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wei) 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紛繁多樣,絢麗(li) 多彩。一直以來,西藏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推動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雪域高原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時代新活力。
文化資源得到整體(ti) 性保護
西藏文化資源十分豐(feng) 富,包括民間文學、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戲劇、傳(chuan) 統美術等在內(nei)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底蘊深厚、曆史悠久、形態多樣、彌足珍貴,是以藏民族為(wei) 主體(ti) 的各民族集體(ti) 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li) 的奇葩。
近年來,西藏始終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方針,以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wei) 目標,全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超過2億(yi) 元,用於(yu) 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等工作。目前,西藏有格薩爾、藏戲、藏醫藥浴法3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06項,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96名,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460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522名。
同時,為(wei) 做好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大力組織開展藏文古籍文獻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一大批珍貴的大部頭叢(cong) 書(shu) 如《藏族古籍經典係列叢(cong) 書(shu) 》等已經出版或正在陸續出版中。
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西藏已基本完成全區各市地約1160多家收藏單位及個(ge) 人的古籍普查登記任務,普查總量達1.8萬(wan) 餘(yu) 函(十萬(wan) 餘(yu) 冊(ce) )、製作版本書(shu) 影9萬(wan) 多幅,305函古籍成功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藏文古籍文獻工作取得的成就,用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全麵保護和發展。
非遺技藝得到係統性傳(chuan) 承
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西藏不斷創新理念,通過巧搭載體(ti) ,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係列活動、傳(chuan) 承基地傳(chuan) 習(xi) 培訓活動,以及傳(chuan) 承人培訓提升等,實現了非遺常態化運行,非遺技藝得到係統性傳(chuan) 承。
在日喀則唐卡畫院內(nei) ,洛桑旦達穿行於(yu) 畫板之間,不時停下腳步細心指點。在這裏,他不僅(jin) 實現了自己的創業(ye) 夢,也給更多年輕人搭建了唐卡繪製的平台。
據洛桑旦達介紹,畫院成立至今已培養(yang) 80多名畫師,其中大部分來自周邊的農(nong) 牧民家庭。如今已有40多人正在從(cong) 事唐卡相關(guan) 工作。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西藏從(cong) 事唐卡繪製的人員已超過3000人,周邊產(chan) 業(ye) 人員超萬(wan) 人,從(cong) 業(ye) 者遍布拉薩、日喀則、昌都、山南等地,全區唐卡年產(chan) 值已突破2億(yi) 元。
紅火的唐卡產(chan) 業(ye) 是西藏非遺蓬勃發展的縮影。
在藏曆新年,2023年“藏戲演出季”期間,拉薩許多優(you) 秀民間藏戲隊在宗角祿康公園表演傳(chuan) 統藏戲劇目,受到市民遊客的熱烈歡迎。
據了解,2018年至今,拉薩市每年都舉(ju) 辦“藏戲演出季”。拉薩市政府累計投入藏戲演出專(zhuan) 項資金100餘(yu) 萬(wan) 元,有效解決(jue) 了藏戲演出場地包裝、音控、村民演員誤工補助等方麵支出,提升了藏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政策支持、人才培養(yang) 、資金扶持……黨(dang) 和政府對非遺傳(chuan) 承的高度重視為(wei) 西藏非遺傳(chuan) 承人加油鼓勁,撐起了全區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的希望和未來。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應成為(wei) 隻放在博物館裏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chuan) 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
《文成公主》是藏戲八大經典曲目之一,流傳(chuan) 甚廣。日前,最新版《文成公主》藏戲在武漢珞珈山劇院開演,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
西藏藏劇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最新版《文成公主》藏戲通過現代舞台科技手段,滿足新時代觀眾(zhong) 審美需求,全劇繼承了藏戲經典的唱腔、念白,部分主演在演出中拿掉了傳(chuan) 統藏戲的麵具,讓觀眾(zhong) 看到演員更生動的表演。
將傳(chuan) 統藏戲不斷精煉、再排版,借助影像形式記錄保存,不僅(jin) 讓藏戲藝術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chuan) 承,而且得到發展和創新。
堅持傳(chuan) 統是根本,不斷創新是關(guan) 鍵。讓“舊藝”穿上“新衣”,才能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
唐卡是高原民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繪製技藝複雜,對畫中肖像造型特征和身體(ti) 部位的比例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筆每一劃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規範進行。
現在,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以及人們(men) 意識、觀念的變化,對唐卡畫師的技藝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輕的傳(chuan) 承人既要不斷在傳(chuan) 承和保護上下功夫,也要在創新道路上不斷精進。”西藏新生代唐卡畫師夏魯旺堆告訴記者,“我在畫作裏添加了很多漸變色的處理,線條的勾畫更加輕盈,細節處理也更加細致,這些是我所創新的一些做法。”
借助傳(chuan) 統唐卡的技藝,西藏現代唐卡將多種現代生活主題展現了出來,讓唐卡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守住文化根脈,就是守住民族之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黨(dang) 和政府不斷推進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和發展,新時代西藏文化事業(ye) 欣欣向榮,取得了曆史性成就。
如今,唐卡、藏戲、藏香、藏藥、格薩爾說唱……這些豐(feng) 富多樣、具有濃鬱高原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正越來越被人熟知;這些曆史的沉澱、傳(chuan) 統文化的基因,正在新時代重放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成立
近日,西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正式成立。 [詳細] -
達珞: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
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是山南市唯一的珞巴族群眾聚居地,也是新任住藏全國政協委員、山南市藝術團二級聲樂演員達珞的故鄉。 [詳細] -
天津推出首批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
琴歌、民族器樂、傳統工筆畫……記者近日從天津市教委獲悉:經高校自主申報,天津市教委組織專家組評審,確定天津城建大學等10所高校為第一批天津市高等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 [詳細]