 家,用一張張生動畫像描繪了普通人中的“英雄”。鎮裏拿出2/3的廣告位來呈現這些藝術作品,並支持他們(men) 辦一本反映基層治理狀況的雜誌。就這樣,兩(liang) 位學生和村裏的大事小情密切關(guan) 聯到一起。

  “向鄉(xiang) 土學習(xi) ,以鄉(xiang) 土為(wei) 學院,改造自身。運用藝術家自己的方法,真正為(wei) 鄉(xiang) 土社會(hui) 、為(wei) 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點事情。”高世名認為(wei) ,鄉(xiang) 土實踐不能囿於(yu) 臨(lin) 時、零散的場地和對象,而要構建一個(ge) 係統的美育場域,與(yu) 教學改革同頻共振。

  到2021年,中國美院在28個(ge) 省市擁有200多個(ge) 鄉(xiang) 村實踐基地,分工藝類、下鄉(xiang) 采風類、學術類、實訓類、文化傳(chuan) 承類等。中國美院從(cong) 中遴選試點,在寧德、涼山等11個(ge) 地區授牌“鄉(xiang) 土學院”。

  在福建寧德,鄉(xiang) 土學院啟動色彩學的課程改革,讓鄉(xiang) 村的孩子們(men) 在自然采風中采集100種綠色,且能準確對應生活中的事物。這種“及物”的色彩學深刻影響了美術專(zhuan) 業(ye) 課程建設。

  在四川大涼山,鄉(xiang) 土學院長期紮根,為(wei) 一所所鄉(xiang) 村學校做美育師資的培訓。充分發掘當地少數民族的手工藝,通過創新設計,將大山深處的民族風情提升為(wei) 時尚品牌,參與(yu) 倫(lun) 敦時尚周,增強了大涼山師生的藝術自信。

  在浙江仙居,鄉(xiang) 土學院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題,給地方幹部開設了豐(feng) 富有效的公共美術素養(yang) 培訓課程。

  這些鄉(xiang) 土學院就此構築起一個(ge) 遍布全國各地的美育網絡,師生根據不同的專(zhuan) 業(ye) 特點和優(you) 勢尋找對應的實踐場所。同時,地方得益於(yu) 鄉(xiang) 土學院的支持和反哺,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集聚藝術力量,為(wei) “根植大地的藝術”提供了現實樣本。

  中國美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金一斌表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和“以鄉(xiang) 土為(wei) 學院”,一直是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主張和教育方法。學校將以一流藝術教育提升社會(hui) 美育,孜孜求索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國美模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