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90後鄉村女教師用詩和藝術喚醒大山

發布時間:2023-04-13 10: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來到新學校兩(liang) 個(ge) 多月了,每到周末,湖北省丹江口市楊山路小學4年級語文教師蔡明鏡仍不時地接到此前任教學校的孩子們(men) 打來的問候電話。被問得最多的是,“蔡姐姐,你什麽(me) 時候回來看我們(men) ?”

  “被人牽掛,是一件幸福的事兒(er) 。”蔡明鏡說。

  這名90後教師執教過4所鄉(xiang) 村小學。仿佛手握魔法棒,7年來,她帶著鄉(xiang) 村兒(er) 童在大自然裏寫(xie) 詩作畫,“看見”五彩的童年與(yu) 更廣闊的天地。大山裏的蔡明鏡和學生,也不斷被外界“看見”。

  7年前,孩子們(men) 灰撲撲的臉上,“仿佛看不到希望”

  生於(yu) 1994年的蔡明鏡從(cong) 漢江師範學院畢業(ye) 後,來到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小學,成了特崗教師。

  這並不是一所標準的“小學”,其實是一個(ge) 位於(yu) 南水北調庫區偏遠半島上的“教學點”。三麵環水,一麵靠山,80多公裏的山路是半島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交通不便,教學點的每個(ge) 孩子都要寄宿。

  隨著庫區移民,生源銳減,彼時隻有1個(ge) 學前班、4個(ge) 年級,49名學生。僅(jin) 有的7名教師,“教書(shu) 兼看門,保育帶打雜”。

  初到校園,幾個(ge) 孩子的打扮引起了蔡明鏡的注意:張開“嘴巴”的鞋子;裂著大洞的外套袖口;秋雨過後,一個(ge) 小女孩還穿著露趾涼鞋。孩子們(men) 望向老師,更多是怯生生的目光。

  新學期報到,家長們(men) 騎著摩托車、劃著船,翻山越嶺,過江蹚水把孩子送來。頭盔、手套都顧不得取,他們(men) 便急衝(chong) 衝(chong) 地說:“老師把我們(men) 娃子管嚴(yan) 點,我們(men) 不常在家,可不能讓娃和我們(men) 一樣,打一輩子工。”

  “你們(men) 長大了想幹點啥?”蔡明鏡問學生們(men) 。

  “我想當包工頭,讓家裏能買(mai) 上摩托車、小轎車,像舅舅一樣有錢”“我想當菜市場收管理費的,這樣奶奶以後去鎮上賣菜,就能省下兩(liang) 元錢買(mai) 包子了”……

  從(cong) 小在城裏長大的蔡明鏡,第一次感受到理想與(yu) 現實的落差。孩子們(men) 灰撲撲的臉上,“仿佛看不到希望”。

  比起條件艱苦,她更怕自己“碌碌無為(wei) ”。

  一開學,蔡明鏡便挑起了多份擔子。她是語文、英語、美術老師,還是幼兒(er) 班班主任、宿舍管理員。為(wei) 方便照顧學生,蔡明鏡一直住在學校裏。

  有學生家裏條件困難,衣服縫縫補補還不保暖,她就自掏腰包為(wei) 其置辦新衣;有學生無人照顧,經常一個(ge) 月不洗澡、不換衣服,沒人願意與(yu) 其同住,蔡明鏡定期提醒學生洗澡,還為(wei) 他換上新球鞋。幾個(ge) 月下來,蔡明鏡幫這裏的每個(ge) 孩子套過被子、剪過指甲、洗過頭發。

  漸漸地,孩子們(men) 和她熟絡起來,喊她“蔡姐姐”。

  生日時,學生小成(化名)特地拎來一袋獼猴桃,“蔡姐姐,這是野生的,您嚐嚐,可甜了”;家訪路上,遠遠看到狗,幾個(ge) 男孩子衝(chong) 過來,“蔡姐姐,快走到我們(men) 中間來,狗就不會(hui) 咬你了”;辦公桌上,時不時“冒出”三兩(liang) 個(ge) 橘子、四五個(ge) 棗,蔡明鏡知道,那是幾個(ge) 孩子一周的零食。

  孤島裏也有詩和遠方

  教學點的教育資源有限,但蔡明鏡總想做些什麽(me) 。

  長期跟山裏娃娃相處,她知道他們(men) 雖然大都內(nei) 向敏感,情感往往細膩。不如從(cong) “寫(xie) 一首詩”開始——蔡明鏡想從(cong) 詩中走進孩子的內(nei) 心,同時鍛煉他們(men) 觀察、想象和寫(xie) 作的能力。

  大自然,成為(wei) 創作的天然教材。“蔡姐姐”的語文課上,孩子們(men) 到田野裏看花草,在山坡上背古詩。隻要孩子們(men) 有一點好奇心和表達欲,她就“拚命”鼓勵、表揚,這是蔡明鏡摸索出來的“秘籍”。“瓢蟲正在給樹葉撓癢癢”“星星看著我,我也看著星星”……孩子們(men) 的小詩一句句生動起來。

  “大風明天就要來了,我突然希望,它把我也刮走,刮到爸爸媽媽那裏,這樣我們(men) 就不用靠手機團聚了。”在一次主題為(wei) 《你希望大風刮來什麽(me) 》的詩歌寫(xie) 作中,10歲的黃開娟這樣寫(xie) 道。

  經過家訪,蔡明鏡得知,這個(ge) 平日裏開朗樂(le) 觀、樂(le) 於(yu) 助人的“書(shu) 法小公主”,也有因長期與(yu) 父母分離而多愁善感的一麵。她便格外關(guan) 注黃開娟的動向,經常與(yu) 她談心。

  雨晴(化名)平日裏內(nei) 向膽怯,爸爸長期務農(nong) ,還要照顧常年用藥的媽媽。家中僅(jin) 靠養(yang) 兩(liang) 頭豬維持生計,最值錢的家具是一台冰箱。10歲的雨晴萌生了“上完初中就去打工賺錢”的想法。

  蔡明鏡連續利用周末,帶著零食飲料請雨晴當“向導”,帶自己去郊遊。她故意說道,“雨晴,我可是‘路癡’,分不清東(dong) 西南北,可千萬(wan) 別把我帶溝裏呀”。

  幾次下來,雨晴不僅(jin) 把山上的每條小路摸得清清楚楚——那邊有野花、山腰有棗樹、大鬆樹上有個(ge) 馬蜂窩,還能把蔡明鏡的“郊遊路線”規劃得井井有條。

  每次郊遊,蔡明鏡都會(hui) 有意識地引導雨晴觀察大自然,教她怎樣寫(xie) 出優(you) 美的文字。幾年下來,雨晴寫(xie) 了30多首小詩,一首《雨的家在哪》還刊登在雜誌上,獲得150元稿費。

  借著送稿費的機會(hui) ,蔡明鏡再次家訪。雨晴爸爸感慨道:“以前總覺得娃娃內(nei) 向,不是個(ge) 讀書(shu) 的料,沒想到她還會(hui) 寫(xie) 詩,還能掙錢,一首詩抵得上10斤肉,我們(men) 就是砸鍋賣鐵也供她讀”。

  找到了詩歌的樂(le) 趣與(yu) 家裏的支持,雨晴開朗起來,成績也越來越好。她連續4年當上學習(xi) 標兵,被評為(wei) “十堰市新時代好少年”,去年上了初中,成績穩居班級前三名。

  蔡明鏡還利用互聯網資源,為(wei) 這些山裏娃打開“遠方的世界”。

  她想方設法用好統一配備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將北京、上海等地的名師“請”到了鄉(xiang) 村小學。當孩子們(men) 第一次出現在直播屏幕上,他們(men) 坐得格外端正,課前有小姑娘還不停地捋著頭發。孩子們(men) 上課的興(xing) 趣更濃了。

  在彭家溝小學,蔡明鏡牽頭成立教師成長營,做網課培訓。繪本、編程、課外閱讀……現在,全校每位老師有了一門特色課程,50多歲的老教師也能熟練運用網絡,帶著學生閱讀。

  埋下一顆五彩的種子

  上美術課時,村裏的小賣部沒有水彩筆、繪畫本。看到窗外漫山遍野的橘子樹,蔡明鏡便帶著孩子們(men) 拿起白紙走進橘園,用橘皮、橘葉和橘肉“拚畫”。孩子們(men) 邊吃邊畫,一隻隻“小螃蟹”、一朵朵“太陽花”躍然紙上。

  每周有兩(liang) 個(ge) 傍晚,“蔡姐姐”帶著大家登上附近山頂,對著蒼茫的武當山唱唱新學的歌曲,再映著落日餘(yu) 暉,畫出家鄉(xiang) 美景;他們(men) 拾起樹枝敲擊石板,隨性創作一首歌謠——“小鳥小鳥喳喳喳,風兒(er) 風兒(er) 沙沙沙,我們(men) 要快快長大……”

  “平時沒注意,大自然這麽(me) 可愛”“原來我們(men) 自己的家鄉(xiang) 就很美”,孩子們(men) 常常感慨。

  為(wei) 了讓山裏娃多接觸外麵的世界,蔡明鏡積極爭(zheng) 取社會(hui) 資源,讓全校孩子坐飛機去北京研學7天,為(wei) 鄉(xiang) 村小學引入“刷臉”圖書(shu) 櫃、韻律舞蹈課;還讓彭家溝小學和北京七一小學、江蘇揚中外國語小學成為(wei) “手拉手”學校。

  全市的校長們(men) 來到教學點參觀學習(xi) ,感慨不已:“別看這所學校小,教育理念、學生風貌一點兒(er) 不差。”

  2021年,蔡明鏡調到三官殿小學。這裏位於(yu) 離丹江口城區最近的鄉(xiang) 鎮,教師流動性大,學生流動性也大——條件稍好的家庭大都遷往了城區,留下來的學生,有的家庭情況複雜。

  家訪後,她了解到,三官殿轄區有一批因重度殘疾無法上學的孩子,麵臨(lin) 失學風險。在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她組織起當地670餘(yu) 名老師,為(wei) 這些特殊兒(er) 童“送教上門”。

  第一次見到小彥鑫(化名),是在2021年深秋。

  紅磚壘起的院子裏,小彥鑫蜷縮在輪椅上,凝望著院子裏那株碩大的香樟樹。空蕩蕩的院子裏,仿佛隻有這棵樹是她的陪伴。

  由於(yu) 幼時的一場高燒導致腦癱,這個(ge) 十六七歲年紀的花季少女,智力停留在小學3年級水平,一隻眼睛也由於(yu) 白內(nei) 障變得視線模糊。

  蔡明鏡走出院子,將道路四周掉落的梧桐葉拾起,一片片粘貼起來,做了一頂“皇冠”,她緩緩走到小彥鑫身旁為(wei) 她戴上,“你看,隻要我們(men) 努力,不起眼的落葉,也可以成為(wei) 熠熠生輝的皇冠”。小彥鑫激動地點點頭,反複念叨著:“蔡老師,謝謝你!”仿佛好久沒這麽(me) 開心過。

  少則每月一次、多則每周一次,蔡明鏡帶上老師、同學會(hui) 去看望小彥鑫。他們(men) 一起過“六·一”,一起喝奶茶,一起在油菜花盛開時放風箏,還專(zhuan) 門為(wei) 小彥鑫補辦了一場少先隊員入隊儀(yi) 式。

  那天,麵對著鮮豔的少先隊隊旗,小彥鑫努力控製著身體(ti) ,舉(ju) 起顫抖的手臂,敬了一個(ge) 隊禮。

  “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員”“全國鄉(xiang) 村科技好老師”“中國好人”……一路走來,蔡明鏡收獲了許多。她提及最多的,還是自己的學生。

  7年來,她先後任教過的鄉(xiang) 村小學中,第一批學生有的已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蔡明鏡送教上門工作室”為(wei) 丹江口市300多名殘障兒(er) 童、1900多名留守兒(er) 童持續送教。她還加入網絡支教,為(wei) 5000多名新疆、西藏地區的孩子送去網課。

  前不久,蔡明鏡受邀回到漢江師範學院,向學弟學妹分享從(cong) 教經曆。“母校戰山鬥水,六遷校址,撐起鄂西北基礎教育的脊梁,‘艱苦奮鬥、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師院精神,為(wei) 我埋下了一顆種子。現在,我要把這顆種子,埋進更多山區孩子的心田。”她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