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西藏文化和旅遊發展路徑
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維護主權等過程中,留下了大量曆史文化遺存,見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對這些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及依托於(yu) 此的文化旅遊開發,將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有力支撐。
一、文化和旅遊發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的作用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遊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最終體(ti) 現為(wei) 文化的競爭(zheng) 。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men) 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靈。
中華文化即大一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核心。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長期曆史進程中,中國境內(nei) 各民族創造的優(you) 秀文化的總稱。其中“天下大同”即大一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各民族的政治共識。文化是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文化認同是共同體(ti) 社會(hui) 穩固而長久的黏合劑,共同的曆史文化是共同體(ti) 共識的根基所在。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相互依存、和衷共濟,孕育了繁榮燦爛的中華文化。我國是由56個(ge) 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通過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旅遊業(ye)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形成。自有人類以來,在中華大地這一片地理上自成單元的生存空間內(nei) ,核心區與(yu) 邊緣區之間,形成並延續下來一個(ge) 密集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傳(chuan) 統,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麵互動頻繁而深入,聯合成為(wei) 不可分割的統一體(ti) ,經過民族自覺而成為(wei) 中華民族。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ti) 。這些重要指示成為(wei) 指導我國民族工作的綱和魂。
旅遊業(ye) 是一個(ge) 極具社會(hui) 型和窗口型特征的產(chan) 業(ye) ,旅行者的遊覽過程就是直接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國內(nei) 旅遊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ti) 。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視域下西藏文化和旅遊發展路徑
2021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guan) 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意義(yi) ,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yi) ,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牢不可破。”十年來,西藏旅遊接待人數呈現大幅增長。旅遊業(ye) 成為(wei) 西藏名副其實的支柱產(chan) 業(ye) ,其發展自然要堅持“三個(ge) 賦予一個(ge) 有利於(yu) ”標準。
(一)以文塑旅: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史實支撐
以文塑旅,就是要用文化豐(feng) 富旅遊內(nei) 涵、提升旅遊品位,把更多文化內(nei) 容、文化符號納入旅遊線路、融入景區景點,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新時代,西藏文化發展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聚力中華文化始終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紐帶、心靈歸屬,突出和加強民族團結主題。
一是推動體(ti) 質人類學和考古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講好西藏各民族與(yu) 兄弟省市各民族同根同源故事。複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部課題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世居在西藏自治區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以及夏爾巴人和僜人全部來自中原,分別從(cong) 東(dong) 、北兩(liang) 條路線分批遷到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區一帶。此外,昌都的卡若遺址,其文化特征與(yu) 同一時代黃河上遊甘肅、青海地區的馬家窯、半山、馬廠係統有廣泛而密切的聯係。藏北細石器文化遺存,無論類型或加工技術都與(yu) 我國東(dong) 北、華北北部至新疆一帶分布的細石器屬同一個(ge) 係統。這些都說明青藏高原各民族與(yu) 中原各民族同根同源。推動相關(guan) 成果的轉化應用,有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二是加強西藏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研究,講好政治共同體(ti) 故事。從(cong) 唐朝到民國,中央與(yu) 西藏地方一直保持密切的政治交往,從(cong) “甥舅關(guan) 係”到納入直接行政管轄再到“五族共和”,均有力證實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是加大“高原絲(si) 綢之路”“茶馬古道”研究,講好經濟共同體(ti) 故事。阿裏故如甲木墓地遺址,出土了“王侯”漢字織錦、茶葉。山南浪卡子縣出土了2000年前的絲(si) 織隨葬品。這些說明青藏高原的古先民與(yu) 中原地區的經濟往來。之後,茶馬古道始於(yu) 唐宋,盛於(yu) 明清,大規模經貿往來不絕,使青藏高原與(yu) 中原內(nei) 地結成密不可分的經濟共同體(ti) 。
四是挖掘整理宣傳(chuan) 紅色資源,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經營西藏故事。70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西藏各族人民實現和平解放、完成民主改革、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改革開放、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孕育形成了“兩(liang) 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成為(wei) 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通過西藏革命和建設曆史遺存的挖掘整理宣傳(chuan) 有利於(yu) 增強各族群眾(zhong) 的“五個(ge) 認同”,從(cong) 而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二)以旅彰文: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文化氛圍
以旅彰文,就是要用旅遊帶動文化傳(chuan) 播、推動文化繁榮,發揮旅遊覆蓋麵廣、遊客參與(yu) 度高等優(you) 勢,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傳(chuan) 下去、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弘揚開。
一是發展邊境旅遊。加強G219西藏段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xiang) 村生產(chan) 生活環境改善和公共文化及旅遊服務提升,推動旅遊綜合發展。
二是開發紅色旅遊。不斷挖掘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等各個(ge) 曆史階段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人物和遺存的紅色內(nei) 涵,進一步激發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愛國情懷。
三是打造研學旅遊。係統挖掘、整理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唐蕃會(hui) 盟、涼州會(hui) 談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活化利用各族軍(jun) 民共同抵抗外國入侵的曆史,著重推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yu) 民族團結進步旅遊資源,讓遊客在旅遊過程中深刻體(ti) 驗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ti) 。
四是促進鄉(xiang) 村旅遊。引導農(nong) 牧民通過發展藏家樂(le) 、銷售土特產(chan) 等實現增收致富,創新形成“政府+企業(ye) +合作社”“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等多種發展模式。
【本文係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部級社科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2DY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分別為(wei) 自治區黨(dang) 委黨(dang) 校區情研究中心、自治區旅遊發展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弘揚紅色文化 加強民族團結”專題書法篆刻展開幕
3月21日,由西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自治區群眾藝術館承辦的以“弘揚紅色文化 加強民族團結”為專題的書法篆刻展在西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開幕。 [詳細] -
西藏觀察:釋放文化價值的N種方式
舞台上,氣勢恢宏的音樂、宛轉悠揚的唱腔、灑脫大氣的民族舞蹈、跌宕起伏的故事;舞台下,2013年首演至今,《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劇已累計演出1600餘場,劇場及配套項目接待遊客超400萬人次。[詳細] -
讓更多人感受西藏文化魅力
一張照片、一段影像、一首歌曲……記錄的是一個故事,讚美的是一段史詩,抒發的是一段情懷,展現的是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的奮進史、拚搏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