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光影的今昔穿梭
“岩岫鎮琳宮,高標倚碧空。灤陽瞻梵宇,結構此間同”,這是清代駐藏大臣文幹在嘉慶初年遊覽紮什倫(lun) 布寺時所讚詠。近六百年以來,西藏年楚河畔的紮什倫(lun) 布寺成為(wei) 中國邊疆政治與(yu) 中華文明發展圖卷中重要的一節,其建築璀璨瑰麗(li) ,政治與(yu) 宗教影響久遠。曆代班禪護國利民的精神也一直在感召著各族人民。筆者數次前往日喀則市,每次必然前往紮什倫(lun) 布寺參訪。這座世界屋脊的吉祥須彌——紮什倫(lun) 布寺,金碧輝煌的佛殿,依山而建,頗為(wei) 雄偉(wei) 。長期以來,描繪紮什倫(lun) 布寺美輪美奐、曆史滄桑之變遷的作品數不勝數。但是,在時光變遷的今天,多媒體(ti) 時代下如何去展示紮什倫(lun) 布寺的流轉傳(chuan) 承和古今之變?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時代意義(yi) 的工作。
去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精心策劃了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攝製組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奔波於(yu) 雪域高原和其他涉藏州縣地區,收集大量相關(guan) 資料進行精心製作。今年2月,該片幾經推敲,終於(yu) 在央視四頻道成功播出,得到了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的高度評價(jia) 。這部紀錄片立意高遠、取材豐(feng) 富、取景宏大,8k影像絢麗(li) 多彩,色彩震撼人心,向觀眾(zhong) 全方位地展示了紮什倫(lun) 布寺從(cong) 1447年建寺至今的曆史。全片圍繞“源流”“交融”“承願”“定製”“圓夢”等五個(ge) 主題,通過“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一幅幅地展示了紮什倫(lun) 布寺的時空變化,特別是追憶了從(cong) 第四世班禪羅桑曲堅到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的曆代班禪大師的曆史功績。節目的播出對於(yu) 進一步引導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維護藏傳(chuan) 佛教正常秩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深遠的意義(yi) 。
“所有的創作,都是關(guan) 於(yu) 人類的自身”。這部紀錄片以漢藏民族交往為(wei) 源流,勾勒出漢藏血脈交融的途徑,其中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關(guan) 係、藏傳(chuan) 佛教的形成發展為(wei) 線索,展現了紮什倫(lun) 布寺的發展史,闡釋了藏傳(chuan) 佛教根植於(yu) 中華文明的曆史淵源。正如本片開篇介紹的那樣,滄海桑田、板塊運動創造了我們(men) 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家園,今日的世界之巔也是由昔日的特提斯海海底發育而來。而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這塊高原上開始探索自然和生命,開始思索人生哲學。
文成公主,無論是在官方史書(shu) ,還是民間故事裏,都是曆代讚詠的主角。這部紀錄片從(cong) 文成公主進藏娓娓道來,追述了唐代的這一流傳(chuan) 至今的佳話。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wei) 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wei) 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yu) 展現,以展現真實為(wei) 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men) 思考的影視,宗旨就是追求真實,把人類曆史上的活動如實記載。所以,我們(men) 除了在史籍裏可以看到鬆讚幹布求親(qin) 的故事,今天還可以在鏡頭裏領略盛唐時期吐蕃與(yu) 中央政府之間的友誼,日月山、倒淌河、大昭寺、小昭寺、天文曆算、藏醫藥等,似一粒粒珍珠連接了唐蕃古道,造就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千古佳話。
眾(zhong) 所周知,藏傳(chuan) 佛教植根雪域,播於(yu) 周邊,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雪域高原不斷發展,一些傑出的宗教人物也不斷在湧現。遙想1447年根敦朱巴大師修建此寺院的曆史,一個(ge) 僧人從(cong) 納唐來到這片荒蕪的空地上進行籌劃,可能他也沒有料到,此後的紮什倫(lun) 布寺成為(wei) 了藏傳(chuan) 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廟之一,也成了曆代班禪的駐錫地,成為(wei) 鏡頭裏光輝璀璨的建築藝術經典。
這部紀錄片揭示的一個(ge) 現象是,曆代中央政府對藏傳(chuan) 佛教給予了充分尊重,促使其健康發展。我們(men) 通過《紮什倫(lun) 布》紀錄片可以看到,從(cong) 吐蕃時期,藏傳(chuan) 佛教就成了漢藏文化交流的載體(ti) ,而元代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統治之後,藏傳(chuan) 佛教管理一直成為(wei) 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內(nei) 容。元、明時期,藏傳(chuan) 佛教進一步發展,尤其是1409年宗喀巴倡導宗教改革,創建了格魯派之後,逐漸成為(wei) 西藏地方影響最深、規模最大的藏傳(chuan) 佛教教派。
《紮什倫(lun) 布》紀錄片提到,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在13世紀中葉就形成,當時格魯派還沒有采用轉世製度,但隨著西藏政教局勢的不斷發展,也采用了轉世製度。清朝時,中央政府對藏傳(chuan) 佛教製定了規範性的管理製度,正如此片所展現的1652年清朝順治皇帝冊(ce) 封第五世達賴喇嘛為(wei)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冊(ce) 封第五世班禪為(wei) “班禪額爾德尼”。由此,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成為(wei) 由中央政府冊(ce) 封的格魯派活佛轉世係統。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著重體(ti) 現了多世達賴喇嘛、班禪互為(wei) 師徒和地位平等的關(guan) 係。
眾(zhong) 所周知,在西藏封建農(nong) 奴社會(hui) 中,西藏大活佛處於(yu) 社會(hui) 層級的頂端,擁有巨大的社會(hui) 資源,把持特權,因此,各種行賄受賄、營私舞弊層出不窮,亂(luan) 教禍藏,危及佛法,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的各種事件層出不窮。
《紮什倫(lun) 布》紀錄片把清軍(jun) 驅逐廓爾喀侵略軍(jun) 和清朝治理西藏的曆史緊密結合,特別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把清軍(jun) 平定廓爾喀的宮廷畫作進行現代技術的加工,讓觀眾(zhong) 更加生動地看到了廓爾喀使者在北京的朝貢盛況。《紮什倫(lun) 布》紀錄片還提到了《欽定藏內(nei) 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部重要的治藏章程,特別是第四集“定製”完美結合故宮、雍和宮文物史料,詳細講述了藏傳(chuan) 佛教的活佛轉世製度,講述非常生動,特別是我們(men) 在該片中還可以看到金奔巴瓶“嚴(yan) 格而精細”的製作過程,“長高放大,畫奔巴瓶紙樣”“滿、漢、藏三種文字寫(xie) 於(yu) 簽牌上”,放入金奔巴瓶進行抽簽決(jue) 定,由此形成了眾(zhong) 所周知的金瓶掣簽製度。該片進一步指出,“通過金瓶掣簽確認轉世靈童,是乾隆皇帝實施的規範轉世靈童的認定辦法,不僅(jin)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權威,而且使廣大信教群眾(zhong) 心悅誠服”。這部片子立意很高,始終揭示了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的管理權在中央這一曆史史實。
班禪大師的愛國之心也在紀錄片裏體(ti) 現無遺。例如,免於(yu) 金瓶掣簽的第十世班禪大師還專(zhuan) 門在新中國成立之時,致電中央:“速發義(yi) 師,解放西藏,驅逐帝國主義(yi) 勢力”,表示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擁護中央人民政府。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尊重藏族人民的曆史文化傳(chuan) 承,重視藏傳(chuan) 佛教文化保護,依法管理活佛轉世,1995年,圓滿完成了第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的尋訪、認定及坐床。這都是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體(ti) 現。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專(zhuan) 門再現了1995年11月29日的一段珍貴影像——在拉薩大昭寺的佛祖釋迦牟尼像前,候選靈童通過金瓶掣簽,並經國務院批準,被確認為(wei) 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真身的影像。
從(cong) 央視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藏傳(chuan) 佛教既有繼承,也有發展,規範宗教儀(yi) 軌、實施金瓶掣簽和中央批準的原則,既體(ti) 現了中央的權威,也充分尊重了曆史,尊重了信教群眾(zhong) 的宗教感情。
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講的不僅(jin) 僅(jin) 是曆史,更是讓我們(men) 深刻地感受到,在當前全麵推進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規範化、法治化,有利於(yu) 維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有利於(yu) 維護藏傳(chuan) 佛教正常秩序。正如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在本片裏所講,藏傳(chuan) 佛教要“同這個(ge) 時代,同這個(ge) 社會(hui) ,同人民的需要,同時代的發展,同文明的進步,同頻共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激揚正道 赤誠如火——評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布》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布》於2月13日至2月17日播出了,這部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紀實作品。[詳細]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布》即將播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布》,將於2月13日至2月17日每天18:10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首播、23:00重播,央視頻16:00全網首發。 [詳細] -
用文物說話,讓曆史發聲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現場,不少遊客在一組藏傳佛教類文物前打卡拍照,這裏展出了清乾隆時期的六世班禪銀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為乾隆皇帝祝壽時所獻的《班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