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激揚正道 赤誠如火——評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布》

發布時間:2023-04-13 09:34:00來源: 西藏日報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曆史文化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於(yu) 2月13日至2月17日播出了,這部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紀實作品,生動描述了藏傳(chuan) 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文化的豐(feng) 富厚重,鮮活展現了紮什倫(lun) 布寺僧眾(zhong) 特別是曆世班禪額爾德尼忠於(yu) 祖國、心係統一的愛國主義(yi) 的光輝業(ye) 績和弘揚正法、服務群眾(zhong) 的藏傳(chuan) 佛教良好傳(chuan) 統,高度讚頌了以曆世班禪為(wei) 主線的藏傳(chuan) 佛教界悠久的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深刻揭示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曆史事實,全麵反映了國內(nei) 尋訪、金瓶掣簽、中央政府批準繼任、依法管理等藏傳(chuan) 佛教活佛轉世的宗教儀(yi) 軌和曆史定製,熱情謳歌了新時代西藏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主題鮮明,意蘊深厚,是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一部精品力作。

  激揚正道,赤誠如火。作品選材精良、體(ti) 係完整、資料豐(feng) 富、刻畫細膩,體(ti) 現了作者曆史的眼光、開闊的視野、自信的胸懷和創新的膽略,融思想性、藝術性、專(zhuan) 業(ye) 性和知識性於(yu) 一體(ti) ,對於(yu) 正確了解藏傳(chuan) 佛教的曆史和現實,正確認識藏傳(chuan) 佛教界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特別是對於(yu) 當前藏傳(chuan) 佛教領域抵禦滲透、反對分裂,維護藏傳(chuan) 佛教正常秩序,推進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州縣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等具有現實意義(yi) 。

  一、主題鮮明,立意深遠,思想性突出

  作品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主題,以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為(wei) 主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堅持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方向為(wei) 著眼點,立足於(yu) 宏闊的人文視野,從(cong)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曆史格局出發,以紮什倫(lun) 布寺近600年歲月滄桑為(wei) 主軸,圍繞“源流”“交融”“承願”“定製”“圓夢”等內(nei) 容,生動講述了藏傳(chuan) 佛教的形成和弘傳(chuan) ,西藏文化與(yu) 中原文明的交匯與(yu) 交融,以曆世班禪為(wei) 代表的藏傳(chuan) 佛教愛國主義(yi) 光榮傳(chuan) 統的繼承和弘揚,活佛轉世的曆史定製和宗教儀(yi) 軌,新時代西藏各族人民致力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豪情壯誌與(yu) 豐(feng) 功偉(wei) 業(ye) 。

  以史為(wei) 據,求真務實。作品客觀揭示了中華各族人民在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曆程中,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shu) 寫(xie) 了悠久的曆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精神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豐(feng) 富和支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yu) 時代精神,挖掘和弘揚藏傳(chuan) 佛教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和藏漢民族自古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是宣傳(chuan) 領域的重要任務。以紀錄片形式弘揚紮什倫(lun) 布寺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等優(you) 良傳(chuan) 統,不僅(jin) 可以服務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建設,增進“五個(ge) 認同”,也可以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界探索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堅持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方向提供思考和幫助,也會(hui) 對積極引導藏傳(chuan) 佛教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相適應產(chan) 生積極影響。因此,作品的思想性為(wei) 正確宣傳(chuan) 西藏曆史和文化等樹立了典範。

  二、風格別致,卓爾不群,藝術性清新

  作品的故事特色、創作風格、審美特性等均具有較高的藝術追求。

  在故事特色的塑造上,藝術性地將西藏人民與(yu) 中華民族共性化的愛國情懷、共同體(ti) 意識等性格與(yu) 紮什倫(lun) 布寺個(ge) 性化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功展現了紮什倫(lun) 布寺曆史文化的瑰麗(li) 多姿,既講好西藏故事,也講好中國故事,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在創作風格上,體(ti) 現在對情節、細節的獨特把握上,作品注意以小見大、從(cong) 細微處見真情,以獨特的視角延展鋪開,為(wei) 主題和主線服務。例如,作品從(cong) 天葬台的“黑色石頭”,延展到行善去惡、參悟人生,為(wei) 紮什倫(lun) 布寺弘揚正法奠定了基調;從(cong) 考古發現的“殘存茶葉”,拓展到古代西藏高原與(yu) 祖國內(nei) 地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為(wei)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提供了支撐;從(cong) 故宮博物院保存的關(guan) 於(yu) 廓爾喀之戰的畫作,推演到金瓶掣簽製度,強調了大活佛轉世管理必須堅持的國內(nei) 尋訪、金瓶掣簽、中央政府批準繼任、依法管理等曆史定製和原則。

  在審美特性上,注重對人生價(jia) 值、故事情節等問題的美學思想探索。作品簡潔的語言、生動的場麵,既富情感,又具哲理性思辨,呈現出了曆世班禪等主要人物豐(feng) 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內(nei) 心世界,可引發人們(men) 對愛國愛教的感悟,喚起人們(men) 對維護統一、奉獻社會(hui) 等人生價(jia) 值的思考和珍視。如四世班禪羅桑·曲吉堅讚結交蒙古族軍(jun) 事力量、朝貢清政權等,為(wei) 清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和管轄奠定了基礎;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羅桑巴丹益希東(dong) 行晉京,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政府與(yu) 西藏地方的政治聯係;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強調擁護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是藏傳(chuan) 佛教界政治上的選擇,集中體(ti) 現了藏傳(chuan) 佛教的正確政治方向。

  三、技術得當,舉(ju) 要馭繁,專(zhuan) 業(ye) 性不凡

  作品的語言文字、修辭運用、結構設計、懸念製造等體(ti) 現了較高的專(zhuan) 業(ye) 水平。

  作品的語言文字,樸素不失生動,簡潔不乏深意。文字段落,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既抒發出濃鬱的詩情畫意,也蘊含著用意各異的不同內(nei) 涵。劇情展開,既娓娓道來,又富詩意色彩。如“漢藏文明的交往成為(wei) 西藏文明發展最重要的來源”;“辯經的起勢是拍手,一拍一合之間,開啟辯論的智慧”;“九世班禪修建了這尊未來佛,仿佛是期望未來能夠國泰民安,和平安寧”;“藏傳(chuan) 佛教認為(wei) ,活佛乃發願為(wei) 本,行願為(wei) 宗,一世不成,承願再來”;“正是乾隆的這個(ge) 充滿智慧的設計,讓藏傳(chuan) 佛教的活佛轉世製度延續至今,世世相傳(chuan) ”;“金奔巴瓶的製作過程,嚴(yan) 格而精細,是中華文化交融發展的曆史見證”;“在信息時代,寺廟除了通路、通水、通電,廣播電視、互聯網、光纜線路等現代化通信也進了寺廟,讓廣大僧眾(zhong) 也能與(yu) 時俱進,了解祖國發展的步伐、分享祖國發展的紅利”;“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藏傳(chuan) 佛教,本身就是中國化的產(chan) 物。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在新時代,有了更新的實踐”等等,這些簡潔的語句,既貼近西藏群眾(zhong) 的生活,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特定的場景下出現,確實能帶來心靈的振動,容易引起觀眾(zhong) 的共鳴。

  作品中的結構設計清新自然,賞心悅目。空間設計,宏觀微觀交錯輝映,主體(ti) 個(ge) 體(ti) 錯落有致,既渲染了劇情,又烘托了主題。例如,開篇場景,從(cong) 雄偉(wei) 的珠穆朗瑪峰到壯觀的紮什倫(lun) 布寺,從(cong) 信眾(zhong) 緩慢的腳步到僧人的駐足凝望,從(cong) 精致的金奔巴瓶到“皇帝萬(wan) 歲萬(wan) 歲萬(wan) 萬(wan) 歲”牌匾,從(cong) 古老的東(dong) 方文明到爛漫的高原之花,從(cong) 五穀豐(feng) 登的醉人景象到藏羚羊的熱烈奔放,靚麗(li) 輝煌,國泰民安,烘托出中華文化的豐(feng) 富多彩、偉(wei) 大祖國的蓬勃發展、宗教領域的信仰自由、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進、雪域高原的生機盎然,將西藏高原的秀美與(yu) 偉(wei) 大祖國的壯闊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四、涉獵麵廣,博古通今,知識性較強

  作品包含了豐(feng) 富的西藏政治、曆史、文化、藝術、經濟、宗教等方麵的知識,尤其突出的是西藏地方史與(yu) 中華民族史交相輝映,西藏文化與(yu) 中華文化血脈交融,活佛轉世製度的古今發展與(yu) 堅持藏傳(chuan) 佛教中國化方向相得益彰,西藏的高質量發展與(yu)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關(guan) 聯互動,無不展現了知識的豐(feng) 富和視野的寬廣,在知識層麵上確可起到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作用。

  作品也以紀實特色的方式,通過訪談、對話、獨白等形式,闡述了藏傳(chuan) 佛教的形成脈絡,活佛轉世製度的宗教儀(yi) 軌和曆史定製,達賴、班禪轉世係統的確立和發展,金瓶掣簽製度的神聖與(yu) 莊嚴(yan) ,唐卡藝術和“紮什琍瑪”藝術的獨特傳(chuan) 承,紮什倫(lun) 布寺的和諧安寧與(yu) 曆史使命等,使人對西藏的曆史與(yu) 文化、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治理與(yu) 關(guan) 懷以及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所取得的偉(wei) 大成績等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弘揚正道,赤誠可鑒。總之,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主題鮮明,立意深遠,內(nei) 涵豐(feng) 富,特點突出,既有曆史的全局視野,又有現實的政治高度;既有宏大的曆史畫卷,又富亮麗(li) 的獨特視角,是思想性、藝術性、專(zhuan) 業(ye) 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統一,是曆史職責與(yu) 現實意義(yi) 的圓融體(ti) 現,是弘揚藏傳(chuan) 佛教愛國主義(yi) 傳(chuan) 統的好作品,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好教材。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期待紀錄片《紮什倫(lun) 布》煥發出應有的光和熱。

  (作者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